播州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似沐夕梓


杨应龙造反,在历史上被称为播州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并且还是三大征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役。其出兵规模,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抗倭援朝之役。



一、播州和杨氏家族

杨应龙是明朝万历时期的播州宣慰使。虽然他是朝廷册封的地方官,但却可以世袭。用俗话来说,他也就是所谓的土司,土皇帝。由他管理的播州,就是现在的贵州省遵义市一带。明朝的时候不归中央直辖,而是叫播州宣慰司。

所谓宣慰司,即介于省与州之间,一种偏重于军事,掌管军民之事的地方监司机构。用俗话说,就是天高皇帝远的半独立王国。

杨应龙并非是播州的统治第一代土皇帝,如果归根溯源,他们家族在播州的统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后历经两宋、元朝,杨氏家族一直都是播州的实际统治者。截止明朝万历收时期时,杨氏家族在播州统治时间已经超过了七百年。比大明朝的历史要悠久的多。


二、蜜月期

播州杨氏和大明朝廷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时候,杨氏非常配合,没有给明军捣乱。元朝被明军干趴后,杨家是第一批去南京表示效忠明朝的地方土司。

其后,历经成祖、仁宗、宣宗、宪宗、孝宗等数朝,杨家与明廷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跟地方官吏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他们在大明朝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关系网,靠着贩卖珍惜木材赚了很多钱。而明朝的诸多地方官由于都跟杨氏有灰色交易,因而当时很多地方官跟杨家的关系也非常好。

所以,起码在万历之前,杨家是没有想过要造反的。而诸多明廷官员也没有想过杨氏会造反于朝廷。毕竟没人会跟钱过不去。杨家要是没有了,很多人会损失一大笔收入。

这里跑个题。提到土司,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形象很土,很杀马特,如果头上不戴个羽毛,身上不穿个豹皮,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土司。但其实,明朝时期的土司,普遍都是汉化很深的。特别是像播州杨氏那种汉化很深的大土司,其在文化方面早就跟内地的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明廷官员虽然歧视土司,但也没把土司视为蛮夷,朝廷允许土司享受半独立的地位,其实也是想减轻朝廷对边远地区的财政管理压力而已。




三、矛盾激化

明朝中前期,由于社会稳定,商品经济比较繁荣,因此播州杨氏和明朝地方官员的关系都比较融洽。但是,明朝进入晚期后,这种融洽的关系急转直下。

由于中原地区的经济不行了,杨家的木材生意受到了影响,其收入一年不如一年。没了稳定的收入,杨家就只能去抢,靠打仗和劫掠周边少数民族,维持财政稳定。

明朝派到贵州和四川的地方官,因为需要利用杨家的武装力量,因而对杨氏的种种不臣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抗倭援朝时,四川需要出兵,但是四川军务空虚,无兵可派,四川地方官就找到杨家,让杨家帮忙出兵。求人矮三分,杨家势力既然还有利用价值。因此,四川、贵州的地方官也就假装没看到了。

但是,窗户纸总有捅破的一天。由于杨应龙渐渐发现,跑去那些大山沟里抢少数民族同胞实在是没什么意思,路远不说,还没有油水。于是,他就开始抢汉人的城市。结果这一下就闹大了。

闹大了之后,朝廷怒了,打算惩罚他。但朝廷仍然顾忌他,并不愿意出兵。只让他缴纳罚款了事。这个罚款的额度非常大,等于是让杨应龙把之前洗劫的财宝全部吐出去。杨应龙一看罚款数额,非常恼火,这相当于他打劫,最后全便宜朝廷那帮贪官。于是他就一直跟朝廷周旋。拖延时间。

杨应龙这么闹,底下的人慌了。因为底下的小土司并不想得罪朝廷,结果杨应龙就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小土司。于是,他就跟底下的小土司闹掰了。


备注:明朝的宣慰司,通常并不是只有一个土皇帝。在最大的土皇帝之下,往往还有小土皇帝担任次一级的土司官职。这些大小土司官职都是世袭的。

四、造反

杨应龙和外部州县,以及播州内部的小土司闹掰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司七姓”联名告杨应龙谋反。这些小土司本来就讨厌杨应龙,觉得他做派张扬,手段残忍。因此就对他是痛打落水狗,把很多有的没的事情全部一股脑的捅到了朝廷。

朝廷收到奏报后,自然是大怒,但是由于杨应龙统治播州期间,播州的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盛况,而且他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朝廷这一次又忍了,让他缴纳一笔比先前更高的罚款。只要交了,这事就算两清了。

杨应龙面对此情此景,他个人认为朝廷是要抄他的家,于是他就扯起旗造反了。

造反后,杨应龙号召苗人跟随他一起杀地主分田地,只要跟着他就有钱有地。于是播州九溪十八洞的苗人群起响应,个个是踊跃参军。杨应龙的队伍因此迅速壮大,兵力高达16万人之众。顿时吓尿了四川、贵州两地的地方官员。

在这种情势下,播州和朝廷的最终决裂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

不过前面说了,万历时期的川黔地方官都是渣渣,杨应龙准备造反,如果朝廷那边没有镇压的打算,这仗肯定还是打不起来的。所以当杨应龙扯旗造反后,贵州巡抚压根就没有派兵镇压,而只是派了三千老弱病残的官军去播州抓捕杨应龙,打算做做样子,然后背地里跟杨应龙谈判,让杨应龙把罚款交了,最后帮他把这件丑事掩盖过去。

毕竟,天高皇帝远,万历那种宅男哪里管得到贵州的事情。

结果谁都没想到。杨应龙也是疯了,他直接命令土司兵围攻官军,把三千老弱病残的官军全给歼灭了。


五、平叛

杨应龙的行为,终于把事情闹大了。三千官军被歼灭,换谁也不敢隐瞒。于是,这事报道朝廷。当时也是巧了,由于抗倭援朝正好刚刚打完,十二万精锐明军回朝。万历皇帝一看,你们也别休息了,直接开到播州去平叛吧。


十二万大军,而且还是刚刚从朝鲜跟倭寇血战了几年的精锐。再加上八万地方部队,一共是20万大军。这帮人一去,杨应龙的16万土司兵在抵抗了114天后,被打跪了。

根据当时担任川、湖、贵三省总督李化龙编纂的《平播全书》一书来看,当时平叛的明军简直就是猛虎扑食。哪里是去平叛的,简直就是去打劫的,平叛只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手的事情。

于是,在播州当了七百多年土皇帝的杨氏家族就这么悲催的被剿灭了。



六、总结

从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来看,其实杨应龙叛乱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杨应龙不是一个有政治城府的人,他没有受过任何民间疾苦和历江湖锻炼。他这种人只能下顺风棋,形势好,才玩得好,但碰到重大危机或挫折时,就会一错再错,自以为是的以为能对抗朝廷。

其次,明朝的地方军队太虚弱,完全镇不住地方土皇帝。杨应龙多次洗劫周边府县,对明军的战斗力很了解。明军的地方部队但凡是有点战斗力,像杨应龙这种厅局级别的土地帝,断然是不敢造反的。

第三,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危机,也是杨应龙叛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中前期,全国的经济形势比较好,播州杨氏靠贩卖木材能赚到大笔的钱,压根就没想过造反。但自从中原经济不景气后,播州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杨应龙叛乱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播州的经济不行了。他后来数次惹恼朝廷,就是因为没钱。而如果他的财源不出问题,他是不可能造反的。谁会跟钱过不去?


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播州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贵州和四川两省。到了清朝时期,雍正帝加大改土归流的力度。至清中晚期时,贵州已经没有土司了。


Mer86


播州扬氏是一个由汉人组建的西南土司政权,历经70O余年,由唐朝开始至明万历结束。

经考证,播州扬氏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扬端,当时正值唐僖宗乾符年间,西南边陲的南诏国入侵播州一带,扬端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几百个族人应征入伍,取得胜利后杨端被派在蜀地沪州驻守。本来杨端和播州凑不到一块的,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扬端拣了个大大的便宜。

罗氏是唐朝分封在播州的诸侯,到第五代罗太汪因每幼无力担负起抵抗外族入侵的领导任务,使播州在南诏的入侵中受了很大的损失,引起部落头领的不满而被赶走,罗太汪找到杨端请求邦其复位,杨瑞不知是出于同乡的考虑还是觊觎罗氏的地盘,于公元876年率部从蜀地沪州沿赤水河水陆进攻播州,取得胜利后便入主播州。



从唐朝的扬端入主播州起,世袭至第六代杨昭,此时已进入北宋时期。到宋仁宗时期,杨延昭之子杨充广路过播州时,发现同宗同脉的杨昭没有子嗣,便将自已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杨昭去世后,由杨贵迁世袭播州之位。至此,播州又成为扬家将杨氏一族。扬氏主政播州后一直忠心大宋,不但竭心守护边疆,还大力传播和推广中原文化,发展社会生产力,平等对待各民族,各部落土族,不但扩充了地盘,人口也由最初的几仟人发展到十几万人。

公元1235年,播州杨氏已传到第14代杨价手中,此时已至南宋末期,蒙古大军消灭金国后,大举南下入侵南宋。杨价带领5OOO土族军队不但解救了被蒙古军队围困的宋军,还取得了阳平关之战的胜利。不久,扬价先后在地势险要的位置筑城十余座,其中最最名的就是钓鱼台,后来南宋守将在此凭险坚守,蒙古大军在付出残重代价后依然未能攻取,大汗蒙哥也在此重伤不治而亡。在播州也依山险修建了另一座保垒一一海龙囤。这座坚固的城池同样也给后来万历年间平叛的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元灭宋后,播州扬氏归顺了元朝,被封为播州安抚使,并且扩大了地盘,元朝统治者将播州做为镇守南疆的挢头堡,既可防御外敌入侵,又可监视各部族,以防叛乱发生。

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杨应龙已是第29代,杨应龙被朝庭封为播州宣慰使,下辖草塘、黄平两个安抚司,并兼有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及世袭的各级土官。刚开始,杨应龙多次协助明朝镇压其他少数民族的反抗,并向朝庭进贡名贵木材,深受明朝统治者的信任。时间一长,扬应龙恃宠而娇,对各族人民的统治极为残酷,经常以杀人来为自己立威,并且稍微与他有小过节的的也一样杀掉,搞的播州当地人心惶惶。

明朝对待土司的政策不同以往,而是将以往地方诸侯的形式,改为尽量削弱土司的力量为目的,从而形成一个机制一一改土归流制,就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那么以往的土司世袭制就不存在了。而且,明朝反复将播州的归属在四川和贵州两地来回变化,最后由两地共同管辖。这样杨应龙的地位和世代积累下的祖产随时可能被朝庭拿走。这时杨应龙的爱妾田雌凤与正妻张氏产生矛盾,并将张氏杀死。于是妻叔张时照上疏朝庭告杨应龙谋反,朝庭多次下令杨应龙到上司处接受审查,他拒不接受,并且暗地里招兵买马。`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明朝派巡抚都御史王继光到重庆,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兵分三路,一同向播州进发,不想在娄山关一带被杨应龙设伏打败,明军损失惨重,只得退兵。扬应龙也积极备战,不但加固海龙囤,还在前后修建了12道关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据《明史》记载:“所居饰以龙凤,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已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经过多年准备,杨应龙势力日益强大,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占领贵州洪头、高坪、新村等地,又侵占湖广四十八屯,后又攻陷川东重镇綦江,以此为据点可以直取重庆和成都。明朝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征调八省兵马进攻杨应龙,至万历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于遵义北面的海龙囤下,自杨应龙的老巢猛攻,由于地势险要,至六月五日才攻破海龙囤,杨应龙自杀身亡。明朝平定播州之乱前后历时114天。


乔江宝


播州杨家政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其奇葩的一个政治存在,实际上,如果按照实际执政时间来算,杨家政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集团。

周朝号称享有800年江山,实际上不但有西周东周之分别,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周朝天子并不拥有真正的帝国实权;汉朝有400多年江山,中间也被王莽插进去一个十几年的新朝。宋朝名义上有300多年江山,可是一来有北宋南宋之分,二来,像南宋那种窝窝囊囊的政权,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帝国,宋朝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三国分裂的格局,宋朝皇帝根本不像其他帝国那样完全的掌有中国。

相比之下,盘踞在山高水险的云贵高原的播州杨家,竟然在播州一地经营了700多年的家族基业!从唐朝到五代到宋朝到元朝直到明朝,真个是铁打的杨家流水的皇帝。每一代政权交替,都没有动摇杨家在播州的统治根基,每一朝皇帝都愿意杨家做他们的播州代理人。

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为什么杨家能够连续725年屹立在播州不倒呢?

铁锤认为奥妙首先在于杨家始终和当权的中央政权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信任,王朝在位的时候,俯首称臣,交粮纳贡。朝廷在播州无需派遣一兵一卒的社会资源,就可以源源不绝从播州取得经济利益,而且杨家人还那么听话,那么会来事。大家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其次是杨家人在朝代更替的时候,从不留恋旧东家,很快投入新王朝的怀抱,新王朝为了笼络地方豪强,自然愿意做顺水人情,封赏不断,迅速确立新一代的君臣关系。

杨家正是靠着这个左右逢源的手段,做了700多年的土皇帝。

中国还有哪一家家族势力有这样的神通?

可是为什么到了杨应龙这一代,杨家人要起兵造反了呢?

铁锤用三句话,先把杨应龙造反的原因归纳一下,再做详细的阐述。

首先,杨应龙在当地胡作非为激化了地方矛盾,而屠杀原配家族引起内讧,成为导火索;

其次,播州杨家,身陷地缘政治的夹缝之中,已经失去了回旋空间;

最后,明朝政府在动乱初期处置不当,最终逼迫杨家一步步走向叛乱之路。

第一部分 杨应龙在当地胡作非为激化了地方矛盾,而屠杀原配家族引起内讧,成为导火索;

根据平播之乱核心人物李化龙撰写的《平播全书》,杨应龙在播州血腥嗜杀,强征民女为绣女,阉割平民儿童为奴,欺压当地少数民族,种种恶性不一而足。虽然只是一面之词,可是以世袭700多年的世家来说,这样的事情多少会有一些,无风不起浪。

屠杀原配,是杨应龙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也是整个叛乱时间的最直接的导火索。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最后老杨精虫上脑,猪油蒙心,竟然把原配妻子张氏和自己的丈母娘给杀死。就算杨应龙是播州的土皇帝,可是这两件畜生行为也是过于出格,也是他承担不起的罪名:首先杨应龙妻子是诰命夫人,皇帝册封的,轻易动弹不得;第二,杀岳母,属于大逆不道的罪名。明朝以孝治天下。杀岳母,可谓不孝。

因此,当原配张氏的叔叔张时照和部下何恩,宋世臣向朝廷告状,声称杨应龙谋反的时候,上面马上开始动起了脑筋。因为播州行政归口与四川,军事归口与贵州,两家意见不同。贵州方面建议剿灭,四川方面建议安抚。从不同的态度,大家就知道杨应龙和两地迥异的关系。果不其然,杨应龙在得知上面要追查之后,愿意去四川,不愿去贵州接受调查。

杨应龙被囚于重庆的时候,正好是万历皇帝发动朝鲜战争的时候,国家用人用兵之际,杨应龙主动提出愿意出兵参加援朝战争。于是朝廷同意将功补过,把杨应龙放回播州,可是杨应龙的兵马还没开完动员会,朝鲜战争已经结束,戴罪立功已经么有了机会。这就很尴尬了。四川巡抚王继光继续追查杨应龙,这回老杨赖在老窝死活不出头。王继光和总兵大人一道趾高气扬进军播州,结果到了娄山关就被杨应龙打的满地找牙。

以上就是叛乱的起因。

其次,播州杨家,身陷地缘政治的夹缝之中,已经失去了回旋空间;

播州杨家在播州经营700多年,在行政管辖上,绝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四川管辖,杨家和四川当地政府的渊源一直很深。可是到了明朝初期,朝廷对于播州的管辖权一变再变,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贵州地区获得了播州的军事管辖权,四川地区保持播州的行政管辖权,一仆侍奉二主,其中尴尬可想而知,而大部分都是因为经济利益而起。四川是播州老东家,杨家在四川根深叶茂,打点充足,从他自愿前往四川受审就只见一斑,越是这样,贵州越是不满。所以变乱初起之后,贵州上来就是要置杨家于死地的姿态,而四川方面则态度较为缓和。

最后,明朝政府在动乱初期处置不当,最终逼迫杨家一步步走向叛乱之路。

万历23年,兵部侍郎邢玠担任贵州总督,再次问罪杨家。杨应龙见势不妙,上演一出舍车保帅的苦肉计,把手下黄元等12人推出去做替死鬼,同时认罪认罚,自愿缴纳白银四万两作为采木金。可是上面依旧不愿意轻饶,他们拿掉杨应龙的官帽子,让他的长子代行播州土司之职;这还不算,还要把杨家二少爷抓到重庆做人质。等到杨应龙全盘答应了地方政府的要求之后,杨家二少爷好死不死,死在了重庆。真实的死因是什么,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可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彻底激怒了土皇帝杨应龙:杨应龙要求重庆方面把儿子的尸体送回来,竟然遭到了拒绝。说实话,这件事做的就有点不讲人伦了。随后杨应龙再也不替缴纳四万两白银当赎金的事情,而且放出话来,我儿子活过来,银子就送过去。(吾子活,则银子至矣)随后杨应龙开始在播州地界排兵布阵,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而且率领手下兵马四处袭击附近的四川和贵州区域,正式走向了决裂。

在战争初期,播州方面占据了优势,万历27年,贵州巡抚江东之率领3000兵马围剿杨应龙,结果全军覆没。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已经完成了朝鲜战争,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杨应龙。万历派遣名将李化龙率领八路兵马,总计20万大兵,围剿叛贼杨应龙。在朝廷的强大军事进攻下,播州逐渐丧失优势,最后杨应龙自杀身亡,万历28年,杨应龙妻子儿女六十多人被带回京城,碎磔于市。

平播之乱,以万历朝廷的全面胜利告终。

总结:

平播之乱,位列万历三大征之一,也是三大征中耗费精力,耗费兵力,耗费财力最多的战争。表面上万历皇帝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实际上对于国库空虚,早已走向衰败的明朝政府来说,是在风雨飘摇的帝国大厦上面,又给予了沉重一击。有人说明朝并非亡国于崇祯,而是亡国于万历,这三大征,就是最重要的一个证据。


铁锤文史


播州的杨应龙是被明朝逼反的,播州杨家统治播州800多年经历了几个朝代,始终都归顺朝廷,特别是元宋对峙阶段,坚定的站在南宋一方,协防重庆钓鱼城,直到南宋灭亡后才归顺大元,所以杨家有些跋扈但是应该没有反意,只想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播州也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后来遵义入黔就是以为贵州的收入连官员都养不活,军队战马都吃不饱,划入遵义后才解决这个问题了,可见当年遵义的富裕。

明朝为什么要逼反播州杨家?这也是被逼无奈,播州杨家手握十多万军队,让谁都如坐针毡,不放心,在古代即使太子拥有这么多军队一样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何况一个地方土司。更重要的是缅甸蚕食云南,甚至军队都打到四川攀枝花了,虽然被明军击败,但是播州杨家的地方势力存在直接切段大明对云南四川贵州的控制,所以土改流势在必行。


勇行万里路


最近相信很多人对于《夜天子》这部电视剧也是一直在追啊,里面就说到了播州土司杨应龙,但是第一部完了,杨应龙还没有造反,很多人看了结局也知道会有第二部的,看过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的。

历史上确实有杨应龙这个人的,而且也确实是播州的土司,后来也确实造反了的。杨氏在播州经营已经超过了数百年,我们都知道西南少数民族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司制度,当时的云贵地区,四川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而这个杨氏土司从公元727年就已经开始世袭土司了,已经传了29代了,在这些地方土司就是土皇帝。把那些朝廷派的官根本不放在眼里。

播州土司传到了杨应龙这一代,世袭了土司,而且明朝在播州也设着了宣慰使司,杨应龙也世袭了这一职位,后来又升到了骠骑将军。

平叛杨应龙的造反也是万历三大战役之一,还有宁夏战役平叛蒙古人,还有援朝战役打退了倭寇。再就是平定杨应龙的播州,化解了苗疆的问题。

杨应龙造反其实也是必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司制度其实已经慢慢的不再被朝廷所接受了,所在明朝开始的时候就对西南地区进行土改归流,什么意思呢?以前朝廷对这些地方都是实行间接的统治,朝廷对这些地方也很少管理,没有官员。但是土改归流之后就是朝廷直接统治这些地方,设置朝廷的官员,驻地等等。但是要说到土改归流真正实施还是在清朝,雍正年间进行的比较彻底。

那么进行土改归流对于当地的土司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朝廷接管这些地方,也就意味着这些土司就不能为所欲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这些土司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的。

而且当时杨应龙的势力确实是很大的,首先在经济上但是杨应龙掌握了播州,而这里又是西南最繁华的地方,杨氏家族有着大量的庄园,作坊等等。而且在军队上杨应龙也是积极的准备,招兵买马,杨应龙有了势力之后自己也是非常的骄横,欺压百姓,而且杨应龙依然觉得自己就是皇帝竟然雕龙饰凤,而且还用宦官,宦官在古代只有皇宫里才有的。杨应龙造反关键的还是他的儿子,杨应龙骄横成性被朝廷革职,他的儿子又被押解到了重庆关键是还死了。杨应龙看到自己的儿子死了,也是不得不造反了。因为他知道继续再等等下去,朝廷也会找个理由把他给灭了的。

经过杨应龙造反之后,明朝就开始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进行土改归流,间接上杨应龙造反也是推进了朝廷对于西南地区的管制,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中国历史研究所


导读:播州杨家,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家族,与历代皇家关系紧密,但到了杨家29代家主杨应龙时,却与明朝到了势如水火的地步,最终起兵谋反被镇压,史称“播州之役”,由于此战规模极大,波及甚广,故与“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并称万历三大征,那么杨应龙为何谋反,笔者认为起因是杨应龙骄横跋扈,无视礼法,引发朝廷不满,而明廷处理失当,最终激化矛盾,致使杨应龙举起反旗。



杨应龙是何方神圣

杨应龙是播州杨家29代传人,为人骄纵无礼,常有僭越之举,引起朝廷封疆大吏的不满。那么杨应龙为何如此嚣张呢,那要从播州杨家的辉煌史说起了,唐末时,杨家祖上杨端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当地的土司,而从杨家入主播州算起,历经五代十国,两宋风云,大元大明而不倒,传至杨应龙已是第29代,这就很神奇了,为何改朝换代都无法动摇杨家的根基,笔者认为这与播州的地理与杨家的理念有关。

  • 播州的地理原因

播州地处中国西南,与四川,贵州,湖南交界,“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地方,历来为兵家所重,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朝廷很难深入管理,于是在播州经略多年的杨家就成了后世朝廷官方认证的土司。

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明史》


  • 杨家的处事哲学

而杨家能在朝代更替之时,独善其身,除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一个保命哲学—活在当下。

怎么说呢,就是但凡改朝换代,杨家从不拖泥带水,不留恋前朝,只为当朝效力,而且这不单单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但凡朝廷有事,杨家必然赴汤蹈火,加上积极献贡,于是才成就了杨家700年的播州辉煌史。

杨应龙与朝廷关系的转变

但到了明万历时,时任杨家家主的杨应龙与明廷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了。起先双方关系和谐,杨应龙也是大力献贡,维持良好的君臣关系,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因为杨应龙太高调了。

而关于杨应龙的所做所为我们可以从明廷的《平播州书》里窥探一二,“杨应龙益横,所居饰以龙凤,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益选州人子女为绣女、阉人。 ”这虽然是明廷的一面之词,但想必杨应龙多多少少有些打插边球的嫌疑,我们不难想象,稳居播州数百年,作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有些膨胀是必然的。

“贵州巡抚都御史叶梦熊疏论播州宣慰杨应龙凶恶诸事……巡按御史陈效则历数杨应龙十二大罪,而复次其怙凶阻勘之状”—《明实录》



但问题是光明正大如此行事就麻烦了,于是周边的封疆大吏看不下去了,纷纷上书弹劾,但朝廷内对待杨家也是意见不一,最后的结果是,杨应龙到重庆接受问责,但因表示愿意出兵援朝而被释放,但还没来得及发光发热,战争已经结束了。

于是主惩派继续追责,这可激怒了杨应龙,公然抵抗,大败官军,这又激起了朝臣的不满,要严惩杨应龙,这时杨应龙知道闯了祸,只能认怂了,“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并辞任土司之职,由长子接替,接着又派次子到重庆做人质。



本来事情到这里也了结了,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将局面带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什么事呢,在重庆做人质的次子杨可栋死了,而更离奇的是尸体不归还给杨应龙,这就过分了,而杨应龙此时说了一句“吾子活,银即至矣”。此时此刻,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杨应龙不但不交钱了,还要报复。

于是调动苗兵,大肆劫掠周边城镇,朝廷派贵州巡抚率兵三千前往征讨,全军覆没。之后朝廷集结重兵20余万,由李化龙统帅,力求一战消灭播州杨家,而由于此次朝廷精锐尽出,杨应龙无力抵挡,最后兵败自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明史》



杨应龙造反的原因分析

那么回过头来看杨应龙造反事件,杨应龙为何会反,笔者总结其原因为二点。

  1. 杨家盘踞播州多年,根深蒂固,深得当地各族人民支持,而万历年间战争频发,战果未知,作为家主的杨应龙虽无明显的自立之心,但也流露出来目中无朝廷,骄横跋扈的作风。
  2. 明廷在此次事件中确实有引人深思的地方,在杨应龙服软之后还是不依不饶,穷追猛打,最后在杨应龙退休罚款的情况下,把他儿子弄死了,直接促成了播州之乱。而其背后应该是明朝中央集权与土司制度日益深化的矛盾所致。


杨家覆灭的影响

在播州之役后,在此地纵横700年的土司杨家最终覆灭,之后明朝对播州实行改土归流,而至于杨家的覆灭有其历史必然性,画地为王,根深蒂固的土司历来被朝廷所忌惮,当时机成熟时,必然会有所动作。

而从大的方向看,播州之役的意义还是积极的,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文化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播州杨家由于盘踞播州数百年,深得人心,加上此代家主杨应龙过于嚣张的生活作风,引起明廷不满,而在明廷的各种过激操作下,杨应龙最终还是举旗造反,而当明廷对外战争结束,重兵相加之下,杨家的覆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临石观海


题主问的一定是万历平播州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万历二十八年二月,明朝廷为了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此次战役杨应龙在明王朝24万官兵八路围攻之下,最后于六月以杨应龙兵败自杀而告结束。这是这起事件的简单过程,如果大家想具体了解可看《明史纪事本末》(该书言之颇为详细)、《明史》、《石匮书》、《罪惟录》等书籍。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平宁夏之役、万历援朝之役、平播州杨应龙之役,这三场战役得失原因都各有不同。在我看来宁夏之役属于本可以少打或者不打(更多是因为政策失当而打)、万历援朝之役必须急打、大打(丰臣秀吉的野心人尽皆知,欲以朝鲜为跳板攻明朝)、而本文写到的播州之役则是属于迟早要打(明廷确实有政策失当,但不管是否失策,这场战役都是绕不过去的,就是个早晚问题)。那么为何说平播州这场战役绕不过,迟早要打呢?

从其根本原因上来说,这是源于土司制度的弊端,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继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当地的土酋管理属民,并不改变当地的统治机构,像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是朝廷下诏袭封的,按《明史》的说法就是“皆因其俗,使之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


像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只要听从朝廷调遣,对朝廷表示恭顺,便可保无虞。但是问题在于土司对所辖之民,所辖之境拥有绝对的管理权,当然还有自己的军队,这就形同独立王国,更容易与中央分庭抗礼,有明一代中央与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终存在,在杨应龙之前的麓川之役,杨应龙之后的奢安之役都是土司与中央王朝矛盾的体现,这个矛盾爆发只需要一个偶然因素。可见土司世袭制就是矛盾的根源。

而具体到播州杨氏,这个弊端就很明显。播州杨氏在播州建立统治长达七百余年,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杨氏的统治已经是根深蒂固,且兵力财力雄厚。以史料看,杨应龙多次帅播州军队随明军联合进行大规模作战,屡建奇功,这充分显示了播州强大的实力。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隆庆六年袭职,以从征剌嘛诸番九丝、腻乃、杨柳沟等,多却敌先登,斩获无算,先后赐金币。
《全边略记·卷七》:应龙于隆庆壬申袭职,从征哈麻先登,多斩获,从征九丝,捕虏无算,从征杨柳沟,却地先登。先后赐金币。



这些史料一方面显示了杨氏在反叛前确实对明廷有调必征,且战功卓著。而另一方面确实显示出了杨氏之实力确实能和朝廷分庭抗礼(从杨应龙反叛的情况来看,其调动10多万的军民与明廷相争,实力可见一斑),对于这样财力、物力充盈的土司,明廷肯定是有所忌惮的,正如《万历三大征考》的作者茅瑞征所言“蜀三面邻夷,且借为用,而播为最劲,此不可制”。因此,杨氏内部一旦有机可乘,明廷绝不会放过征讨的机会。


其次,川、黔抚按之争激化矛盾。明代播州地处四川、贵州、湖广交界处,其地与四川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地处冲要,且土地丰饶,从明初以来播州就成为了川、黔两省官员争夺的要地。尤其是贵州方面的官员对播州更是觊觎已久。早在嘉靖初年,经过川贵总督的会勘,最终决定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四川、在军事上归贵州管辖。

《明史》卷312:总督奏,仍以播归四川,而贵州思石兵备仍兼制播、酉、平、邑诸土司事,报可。

而杨氏在当时实力膨胀,又对其属下的五司七姓进行残害,波及贵州,贵州巡抚叶梦熊趁机上疏“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力主讨伐杨应龙。更在万历十九年提出将播州所辖五司悉数改土归流。而四川方面,巡抚李化龙认为应当以“抚”为主,这就引起了贵州方面官员的极大不满,指责四川官员对杨应龙有私心,行包庇之事,所谓“在黔者谓蜀有私昵应龙之心”,由于此事重大,朝廷决定对杨应龙虐待五司七姓的事进行审查,在重庆会勘杨应龙,坐法当死,杨应龙以两万金自赎。正在此时,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廷征发天下之兵,杨应龙表示愿意率兵五千征倭,被朝廷释放,此次会勘戛然而止。


在这期间,原任四川巡抚李化龙“引嫌求退”,继任者王继光表示要严厉审查杨应龙,想再次将杨应龙召回重庆“严提勘结”,杨应龙拒绝赴召。至此,川黔两省意见一致,决定以兵威逼杨应龙。但是却被杨应龙击败。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与明廷的关系出现了大的裂痕。明廷本来就对杨应龙的实力比较忌惮,此次又在征伐中大丢颜面。在这场战役后,明廷就已经有消灭杨应龙的想法了。只是苦于万历援朝战争正在进行,以“抚”的手段来安抚一下杨应龙的情绪而已,尽管杨应龙后来对明廷做出较大的让步,如其次子杨可栋去重庆做人质,向朝廷缴纳四万金助采木,但打是几乎不可避免的了。其后杨应龙之子杨可栋的死更成了导火索,直接爆发战争。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是时,寇氛未靖,大司马欲缓应龙,专事东方,天子亦以应龙向有积劳,可其奏。


其三,杨应龙辖区内部矛盾激化。这个就有两大因素包含在里面:一、五司七姓。二、其家族内部问题。

先说五司七姓。所谓五司是真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五个长官司,七姓是指田、张、袁、罗、谭、吴七姓。他们都是杨应龙的下属。而杨应龙和他们矛盾根源在于利用自己签印承袭表笺的特权,向土司与地方土目索贿,并削夺七姓权力导致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备录·上川东》:初,黄平、草塘、白泥、余庆、重安五司,凡承袭表笺须宣慰司印文乃达,往往索贿无厌,此衅端所由起。又其地有七姓之民,应龙寄以心腹,七姓又藉龙为奇货,靡费金钱累巨万。久之,龙觉其欺,乃稍稍收其权,遂交仇恶,七姓叩阍鸣冤,且反噬龙矣。


杨应龙本人确实也是好勇斗狠,既然你不服我,就发兵追杀你,于是就发兵攻击五姓七司。说到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杨应龙雄猜嗜杀确实有之,但是,是针对土司内部,而对明廷杨应龙确实在一开始并无反心,极尽恭顺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明廷剿抚失宜所造成的。

《国榷》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朔条:然应龙非有逆志,不过积忍嗜杀。而当事或重视之如虎,或蔑视之如鼠,均失其等,酿成大祸。


土司之间互相吞并本是当地之常事,像如此事件实力强大一方吞并弱小一方实在是见惯不怪,大家也默认此规则。但是播州这个地方有其特殊性,是汉化程度较高的地方。五司七姓里有不少知识分子并不认同杨应龙的吞并,于是拼命告发杨应龙,杨应龙面对告发,则拼命发兵围剿,恶性循环,惊动了明廷,酿成了一场恶战。

而杨氏宗族内部也出现了裂痕成为了导火索。杨应龙宠幸小妾田雌凤,田雌凤污蔑杨应龙的正妻在外有奸情,张氏被杨应龙逐出。不久张氏与其母又被酒醉的杨应龙斩杀。于是“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飞文,告龙反”。从这件事上来看,杨应龙的个人残忍嗜杀的性格给自己招来了祸患。


综上所述,杨应龙的反叛,绝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明廷的原因,也有杨应龙个人的原因,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明史》、《国榷》、《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略记》、《天下郡国利病书》


论史


答案就是杨应龙自己也不明白。

如果杨应龙的目的是老老实实当播州土霸王,那一开始他就应该老老实实的,不要三番两次挑战明朝政府底线。

如果他的目的是想割据西南,那早在朝鲜之役胶着的时候,就应该动手,出兵席卷西南。更何况他招募的两个军师也建议他速取重庆、成都,挟持蜀王,以谋取西南。

如果他的目的是为死在重庆的儿子报仇,那他就不应该一直龟缩在海龙囤,试图凭借播州地利抵抗明军。明明最初实力占优,却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相让给明军。

杨应龙的眼界比后来的奢崇明、安邦彦都不如,奢、安二人有较为明确的造反目的性,虽然成都、贵阳都未能攻下,但叛乱度比播州之役大多了。杨应龙没一明确目的,所以他最终也只能自绝于海龙囤上。


s临溪主人


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伴随着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君权与相权,另一个就是中央与地方!

因此,播州杨氏的反叛,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集中提现!

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占据播州到1571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司一职,杨氏盘踞播州已近700年!

通过这七百年的发展,杨氏在播州的势力可谓是盘根错节,宛如土皇帝一般,再加上当时的播州一带十分富庶,强大起来的播州杨氏土司自然不会满足于现状!

这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就是说,地方在强大之后,必然出现与中央政府针锋相对的情况!

地方想要获得更大更多的权力,而中央则要限制地方的做大做强,因此,双方必然会有一个交锋的过程,只是这个交锋的过程,刚好发生在了杨应龙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

有了前面29代人的铺垫,到了杨应龙的时候,播州杨氏可谓是兵强马壮,而当时的明王朝,则是处在一个由胜转衰的过程中。

且当时的明王朝,刚刚经历了平定蒙古人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国力削弱不少,这也使杨应龙更加的肆无忌惮了些。

而杨应龙这人又比较残忍,噬杀,他听信宠妾的枕边风而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岳母,因此被妻叔张时照向明廷状告其谋反之心。

当时万历皇帝对如何处置杨应龙也是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命重庆知府王士请令杨应龙至綦江听勘。

杨应龙花钱买平安,请纳银四万两助采木赎罪,并缚献黄元等12人抵斩,朝廷允准,以子杨朝栋代其职、次子杨可栋留渝作人质。

后来,杨应龙的次子死在重庆,于是杨应龙彻底反叛,由于杨应龙的军队装备精良,一时间竟连续击败四川,贵州,重庆等地的明军,万历皇帝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


1600年,明军20万人马围攻杨氏老巢海龙囤,杨应龙见败局已定,便自杀而死。

至此,盘踞播州724年,历29代的土皇帝杨氏政权,至此覆灭!


Mr农村大姚


播州杨氏,是历史上中国西南的一个土司政权。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直到明朝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氏才被明朝政府所灭。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内),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建立起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朝廷复设播州安抚司。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杨邦宪降元,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至元二十八年(1291),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势力范围包括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而就在万历年间,播州杨氏与大明朝廷关系恶化。

杨应龙当时控制着经济发达的播州地区,拥有大量庄园和纺织作坊。势力坐大后,他理所当然地成了明王朝统治西南的潜在威胁。且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节,早有不臣之心。

而杨应龙认为四川官军弱不经战,对其非常轻视,久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把自己当一个土皇帝。杨应龙为人狡诈多疑,好以诛杀立威,结怨甚深,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杨应龙还听信宠妾谗言,杀妻及岳母,妻叔张时照向明廷告其谋反。

万历十八年(1590),贵州巡抚叶梦熊也上奏揭露杨应龙的不法诸事,力主勘问。此时,松潘地区动乱不安,播州壮兵不断受调到外地协防,四川巡抚李化龙便奏请暂免勘问。可以说,在处理杨应龙一事上,黔蜀两省意见不一。

万历十九年(1591),叶梦熊重议勘问,奏请播州改派流官治理。李化龙与之相左,遭致怀疑与斥责。朝廷诏命黔蜀两省会勘,杨应龙当然愿赴蜀而不赴黔。二十年,杨应龙赴渝受审,依法当斩。时倭人进犯朝鲜,杨应龙请求献金赎罪并带兵征倭,朝廷允准。继任四川巡抚的王继光坚持严提勘结,杨应龙抗命不出,朝廷进而下令进剿。

二十一年(1593),王继光会兵进剿,抵达娄山关。杨应龙诈降,暗地遣兵据关冲杀。朝廷官军大败且死伤过半,王继光被革职。二十三年(1595),兵部侍郎邢玠命重庆知府王士请令杨应龙至綦江听勘。杨应龙缚献黄元等12人抵斩,并请纳银四万两助采木赎罪朝廷允准,以其子杨朝栋代其职、次子杨可栋留渝作人质。

不久,杨应龙闻次子死,拒缴赎金。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派兵袭掠余庆、大呼、都坝,焚劫草塘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长官家。二十五年(1597),他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并侵扰湖广48屯,朝廷震怒。万历二十七年(1599),贵州巡抚江东之等率兵3000进剿。杨应龙令其弟杨兆龙、子杨朝栋至飞练堡迎战,官军无一生还,江东之被革职。

随着明朝援朝抗倭战事接近尾声,万历皇帝决心平定杨应龙叛乱。同年五月,李化龙再度出山,奉命节制川、黔、湖广三省军务,主持平播战事。杨应龙于官军集结前率兵八万陷案江,纵兵血洗綦江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初春,明军兵分八路进军播州,总计二十万人。

其中一路总兵刘珽乃平倭名将,素有威名,令苗军闻风丧胆。他率军一直攻到了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屯并称天险,易守难攻。但是,此地却被刘珽在四月至六月两个月内攻破。六月初六日,杨应龙见败局已定,与爱妾周氏、何氏关门自缢,儿子杨朝栋、弟杨兆龙被俘。战役前后历时114天,官军斩杀杨应龙的部队2万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69人押解到京师,磔于闹市。至此,平播一战以完胜结束。

杨应龙老巢龙海屯遗址存留至今,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当年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屯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城内修建仓库、兵营、水牢。各关之间石墙相连,可这还是阻挡不了明军平播的步伐。

第二十九代播州土司杨应龙逾越规制、为害一方、威胁西南稳定,为大明中央剿灭。平播之役宣告了割据播州,传位29代,历经七百多年的杨氏世袭统治的彻底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