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现代的先进条件,那么遇到疫情是如何控制与治疗的呢?

拾岁月荒


我国古代疾病瘟疫多发,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疫”、“大疫”、“疠作”、“时疫大行”等都是对我国古代发生的瘟疫记载。那么,在当时那种医疗卫生条件极其低下的年代,如果有疫情发生,当时的人是如何控制与治疗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唐宋时期相对来说是一个历史瘟疫低发时期,我们以这个时期为例来为大家讲述古人们是如何进行疫病的控制与治疗的。在这个时间段内,政治清明,政府对于这些问题,能够积极的防范和救治医才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都积极的参与瘟疫的救治,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唐宋时期瘟疫情况

唐代史料中有关瘟疫的记载始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结束于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在255年中,总共发生了21次,平均下来每12年发生一次。(一下表格均来自于《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规律及特点》)

而北宋有关瘟疫的史料记载开始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结束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在164年中一共发生15次,平均约11年一次。

唐宋时期南方两浙和淮南一带是瘟疫发生比较集中的区域。当时南方的江河湖泊比现在更加密集,并且人们不良的卫生生活习惯往往会造成水源污染,使得江河湖泊成为瘟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由于唐宋时期是我国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繁荣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在经历瘟疫的时候,常常会进入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都城和其他城市谋生,随着人员的大量流动,为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条件下,虽然相对来说古代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治疗条件,但是在那个时代,我国传统中医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当时那个年代的疫病控制有着极大的作用。

唐宋时期,国家的政治力量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民众都参加了疫情的控制以及救治之中,尤其是政府,在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核心力量的作用。

  • 一般来说国家主要是医学、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措施体系为主,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将发挥到极致。政府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以及上报,并且参与建立医学机构,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对防疫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制药,将发病的患者采取隔离以及治疗,对于死去的尸体则掩埋以及火化,对于疫情,起到了一个引导和管控的作用。
  • 而对于社会民众的话,许多医学家则亲自到疫区进行救治,而且还撰写药方;一些宗教人士则会搭棚布粥,收留病、患掩埋尸体等;而普通民众的话,大多数则采取逃避的措施。
  • 同时,人们还关注于人疫和畜疫的研究。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兽医检验检疫制度;修缮马厩和驿站养马处所,建立的畜牧兽医机构和医马院,重视兽医的选拔和临床实践;积极治疗生病的畜牧,并且采取隔离,出卖等措施,以防止疫病扩散。
一般来说,古人们对于疫病,大都采取治疗与隔离的措施。如果说,你出生的年代好一点,国家政治清明,繁荣富强,就像唐宋时期一样,疫病发生的时候,国家还可以作为主心骨来进行疾病的控制和救治;但是如果说,你出生在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各朝政府都忙于战争,而瘟疫又刚好发生的话,那么失去了国家这个主心骨,瘟疫的防治和灾后补救的措施就会非常的不完善,这样就导致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并且会达到一个难以控制的局面。


小结

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当代的灾疫防治成果,我们会发现:无论医疗水平如何,政府的作为在疫情的防治以及控制中的作用是最大的,其次取决定性因素的才是医疗水平。面对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国家在第一时间展开了强有力的防疫工作,到今天为止,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确诊人数已经从之前上千的日增长下滑到了百数增长,并且许多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已经成功地康复并且出院,这些成就都与我们国家政府的调控有着莫大关系,当然,我们抗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更是功不可没。但是,我国的疫情虽然说逐渐的得到了控制,有些人也逐渐开始松懈了下来,出现了“扎堆”、“聚会”、“不戴口罩”等现象,疫情虽然控制下来了,但是苏木还是要提醒读者们一定要注意防护,该戴口罩还是得戴!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古代也会用口罩防传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说,13世纪初,口罩只是用于宫廷,平民百姓是接触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但是,并没有作为医用品。到了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医护人员开始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

古代有古代人的办法,出现疫情后,首先采用的是也是隔离观察治疗。隔离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员如果被传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离数日。晋朝就有官员被感染,百日之内不得入宫的说法。

火烧深埋尸体,防止病毒细菌繁殖

在古代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些传染疫情的尸体,一般采用火烧深埋的方法,减少由尸体繁殖传染病毒细菌的机会。

在古代,治疗疾疫的药物,不像现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没有抗生素,是怎么治病的呢?古代的医生都是中医,出现疫情后,各有各的办法,一般采用中药治病,其中有验方和偏方。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有一个剧情,就是出现疫情后,喜来乐采用中药治疗,将中药投放井水中用于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传播,受到朝廷奖赏。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人一直是勤劳和智慧的化身,面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必定会战胜病魔,不断延续华夏民族的辉煌!


山人迟暮史海探究


在古代一个感冒都可能一起肺炎,最终殒命的结果。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土传统医术其实本身就是一部临床经验史。

中土历代都有文字狱,得益于始皇帝,医术书籍得以流传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代,医、术两派也开始了从宫廷转入民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最终反而促进了医学的快速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虽然法家对其他学科有着敌对状态,但唯有医系在秦国反而获得了国家的全面支持,因此当时的秦国不仅仅以“残暴”闻名,同样秦国的医家多次被其他六国邀请救治病患的记载。

因此在云梦泽睡地虎秦简中,就有提及如何防疫的手段。

虽然先秦时期医学并不太先进,但是秦国医家依旧发现了传染病传播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族群。因此当时的秦国就已经建立了截断传播途径的手段——隔离法案!

根据云梦泽秦简的述说,

1、当发现刑徒中有感染者时,若是重罪该杀者,不能枭首,只能溺水。即将感染的重刑犯丢弃进流水中,以免感染者的血液和尸体感染到该地区(古人认为水是洁净的,可以带走病毒)。

2、若是刑徒中的感染者,罪不至死,那么就要送到隔离所,让隔离所处置(或杀或隔)。

3、若是刑徒所犯的罪很轻,送到隔离所进行隔离(这里没有提及杀死的任何意思,应该明确为隔离)。

根据《史书》一说,秦国一统之后,进行了“焚书坑儒”的文字狱行为,但是始皇帝也在此时下旨,“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明文法定不在焚书之列,甚至还进行整理、对社会公开颁布。正因为始皇帝的这个行为,在随后的历代施行的“文字狱”中,医药类、农经类的书籍都很少受到牵连。

除了阻断传播途径的隔离所之外,汉代及以后的王朝都大力发展治疗疫情

每当疫情爆发之时,隔离所是历朝必建的,如汉唐时期:

1、汉朝的:“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

2、南北朝时期专门设立了六疾馆,以专门隔离收治传染病患者。

直到唐朝建立之后,当时的儒家理学逐渐成为主流学说,因儒家学说中的孝道与隔离所有冲突,因此这个时期,唐朝主要是让佛、道两教参与隔离、救治的工作之中。

在医术上面,历经了差不多四百年的传承,以东汉末年时的张仲景为代表的《伤寒论》开始问世,并影响到了后世千年。

这里必须说个题外话,古代的伤寒与否,又或者只是感冒,都有可能引起肺炎,最终致命。

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也承认了《伤寒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体系”理论,其实就是现代医学分科细化的根源之一’另外张仲景提及的“外邪”已经探索到了传染源的领域范畴。

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各种医学理论也在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经方,逐渐形成了新的体系。

如宋代时期,金国医师刘河间率先提出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随后的明代时,王履《医经溯洄集》进一步把温病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法上与伤寒明确区分;再到明末的吴又可提出了《温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无论老幼强弱,触者即病;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则以疏利为主。

除此之外,古代还不断完善培养医师系统

秦国是率先建立太医令的,是全世界第一个政权将医学列入国家范畴的。

到了宋朝,范仲淹提出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口号,最后宋朝就将医学培养体系提升到了科举的地位,当时一个医学生从学徒到医生,可以说今天所有制度下的医疗考核都没有宋朝时期那么严格。

宋朝时期的医学学徒出师后,还需要面对见习三年、到军队或边区或疫区实习、以及每年必须看500个病人的考核制度(上佳为千,且还有不被投诉的比例在内),以及每一年必须要参与笔试等等等等……

古代依旧无法避免疫情爆发,中土有多种方式

早在秦国时期,就一直很注重人口聚集的城市卫生,在云梦泽秦简的述说中,乱丢垃圾可是被斩手的,另外不清理门前垃圾,被处于罚款的。

宋朝时期,文字记录相对教为完善,因此宋代的城市卫生管理条例,可以说,就是现代的翻版(处罚力度相对来说过于严格和没有人性化)。

若是疫情大规模爆发,古代政权怎么办?

在宋代仁宗时期,有过一段记载,

派遣禁军和地方厢军封锁道路,切断传播途径;

随后派遣良医到疫区,联合当地的医生,进行防疫治疗;

另外军队中派遣实习医生和老师一起,到军队中处理学习;

因此唐朝时期,全国范围之内,基本是每一年就会有个地区爆发疫情,而宋朝(包括南宋)的三百多年里,只有40多此大规模的疫情爆发。且最严重的一次就是靖康之变后,宋朝官员杜充掘了黄河,导致黄河泛滥入泗水,最终因战乱、流民,使得疫情大规模爆发,死伤惨重……

到了明朝时期,吸收了宋朝的经验及制度后,明朝嘉靖之前的皇朝,少有瘟疫爆发的中枢记载,多为县志中记载的县灾,直到明中后期的万历时期,因制度的崩坏,城市管理不当、以及与蒙古、女真之间的交流,才导致了鼠疫突然在北方爆发,致使上千万人死于非命(占据了当时北方的10%左右的人口)。

总述

大学期间,旁边有所中医药大学,有同学在该学校读书,因此常与他们交流,虽然不太懂得医学,可在与他们交流时,对“临床医学就是经验之学”的说法有着深刻的记忆。

因此从不全面否定本土的传统医学,毕竟几千年留下来的医案,可是全世界最为宝贵的财产。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古人一般把瘟疫称为“疠”。疠者,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也。《素问》曰:“疠大至,民善暴死。”

上古之人,惧”疠””疫”,以为是天神作怪,“疫鬼”吃人。于是,驱“疫鬼”成为一种在民间非常流行的治病方式。在中国南方,人们往往通过傩舞驱除“疫鬼”。

在疠气盛行之时,人户十不存二。曹植在《说疫气》中记录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当时名动一时的“建安七子”就有四人死于疫病,所谓“ 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在明朝末年,四川大疫,《蜀碧》记载当时的疫病有大头瘟、马眼瘟、马蹄瘟,瘟病流行,加以张献忠屠川、摇黄十三家相互攻伐,四川遍地荒芜,人口锐减,据《四川通志》记:“全川人口仅为18000余丁,折合约为9万人”。

古人如何抗疫?韩愈《谴疟鬼》有云:

 

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

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韩愈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人们治疗疫病的方法:喝汤药、用针灸、施艾灸、巫师作法、道家画符。这是秦汉以前古人们治疗疫病的根本方法。

秦汉时期,抗疫观念转变,开始建立麻风病人集中居住地,即疠迁所;宋神宗时,杭州大疫,染病百姓计千万人。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建立病坊,病坊类似于现在的方仓医院。招募志愿者(僧人)对病坊进行管理治疗。如有家人患病,须在家门口悬挂黑色的布条警示:一是此家有病人,勿近;二是希望病坊前来收治。

对于烈性度高、传染规模大的病,封户或者封城成为必选项,且以强制性行政命令加以执行。对于尸体的掩埋或焚烧,也有特殊规定。

所以,现在许多抗疫方法,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抄的是祖先的作业。


香水老熊


人吃五谷杂粮,甭管唐朝人、宋朝人,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生病。不过,说起来也奇怪,虽然都是病,但有些病在某一个时代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但换个时代可就不一定了,比方说往前推五、六十年,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不存在三高的问题,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也没听说过过劳死,但那个时候的肺结核,却是个要命的病;还有糖尿病,只要得上了,就等于宣告了只有等死的份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对现代人的健康威胁最大的,怕是要数心脑血管病了吧?电视上整天各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广告,分分钟提醒着人们这种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隐患。而肺结核、糖尿病,却早就可以被控制和治疗了。

那么回到一千年以前,威胁着大唐人民生命健康的又有哪些疾病呢?

那些躲都躲不掉的“疫”

唐朝时对百姓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一些疾病就是传染病。

如果时间往回倒推一千来年,那时候的唐朝,疫情可是时不时就会来闹一次的。翻开《两唐书》,我们随便摘录几段,就能看出来整个大唐疫情发生的频率: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关内河东大疫;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三月泽州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夏谷泾徐戴虢五州疫;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夏,潭、濠、庐三州疫;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庐、濠、巴、善、郴五州疫;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卿州大疫;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三月楚州大疫;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瘞;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疫疾,民死者众;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岁,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夏,淮南、浙东、浙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

看这个记载,疫情发生的频率很高,几乎每过几年就会有一次,要么“死者众”,要么“死者千数”,听起来实在吓人。再看看每一次疫情发生的区域,几乎都会遍及好几个州府。可以想象,当时的老百姓,真是受够了疫情的苦。

那些来自朝廷的关怀

疫情这么严重,过几年就来一次,看着老百姓受苦,谁会最着急呢?是皇帝。皇帝心里其实比谁都着急。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把老百姓的健康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好皇帝,他知道民间疫情严重,于是亲自搞了个配方,叫广济方,是一个专门应对疫情防控的方子。他把这个方子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老百姓都按这个方子防疫。

可是方子发下去以后,唐玄宗还觉得不放心,万一要是有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以后又忘记了怎么办呢?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

朕顷者所撰广济方,救人疾患,颁行已久,传习亦多,忧虑单贫之家,未能缮写。閭阁之内,或有不知。偿医疗之时,因至夭横。性命之机,宁忘恻隐,宜命郡县长官,就广济方中逐要者,于大板上件录,当村坊要路榜示。仍委采访使勾当。无令脱错。

意思是说,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广济方,记住这个广济方,无论是乡间还是城市,各地的官员你们要把这个方子刻在路旁的木板上,好时时刻刻提醒老百姓防疫。

你看,这还真是个为老百姓操碎了心的好皇帝。

像唐玄宗这样关心疫情的好皇帝不止一个,文宗皇帝也特别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尤其关心疫情严重地区老百姓的生活,送医送药,下诏书减免户税,并且下诏要求地方官员处理好那些无人收管的尸体,防止再次传染。

除了这些细微的关怀以外,要想更好地预防疫情发生,其实更有效的办法,还是对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一点,大唐的皇帝也想到了。再来看一条唐玄宗的诏书:

……开元十一年七月,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敕,神农辩草,以疗人疾,岐伯品药,以辅人命,朕全览古方,永念黎庶,或营卫内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难息。自今远路僻州,医术全无,下人疾苦,将何侍赖?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实在是让皇帝感到很是担忧,于是便在各州设立医学博士一名,来促进该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医学博士咱们前面提到了,他带着一个助手和一二十名医学生组成了当时官办的地方医疗机构,他们承担了各个地区的医疗教育工作,当然,同时也承担着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

讲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那位智严和尚。我们说他当时住在一个叫疠人坊的地方,疠人坊其实就是一个隔离麻风病人的医院。这其实是大唐政府对传染病防控的又一种手段——将传染病人隔离治疗。不用说,这当然对预防病情的蔓延与扩散,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从另一则记在《高僧传》里的故事,我们还能看到这种隔离医院的入住方式和供给:

收容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給。

意思是说,被隔离在这些医院里的传染病人,男女要分开入住,病坊里会按时为他们供给饮食和药物。

传染病要治,更要防患于未然

有句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个道理,其实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早就意识到了。关于疫情,他们也早就想到,除了医药的防控以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唐初有一位叫巢元方的医学家,他写过一本医书《诸候源病论》,其中就提出了饮食卫生的概念,指出人们食用正常的肉类食品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一定不要吃那些患传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动物,否则也会感染上病毒,导致死亡。

另外孙思邈的《千金方》里还提到了关于水净化处理的问题。这个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配好的药材沉到井里,以起到改善水质、防控疾病的作用。他说:

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这是这位医学家从医学的角度提出的水治理措施,同时,孙思邈还提出了居住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他说:

……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

这其实说的就是居住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背山临水,气候高爽,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吗?人少,污染小,空气又好,病菌自然就少,当然有利于健康。

但总有些人不可能离开城市去乡村生活,而且城市要发展,也不可能把人口全都迁居到乡村去,所以城市的环境卫生就不可忽视了。特别是城市的排污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病菌就有可能从中滋生,影响人们的健康。

所以唐朝那会儿,首先就有一条法律规定,在城市里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谁家要是乱倒垃圾乱排污,那可是要挨板子的。不信可以去翻《唐律疏议》,里面就有一条这样的规定: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霖霖历史录


在古代,当流行性疾病出现时,通常会将病人“离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隔离法”。古代的隔离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收容式隔离,一般是征用寺庙等空旷场所临时成立“疠人坊”(古代专指麻风病人居住地),将确诊的传染者收容其中实行隔离。另一种是强制性隔离,类似于今天的封城封村。官方或地方派驻机构会将疫情区各进出道路予以封锁,并派兵丁镇守。这也是历朝历代普遍采用的一种疫情防控方法。

在此之外,不同朝代会实行不同的防控措施。例如湖北出土的《封诊式》竹简中就记载着战国时期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也就是说,当发生瘟疫后,政府给灾民免费发放药物,在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同时,还专门腾出闲置的空房安置患者。此种做法对疫情防控十分奏效,此后历代沿袭,这也是今天国家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的初衷所在。

唐宋时期,建立防疫管理条例,从制度上加强疫情防控。宋太祖时规定,凡是派往边塞的将官,都要有医官随行,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更进一步设立了政府许可的民间医户制度,户籍由太医院管理,发生瘟疫后,医户需参加治疗。

明朝在疫情防控方面,基本沿用旧制而少有创新。据《北京卫生史话》记载:明天启七年及崇祯七年,因天花流行,在京城郊外设有避痘所,对染病者予以隔离。崇祯十四年“七月丁亥时,北京甚疫,患者就近而离间,于寺院、于空室,不与人近,以避染之。”

清朝则大有不同,为加强对传染性瘟疫的防范,满族皇室制定了一套极为严格的“避疫制度”。1649年,清王朝入驻北京的第五年,天花不期而至,政府专门设立“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

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在开展防控的同时,朝廷还进行多种赈济。明嘉靖二十年五月,京城暴发“疾疬”,朝廷制成《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并令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万历十五年五月,北京发生暑疫,神宗遂诏令礼部:“朕闻近日京城内外灾疫盛行……尔部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设诊视施给,以称朕救民疾苦之意。仍照嘉靖年间例,每家量给银钱六分……”

总体来看,古代社会为防止疫情扩散,主要以区间隔离、药物治疗为主,以此来切断源头减少病患。这在医疗水平不甚发达的年月,可谓是防抗疫情的良策,同时也为现代人控制瘟疫奠定了基础。


吾欲与汝同曲


传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古代都是采取隔离方法。

古代的传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传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东汉时期暴发的一场瘟疫,死亡人数高达6万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要采取隔离的方式,关押起来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过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烧了。避免更多的感染。且中国古代中医非常厉害,朝廷开始设立医馆,专门救治麻风病人,如果疫情出现后,会投入人力物力,草药,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时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从源头做起,有专门的收粪人清理粪便,就连牢房也要定期打扫。保持卫生情况,并且宋朝时期出现了首次接种疫苗的情况,预防疾病。清朝时期,康熙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从源头杜绝。



古今牛人汇


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当然,古代的科技水平和认知程度有限,是不可能知道病毒和细菌的存在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古人没有应对瘟疫的办法。

可以说,从数千年前甚至更早的原始社会,人们应该就知道瘟疫的传染性等一些最基础的现象。而比较深入系统的记载瘟疫的情况和防疫的应该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了。在书中,对很多疾病的起因和治疗,预防等做了介绍和分析,其中也包括一些瘟疫的介绍和治疗预防。其中对天花的发病描述是很准确的,同时也有治疗和隔离预防等措施。

古人对待疫情最普遍的方法是隔离,在治疗方面则是采取比较保守的一些方式。

随着历史进步,古人对瘟疫的分析和治疗预防措施也越来越深入。而明末吴有性的《瘟疫论》可以说是古代对瘟疫分析最为深刻,系统的著作了。其中很多见解和治疗预防方法与现代已经十分接近了。

另外,我国古代对天花的治疗是领先世界的,很早就发现了人痘术这种免疫天花的方法,最早的记载在唐代和宋代都有种痘的方法,而比较可信的记录是明朝隆庆年间。我国古代的种痘术在17世纪传到俄罗斯,后传到土耳其,最后到了欧洲,也导致了琴纳改进人痘术,发明了牛痘术。

古人通过经验的积累,也是发现了许多的治病预防的方法,所以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寒萧99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疾病时常侵害人们健康,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古代人也有很多办法,下面这五种,流传到现在还起着作用。

第一种办法:预防。

在疫病的高发时节,古代人很重视预防。举个例子,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万物复苏,而万物也包括各种病毒和细菌。在惊蛰时期,各种病毒细菌活跃异常,为了消灭害虫病菌,防止疫病传染,古代人在惊蛰当日,会拿着艾草等物把家里的角落都熏一熏,驱赶有害昆虫,去除传染病源。包括端午节,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俗,也是为了预防疫病。

第二种办法:消毒。

除了艾叶熏,古代人使用石灰进行物理消毒。在古籍《千金月令》中记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门槛上撒石灰,也是为了消灭害虫。

对于石灰的使用,最早记载于《周礼》,除了建筑战争炼丹印染使用石灰外,也会用于房屋涂抹,驱虫消毒,墓葬。端午节有些地方的习俗有将混合有雄黄酒的石灰水洒于房屋角落,这些都是对瘟疫有一定抑制的措施。

第三种办法:通知。

家里有了病人,需要通知周围的人,在家门口挂红布。这一习俗流传了几千年,到解放初,在很多地区还实行呢。前几天,看老电影《花好月圆》就有这样的镜头,电影中的人物马有翼病了,家里人就在门口挂了一个红布条,外人见了,就不能上门了。 过去,民间邻里之间时常串门,如果家中有病人,来串门的人看到红布条,就会知道了,不再进来。用现代科学解释,它的优点很多,第一,防止打扰病人休息,此外,这也是现代医学的隔离,防止了交叉传染,如果病人是传染病,防止了传播,又如病人是产后,产妇身体虚弱,防止外来人员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产妇和婴儿,一举数得。

第四种办法:隔离患者。

人们一旦染上了容易传人的疾病怎办?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瘟疫病具有传染性,早就懂得需要隔离。


小智历史趣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