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於北平盧溝橋附近製造“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平津迅速淪陷,國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雙方在“盧溝橋事變”後迅速達成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於西北的紅軍主力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堅持於南方數省遊擊作戰的紅軍及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分別稱“八路軍”“新四軍”。

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1937年8月25日,八路軍正式成立,主力為第115師、120師、129師及總部特務團等部隊,總兵力4.6萬餘人。其中,120師由紅二方面軍及陝北紅軍、紅軍總部直屬部隊各一部組成,轄358旅、359旅及教導團等部隊,總兵力1.4萬人。1937年9月120師東渡黃河挺進晉西,開闢、鞏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後進入綏遠,開闢了大青山等根據地,並逐步與晉西北連成一片構成晉綏敵後抗日根據地。

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1940年成立晉西北軍區,1942年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到1945年八九月間抗日戰爭勝利大反攻前後,晉綏軍區下轄呂梁軍區、雁門軍區、綏蒙軍區三個二級軍區,司令員分別為張宗遜、許光達及姚喆。

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呂梁軍區成立於1945年9月,轄第三、第四、第七、第八軍分區,張宗遜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是陝西渭南人,黃埔四期,參加了北伐戰爭、秋收起義、反“圍剿”及長征等,參任紅軍師長、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宗遜是120師358旅旅長,抗日戰爭大反攻時期任新設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綏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張宗遜授銜上將。

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雁門軍區成立於1945年9月,轄第二、第五、第六、第十一軍分區,許光達任司令員,朱明任政治委員。許光達是湖南長沙人,黃埔五期,1927年加入南昌起義部隊,1930年參與組建紅三軍任參謀長,後因重傷赴蘇聯治療、學習,1937年底回國。抗日戰爭時期,許光達曾任延安衛戍司令、120師獨立第二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雁門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三軍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銜大將。

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綏蒙軍區成立於1945年9月,為塞北軍分區改設,司令員為姚喆,政治委員高克林。姚喆是湖南邵陽人,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後加入紅軍,參加了反“圍剿”及長征,曾任紅軍師長。抗日戰爭時期,姚喆曾任358旅參謀長、大青山支隊參謀長、大青山騎兵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塞北軍分區司令員、綏蒙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八軍軍長等職。姚喆是解放軍著名的刀疤將軍,有“姚一刀”之稱,1955年授銜中將。

大反攻前後,晉綏根據地有三個軍區,司令員軍銜差別有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