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封印"在家,"扮演遊戲"讓孩子在家也能玩出樂趣

春節假期已經過了一大半,與肺炎的博弈還在繼續,在這個特殊的春節裡,大多人選擇了足不出戶。

群裡的夥伴們紛紛曬出自己的體重,表示在家可以做的事寥寥,又胖了好幾斤。

再回頭看看身邊的兩個孩子,卻玩得不亦樂乎,似乎他們身在何處,何處就充滿了遊戲和樂趣。

除了玩具和手工,扮演遊戲應該是孩子們非常樂於進行的遊戲之一。

春節

01

扮演遊戲,讓孩子在精神上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遊樂場"。

當一個孩子拿著一個小汽車在沙發上,上上下下時,頭腦裡的畫面可比我們所看到的豐富得多,過程也複雜得多。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跳出當下的空間,發散的去想象,孩子在最初或許只會選擇功能模糊的物品作為道具,比如一塊方塊作為汽車。

隨著年齡增長,具有具體功能的物品也會成為他們選擇的對象,在將其作為道具使用時,孩子就需要偏離這一物品原有的功能,而通過設想賦予新功能,孩子會逐漸擺脫物品實際功能的侷限,比如忽略小汽車原有的功能,作為電話來使用。這也意味這孩子會把周圍的物品都轉換一種"形式",為他們所用,以便構建出他們頭腦裡所需要的世界。

春節

02

扮演遊戲促進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歲以前的孩子往往都是各自擺弄著自己手中的玩具,處於一種"平行遊戲"的狀態。

進入一歲以後,他們會開始留意到自己以外的孩子以及那些孩子手上的玩具,交往的需求開始"萌芽",再大些的孩子的玩法更加多樣化,可能是自己的遊戲需要別的孩子配合,也可能因為自己想要嘗試他人的遊戲,孩子都需要邁出社會交往的第一步。

在與人共同進行的扮演遊戲中,一些孩子能制定出一套遊戲規則,並把這套規則傳達給同伴,所有參與的孩子為了能夠繼續遊戲,他們就需要了解玩法,併成為規則的遵守者。這些都會讓孩子的社交技巧得到練習和提升。

當然有時"扮演遊戲",是在孩子獨自玩耍的狀態下進行的,他們可能通過自我對話,分配並扮演出不同的角色,越大的孩子創想出來的角色更多,情節更豐富,其中需要考慮到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和相互間存在的聯繫。過程中反應出了孩子對社交關係、社交方式的理解。

另外,父母稍加過問,就會發現孩子有時很樂意對自己正在進行的"扮演遊戲"做出解釋,孩子把自己創造出來的故事全部或局部分享出來,也是一種與人互動的過程。

春節

03

扮演遊戲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在真實的事件中,孩子往往只能被動的成為結局的接受者,而扮演遊戲給了孩子一個"縫隙",讓他們可以把相似情節設計入扮演遊戲中,通過自己安排中間的過程,讓最後的結果趨近於理想化,孩子在其中可以重獲掌控感,讓之前"受傷"的感覺和情緒慢慢緩和下來,完成自我調節。

其實,孩子在扮演遊戲中還會通過其所處的角色去審視,某種情緒在哪些情況下是正常的表現,但換一種情況,這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可能就顯得不恰當了,需要學會剋制,及時"剎車"。

他們還可能將一些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價值標準、社會準則植入其中,作為遊戲中角色的"規範"。

春節

04

正如《園丁與木匠》裡所寫的:

假裝與人類的另一種特殊能力密切相關,即假設或反事實思維能力,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

扮演遊戲中充滿了孩子對世界的設想和具體情節的設計,他們通過假裝的方式瞭解、探索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變化和聯繫,並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