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上新了·故宮2》中曾展示過乾隆帝最愛的一件“國之重器”——《大禹治水圖玉山》

,這件寶物高224釐米,寬96釐米,底座高60釐米,重達5350公斤,以名貴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技法與石材結合之巧妙令人驚歎,也讓中國的雕塑藝術展露光芒。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大禹治水圖玉山》

在傳統觀念裡,詩畫是更能彰顯作者藝術才情的方式,中國古代的大詩人、大畫家比比皆是,而名見經傳的雕刻大師,卻寥寥無幾。反觀西方藝術界,雕刻大師層出不窮: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羅丹等等,這些熟悉的名字被人奉為傳奇。難道是中國人不愛雕塑愛丹青?中西方雕塑藝術,還存著那些有趣的差異呢?

1/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

縱觀中國古代的雕塑作品,你會震驚:中國古代是不是以有小肚腩為美?古代的雕刻大師們,不僅賦予了這些作品生動的肢體、表情,甚至還精心雕琢了微微隆起的小肚腩,讓作品身體曲線更加靈動,現在看來,還能多出一點點可愛的感覺。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莫高窟45窟 彩繪菩薩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雙林寺 韋陀像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唐代仕女像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秦兵馬俑

而在遙遠的西方文明歷程中,不僅誕生了無數繪畫大師,還有無數被後世奉為經典的雕塑作品。它們比例精準、表情生動、頗具人體美感:無論是西方神話中的眾神,還是普通的凡人角色,都被雕刻成肌肉發達、身材健美的形象。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思想者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大衛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擲鐵餅者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斷臂的維納斯

可以看到,不僅僅是雕刻男性的作品身材健美,甚至是代表女性之美的維納斯,都被精雕細琢地賦予了“腹肌”。導致中國古代與西方雕塑文明的本質差異,要從宗教信仰的對於肉體的看法談起。

西方(尤其是古希臘)認為,

神是比人類更高級的肉體,他們具有強壯、健美等種種美好的元素。而在東方文明中,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提倡“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 “紅粉骷髏”,對肉體本身是充滿禁忌的。這就從精神層面直接導致了雙方在“肚子”、“身材”方面的刻畫差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神,往往是大肚對彌樂、消瘦的濟公、健壯但依然有小肚囊的金剛,這些都是精神的外化,他們傳遞的觀念是:不要拘泥於肉體之苦,你我都能超凡入聖。

2/但求“神似”,不求“形似”

你發現了嗎?中國古代的雕塑與西方雕塑,還有一個很大差異:東方雕塑求“神”,西方雕塑求“形”。以中西方文明中著名的兩匹馬為例,中國的《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十分生動地講馬的速度與健美表現出來。而屹立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這座《青銅騎士》,這匹馬雙目炯炯有神,雙腳騰空,與真實的馬匹彷彿一比一復刻。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西方文明中,對於“真實”的復刻是有歷史傳統的,這一點,從他們的繪畫作品中,便可窺探一二。西方的藝術觀念中,對光線、色彩、人物身體比例、空間透視的要求十分嚴謹,是評判畫作好壞的一個核心標準。而在中國的繪畫藝術中,畫面之外的意向、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內涵,才是一個作品的靈魂。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西方女神《維納斯的誕生》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東方女神《洛神賦圖》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芬奇認為:“藝術家的心靈應該像鏡子一樣反映現實”,為了達到這樣的追求,他潛心研究透視學、解剖學、數學等廣泛領域,藉助科學來實現藝術所想表達的真實。達·芬奇為了創作一個戰馬雕刻,甚至還自己解剖了十幾具馬屍,研究馬匹的肌肉組織、血管分佈。

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之下,西方藝術對“形”的執著,才有了古典主義之寫實。

而中國古代的雕塑所走的,更像是一條表現主義道路,中國的藝術家們無意於“形”,講究“筆不周而意周”,更重視通過作品來表達“形”之外的天人合一這種“為”與“不為”,正是導致中國古代與西方雕塑藝術的根本。

3/走下神壇嗎?我不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古代著名的大雕刻師寥寥無幾?而在西方文明裡,卻蓬勃發展成一門藝術課程?

這要從中國古代與西方的雕刻藝術另一個核心區別說起。

中國古代的雕刻藝術基本有四個應用集群組成:一,陵墓集群;二,宗教集群;三,建築裝飾;四,工藝雕塑。前三類屬於功能和實用性藝術,服務於“宗祠”與“宗教”,第四類為閒情清賞,供王公貴族把玩。在中國古代整個雕刻歷史中,始終以“宗教”為核心主題,並未曾像繪畫藝術的發展路徑一般

“走下神壇”。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很長的時間裡,基本圍繞“神仙”、“貴族”日常為主題,但在兩宋時期畫家們開始關注底層生活狀態,全面走入百姓階層,獲得更廣泛的藝術土壤。

而西方雕刻藝術,在文藝復興之後,產生了多形態的全新局面:既保留了以神為主題的雕塑,同時產生了許多以人的思想為主題的雕塑,也形成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與西方雕刻藝術的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不愛“肌肉男”偏愛“小肚腩”:淺析古代中國與西方雕塑的差異

羅丹作品《吻》

而正是這種缺乏“人文屬性”與“百姓基礎”的差異,直接導致雕塑家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不高,雕塑技藝被視為“雕蟲小技”,從藝者也往往被視為匠人。造成中國古代傳世遺留眾多大師級的雕塑作品,卻對作者的記載少之又少,實在可惜。

關於中國古代與西方雕塑藝術之間,你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區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