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濟南這座悠久的歷史名城,不僅有著璨若星河的名人雅士,也有鐵骨錚錚、

忠勇愛國的鐵鉉。鐵鉉保護了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免受叛軍的損毀,而濟南又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使其得以青史留名。

在風光旖旎的大明湖畔,有一座鐵公祠,祠主即鐵鉉。在大明湖立祠留名的只有辛棄疾、鐵鉉和曾鞏三人,可見鐵鉉在濟南人心中的地位。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大明湖內的鐵公祠

明太祖朱元璋的理想和現實

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後,沒少拾掇原來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名將,對他們主要就是找個理由殺殺殺。其實,他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確保這皇帝的寶座能一直是老朱家的。在朱元璋生命的後期,他潛心佈局,先確立皇太子,又將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邊塞和各個戰略要衝,而且規定藩王之間不能相互見面。朱元璋以為自己的這個“頂層設計”能有效避免兄弟紛爭、骨肉相殘,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朱元璋的這個美好的願望很快化為泡影。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明太祖朱元璋

各個藩王的實力在邊陲越做越大,而朝廷中可倚重的戰將已被殺的所剩無幾。這些藩王們擴充隊伍,鑄造貨幣,對中央政權構成潛在威脅。正所謂實力決定位置,藩王不甘心久在邊陲,一場血雨腥風的奪權大戰已經箭在弦上。

一個有著覬覦之心的叔叔

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在戰場上驍勇善戰、戰功卓絕,深得明太祖喜愛,於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皇太子早死後,誰來做太子一直縈繞在朱元璋的頭腦,朱棣具有雄才大略,具有開疆拓土的能力,但這個提議一度遭到大臣的反對而作罷。因深愛太子朱標,朱元璋最後決定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聽從大臣的“削藩”建議,逐步清除一些小的藩王,最終,鬥爭的焦點在朝廷與燕王之間展開。沒能當上皇帝,這朱棣心中本來就一百個不服,心說我在這東征西殺、提著腦袋闖天下,而這侄子啥也不幹就輕輕鬆鬆當上了皇帝,現在又要通過“削藩”收拾我,叔能忍,嬸不能忍!為迷惑朝廷,朱棣一面裝病裝瘋,一面卻招兵買馬、暗中佈置,在一切準備停當後,以 “清君側”為由,指責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靖難”起事,帶領大軍去金陵搶奪侄子的皇位。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明成祖朱棣

一個軟弱仁慈的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讓朱允炆繼位,是因為看中了他宅心仁厚,反正我也把能鬧事的異姓功臣名將都收拾的差不多了,這個性格適合守成於天下。但是,當軟弱仁慈的建文帝遇到有著雄心壯志的叔叔朱棣,這弱點就充分暴露出來了。

一是建文帝多了仁義,少了帝王該有的殺伐果斷。朱棣都起兵造反了,建文帝卻還在向天下展示他的仁愛之心,因其不願揹負誅殺叔叔的罪名,下了一道命令:不準誅殺朱棣。這彷彿在說: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哈,你要是殺了我的叔叔,小心我治罪於你。這就導致南軍在作戰時畏手畏腳,而朱棣卻在戰場上為所欲為,他的這一荒唐命令,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邊聚集著一群擅議政而不擅治國的儒生,這些人往往口若懸河,但治國無力,更不懂軍事。而其委以重任的李景隆徒有其名,在戰場上一敗再敗,最後還打開城門迎接叛軍朱棣,建文帝用的都是這樣的人,又焉能不敗?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建文帝朱允炆


一個文臣的滿腔孤膽

鐵鉉,明代河南鄧州人。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曾親自為他賜字“鼎石”。

在建文初年,鐵鉉被委任為山東參政,朱棣靖難起事後,他的主要工作是為在前方打仗的李景隆押運糧草。但在北去的路上,卻遇到一路從前線潰退的南軍。原來,李景隆在前線打了敗仗,自己跑到比士兵還快。在這刀兵見血的戰場上,書生出身的鐵鉉不但沒有慌張退縮,反而“逆風而上”,一面收攏前方敗退的殘兵敗將,一面與趕至濟南的李景隆部將盛庸匯合,在濟南整理軍隊,準備堅守濟南城。

鐵鉉,這位以前從未打過仗的書生,在守衛濟南的戰役表現出的堅定和智慧,作為一位傳奇人物為濟南人所銘記。當然,也在朱棣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導致他以後瘋狂的報復。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鐵鉉塑像

一座城市的英勇抗戰

朱棣本來一路勢如破竹,根本沒把只剩下老弱病殘軍隊的濟南放在眼裡,因為以前他遇到的南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望風而逃。但沒想到朱棣在濟南遇到了一個書生的對手,鐵鉉在濟南城牆親自指揮戰鬥,連續打退了朱棣的多次進攻,濟南軍民士氣高漲。讓朱棣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在夜間主動出擊,趁夜燒燬北軍的攻城器械。

強攻不行,朱棣又想到一個歹毒的辦法,他放言準備挖掘黃河大堤,引水淹濟南城。這個辦法果然奏效,很快就有濟南的軍民出城“投降”,他們紛紛表白:他們也不想抗戰,之所以抵抗是為了做做樣子給朝廷看,他們還準備了儀式,讓朱棣單騎進城接受投降。這讓朱棣很受用,他帶著滿滿的自信,率輕騎從西門入城。當朱棣帶著勝利的喜悅接近城門時,嚮導也很禮節的喊道:“千歲駕到”,話音剛落,一塊大鐵板從城門落下,把朱棣戰馬的馬頭砸爛,原來這一聲喊是向城內發出的暗號。多虧朱棣反應敏捷,他一把奪過隨從的戰馬,策馬狂奔,逃過護城河,撿回一條性命。至於隨從死不死,那不是朱棣考慮的事情,做大事者哪能有婦人之仁。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明朝軍隊

撿回一條命的朱棣調來大炮轟城,這炮聲帶著朱棣被鐵鉉羞辱的憤恨,一時間濟南多處城牆被炸燬,朱棣終於看到勝利的曙光。第二天,當朱棣又準備用炮繼續轟城時,但是一看城牆上,朱棣差點一頭栽倒在地上,原來鐵鉉讓士兵制作一些靈牌,上面寫著“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分別掛在濟南城牆的四周。這可擊中了朱棣的弱點,因為他本來是打著太祖的祖訓“清君側,靖國難”,如果用炮轟了太祖,那不是大不敬了,那出兵還有正當的理由嗎?所以朱棣即使氣的吐血3升,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朱棣圍困這濟南城三個月沒有進展,還時不時被鐵鉉派出的小股軍隊偷襲,攪的北軍人困馬乏,最要命的是不斷傳來朝廷援軍到來的消息,如果後路被截斷,不但搶不了皇位,恐怕連立身的地方也沒有了,不甘心的朱棣只好撤回北平。鐵鉉與盛庸見燕軍開始後撤,便痛打落水狗,從後面一路掩殺乘勢收復了德州。濟南保衛戰取得了完勝,鐵鉉以自己的勇敢和機智以弱勝強,保護了濟南這座文化名城免遭兵火。

一個忠臣的最後抗爭

1401年,朱棣乘南方空虛之際,再次起兵南下。吸取上次兵敗濟南的教訓,此次朱棣率軍繞道濟南,直接向帝都金陵撲去,因為已經和原來曾經的對手李景隆密約,他負責打開城門迎接朱棣。仁愛的建文帝曾經對他的叔叔大施仁愛,對一敗塗地的手下大將李景隆大施仁愛,並未將其斬首治罪。“我仁愛於天下,天下為何不仁愛於我?”大勢已去的建文帝,便在皇宮縱火,此後下落不明。歷經磨難、九死一生的朱棣,終於從侄子手中搶過了皇位。此時,他想起來一個人,那個讓他差點命喪濟南、幾次羞辱他的鐵鉉。


書生支獨木 背身對君王 濟南成就了鐵鉉的忠勇愛國

鐵鉉受刑

即使朱棣登上了皇位,天下大都已歸附新朝的形勢下,鐵鉉依然選擇抵抗到底,直至兵敗被擒。但是朱棣沒有嚐到勝利者的喜悅,在廷上鐵鉉背對朱棣,立而不跪,一口一個“燕賊”讓朱棣怒火萬丈,他令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又讓士兵割下鐵鉉的的肉塞進他的嘴裡,問這肉的味道怎麼樣?鐵鉉高聲答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看來在鐵鉉身上找不回顏面了,將殘暴進行到底的朱棣下令將鐵鉉凌遲處死。一介書生,在濟南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抵擋了朱棣的南下大軍,又以堅貞不屈的姿態殉國而死,其浩然之氣飄蕩於大明湖畔,並給予這一方人民以精神滋養。

結語

在封建王朝,誰坐皇帝其實是朱家的家務事,鐵鉉原本可以不用以死殉國,像原來建文帝倚重的大將李景隆就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大軍。但是鐵鉉把一腔忠君愛國之情化作碧血,保衛濟南的百姓免遭兵戈之苦,澤被濟南,名垂青史。永道評史有詩讚曰:

靖難大軍起刀兵,風捲狂沙向齊州。

禍結兵連百姓苦,大明湖上煙波愁。

叛軍圍城堅如鐵,儒生揮劍氣鬥牛。

枕戈寢甲戰沙場,千里滄海阻橫流。

忠臣甘啖髮膚肉,滿腔忠義寫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