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徐州的漢墓多?

WTWTF



有道是“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目前徐州已經發現上萬座漢墓了,徐州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並且還是劉邦、項羽、張良等人的故鄉,劉邦稱帝以後還把自己的哥哥劉交封在徐州做個藩王,兩漢幾百年歷史藩國長達三十一個,所以徐州漢墓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因為徐州漢墓多所以歷來是盜墓賊以及官盜首選的盜墓對象,目前出土的金縷衣等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是因為被盜的太過於嚴重,很多漢墓已經分不出主人,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遺憾哪,漢墓文物的挖掘對於研究前秦文化也有極高的探索價值,並且也可以研究墓地從豎穴式到橫穴式的演變,墓穴的演變同時也說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導致墓穴越來越小。

漢墓豎穴式是複式的很繁雜的墓穴,並且還有夫妻一起下葬但是卻是同墓不同穴的現象,穴與穴之間開一個玉壺門,就這個門是如何開通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可見那個時候漢墓裡面構造有多先進,至今漢墓發現挖掘的多,但是相對來說保護措施還是做的不是很到位,希望以後這個情況會有多改善吧,也希望大量的文物出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更多的先秦以及兩漢文化。


婉兮歷史


如果給漢朝的大城市排名的話徐州怎麼也要排前三名,其實是第二名。

無圖無真相:

上面是曹操起兵那一年的全國大城市分佈圖。

請看中間那條紅線,從漢朝“第一大城市長安”到“第二大城市洛陽,”順黃河水一直往東可不就是徐州了。

請仔細看當時的各政治勢力佔據的大城市,比如孫堅的長沙,劉表的荊州,劉焉的成都,馬騰的西涼,公孫瓚的北平,孔融的北海等等,要麼根本就是蠻荒之地,要麼就是距離首都長安太遠,交通不發達。

只有一個南陽,算是一個離長安和洛陽比較近的大城市,但是,離首都太近了反而難以有自己的力量生髮,南陽是小老弟。

徐州不是小老弟。

對於徐州來說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在黃河下游,這一點很重要。

為什麼重要呢?

很多年後,京杭大運河挖好後,運河一頭是首都北京,另一頭就是揚州了,“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嘛!揚州是隋唐之後的經濟中心。

到了現代,海洋經濟來臨,世界村出現,上海成了經濟中心。

北京至上海的鐵路,高速公路修的最早,最好,最大,也是最繁忙的,上海變成了經濟中心。

交通對於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培育很重要。

眾所周知,長安和洛陽都是漢朝的首都,兩個應該算是並列第一大城市,徐州在當時的“交通大動脈”黃河的另一頭應該算是第二大城市,徐州是秦漢時期的經濟中心。

畢竟,當時,除了長安佔據的漢中平原的農耕經濟發達之外,也就是徐州背後的大平原的農耕經濟了。

一句話,長安是漢朝的政治中心,徐州是“秦漢時期”的經濟發達地區。

這也是為什麼推翻大秦帝國的政治力量之所以出之徐州的原因之一。

劉邦政治集團必須出生在徐州地區,其他地區沒有這個經濟力量儲備,“窮山惡水出賊寇,小康家庭孩子做大事”。

徐州是當時除長安外,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繁盛的地區。

項羽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劉邦因為地緣政治的考量必須把首都放在長安,沒辦法只好衣錦夜行。

劉邦他的那些家族子弟後代是要“富貴而歸故鄉”的呀!畢竟故鄉也是富庶之地呢,幹麼不歸故鄉呢?!

這些人才都會死的,死後葬在徐州老家順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徐州的漢墓就多唄!


葭明通半瓶歷史


我國雖然有56個兄弟民族,但是漢族卻是佔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大民族,同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叫漢人,為什麼能夠形成如此強大的漢民族,我國所用的文字又為什麼叫漢字,所說的話叫漢語,還有穿了2000多年的漢服等等,所有這些,都起源於源遠流長的偉大漢文化。

應該說無論是漢人漢族,還是漢字漢語,還有久違的漢服,都與漢朝密切相關。之所以能夠一直沿用至今,且還將繼續使用更長更遠,完全是因為大漢王朝的堅實基礎造成的。漢王朝自公元前206年建立朝代,歷經400餘年,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特別是在當時世界的影響力,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作為當時全球的三大帝國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注目和尊重,從而確立了許多具有劃時代,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事物和慨念。

在漢朝以前,我們的民族稱之為“華夏”,既是夏商周王朝的自稱,又是古代中國的別稱。而在秦朝統一中國後,又出現過稱中原人為“秦人”。到了漢朝建立以後,由於後來的歷史發展,漢朝越來越強盛,所以,本國人和世界上的外國人,都把華夏人稱作“漢人”,另外還有“漢兵”、“漢使”等稱呼,而整個民族就被稱為“漢族”了。當然還有後來的“華人”、“唐人”等稱謂,雖然經過了近代和現代的社會發展變革,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統一稱謂仍然是漢族,並一直沿用至今。

語言文字是研究歷史的最好見證。漢語的最早祖先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夏朝以前,而文字則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了。到了漢代,在秦朝統一文字的基礎之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升,使得漢語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化,並且在各兄弟民族的語言融合交流,對外的聯絡擴展上做出了巨大推進。而文字在秦時的小篆和隸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正規化,出現了方方正正的方塊字楷書。時代在進步,漢語從上古和古代漢語發展到今天的現代漢語,文字從象形字和繁體字發展到現在的簡化字。而漢語和漢字已成為了當今遍佈全球,和使用人數最多的通用語言和文字。

至於漢服,雖然在明末清初被清朝廷強制改易,但是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仍然有許多漢族的服裝特色,被今天的服裝界所研究發展和採用。因為漢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安逸灑脫,泰然自若的民族風格,平淡自然,典雅含蓄的審美情趣,以及寬鬆休閒,大氣尚禮的作風。更為重要的是,漢人對漢服的認同,甚至還是漢民族意識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各階層人士和老百姓逃亡到南方,他們保留了中原文明


拖鞋另眼看生活


所謂“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之所以具有濃重的漢文化氣息,也正是源於其兩漢時代的地位。徐州是劉邦、蕭何、張良等人的故鄉,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將其同父異母弟劉交封藩徐州(時稱彭城)為楚王。自此,西漢時期徐州有12位楚王,加之東漢的一位,共13位。東漢時,楚國改封彭城國,徐州境內又歷5代彭城王。加之東漢時又在彭城以東封藩下邳國(現屬徐州市轄),共歷4代下邳王。所以綜合來看,徐州境內共有兩漢藩王22位,加之四百餘年時間繁衍而生的藩王世系。所以,徐州地區漢墓數量空前巨大。就徐州市區地圖來看,除老城區狹小範圍外,四周已經被兩漢陵墓團團包住。

所以,漢文化當看徐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徐州漢文化有三絕——漢墓、兵馬俑、畫像石。而這漢墓也正是居於首要地位。就目前已經探明的徐州漢墓來看,已經發發掘的就達到8座之多。與此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比如金縷玉衣、各類玉飾、陶俑等。所以說,要看漢墓,當然得來徐州。眾所周知,漢代建立之初,劉邦廣封同姓王,即使到了後來景帝時的“七王之亂”亦沒有改變這一現實。僅就西漢200餘年來看,封藩藩國就多達31座,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諸如楚、荊、吳、燕、齊、趙等。有如此多的藩國,自然就會產生為數巨大的漢王陵墓。在近現代發掘的漢王陵墓中,比較著名的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河南永城梁孝王劉武墓。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就目前已經發掘的情況來看,發掘最多,意義最大的自然還是在徐州。

春秋戰國直至西漢初年,當時的墓葬普遍實行豎穴式。今天在陝西省的兩漢帝陵,如陽陵、茂陵等,亦都是覆鬥型夯土形制,下設地宮,不過此時期的地宮當只是雛形而已。自西漢中前期以後,帝王陵墓葬形制發生了重大轉變。地宮樣式由豎穴式向橫穴式發生了轉變,在廣大的多山地區,穿石鑿穴的巖穴式墓葬廣泛興起。橫穴,為模仿墓主人生前住所建造提供了便利,而穿巖鑿穴則使得墓葬更加安全牢固。與位於陝西關中的漢代帝陵不同,封藩各地的藩王,由於地形更加多樣,遂更多的採用了巖穴式構造地宮。位於徐州的漢代藩王墓也正是這樣一 個典型例子。目前就徐州境內已經發掘的漢墓來看,除土山彭城王墓這樣以夯土為山的稀有事例外,其餘皆是穿山鑿穴。十幾位藩王,幾乎佔盡了徐州四周的低矮小山。

然而,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時,徐州境內的藩王墓多有被盜。歷代盜墓分子,尤其是官盜的清掃式盜墓,使得現在很多王墓內的文物已經寥寥無幾。缺少必備的文物提供信息,亦使得很多墓葬無法斷定墓主人。目前徐州能夠斷定墓主人身份的,也僅有北洞山漢墓(二代楚王劉郢客)、獅子山漢墓(三代楚王劉戊)、小龜山漢墓(六代楚王劉注)和臥牛山漢墓(十二代楚王劉紆)。其餘諸如馱籃山漢墓、東洞山漢墓只能斷定分別屬於西漢早期和中晚期而已。縱觀這些已經發掘的漢墓地宮,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的墓葬均屬於鑿山而成的橫穴式墓葬。而就已經探明但尚未發掘的,位於徐州西郊楚王山的第一位楚王元王劉交墓,則是豎穴石坑墓。劉交卒於公元前178年,正值文帝中期。而二代楚王夷王劉郢客在位僅四年,卒於公元前174年。夷王劉郢客的墓室卻與其父的墓有很大差別。集中表現在已經開始採用橫穴式構造。這亦可以看出西漢時期帝王陵墓地宮制式的變革。

相較於三代楚王劉戊及後世的墓室,事實上楚夷王的墓室是個過渡階段。楚夷王劉郢客的墓室極其壯大繁複,在主墓室結構之外,還伸出兩條斜坡墓道通向儲物倉式,形如二層樓閣,帶有典型的豎穴式墓葬的風格。在楚國(徐州)以西不遠的梁國(今河南商丘),梁孝王劉武墓亦具有類似的繁複結構。梁孝王劉武處在文景時代,據楚夷王亦不算久遠了。然而,在徐州的三代楚王劉戊墓,卻並不擴大,甚至不及六代王劉注墓的規模。這是與他的身世相關,劉戊參與了西漢前期的“七王之亂”,並最終兵敗畏罪自殺。所以在其墓葬還未完全竣工之前,只好匆忙下葬。六代楚王劉戊墓位於獅子山,因為在發掘之前並未遭到盜掘,所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一副金縷玉衣更是各地出土之最。(參見筆者的《記獅子山楚王墓》(徐州古建文物調查之旅·十三))

漢代陵墓葬制,規定夫妻同塋異穴。在六代楚王劉注墓,這一葬制顯而易見。劉注與其王后的墓室僅一牆之隔,然而各自卻有獨立棺室、前殿、墓道。由於兩座地宮相隔很近,在王后下葬後,工匠還特意開鑿了一方小門,名為壺門,為夫人“開門尋夫”做個方便。能夠在沒有先進激光技術的西漢武帝時期,準確開鑿這樣一個門,是如何做到的,也成了小龜山漢墓的一個未解之謎(參見筆者的《記小龜山漢墓》(徐州古建文物調查之旅·其四))。另外的一個例子則是馱籃山漢墓,夫妻兩座地宮均已被髮掘出來,不過由於兩座墓室相距較遠,中間無法相通。馱籃山漢墓同獅子山漢墓類似,呈嚴整的沿中軸線分佈構造,然而這一特徵在小龜山漢墓上並不適用。也可見徐州楚王墓葬制式處在不斷變革中,早期的對稱結構逐漸被棄用。

馱籃山漢墓也是一座西漢早期的陵墓,儘管目前學界仍然無法就其確切年代和墓主人拿出比較一致的結論。不過筆者根據其極其擴大規整的結構,大體可以推測是屬於四代文王劉禮,或者五代安王劉道的陵墓。以上幾座漢墓,皆是西漢楚國早期墓葬,大致年代處於文帝、景帝、武帝三代間。而東洞山漢墓和臥牛山漢墓的結構則要簡單的多。尤其是臥牛山漢墓,僅有三間墓室,其寒酸程度,簡直無法和徐州楚國早期墓葬相比。目前學界公認其墓主為西漢楚國末主劉紆。劉紆為西漢第12代楚王,公元前2年至公元9年在位,其死時已經是王莽建立的大新政權的第二個年頭了。漢皇室已經淪為明日黃花,遠居東部近海的楚國自然已無力大肆奢華的建造王墓。

兩漢時期大舉封藩宗室子弟為王,以鞏固遼闊的疆域領土。而這些藩國也廣泛分佈在中國的河南、山西、河北、湖南等地。自兩漢至今恍惚已兩千年時間,這些數量眾多的西漢藩王墓葬,似乎較之於早被盜掘一空的西漢帝陵更具有吸引力。至於2012年初轟動一時的長沙天馬峰漢墓被盜大案,也只是冰山一角。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六子劉發為長沙王,繼承吳氏的長沙國。自此,西漢劉姓長沙王歷8位。這些藩王死後葬在沿湘江南起天馬山向北延伸的山丘上,至今多未被盜掘,亦未被科考挖掘。相比之下,徐州的漢墓多少有些淒涼,由於其身處中原一側,歷代無論是私盜還是官盜,多會選取它作為目標。而近現代的科考工作,亦挖掘瞭如此多的墓葬。然而事有兩面,由於發掘了這樣數座具有代系傳承的墓葬,才能使得我們對於徐州漢墓,以及漢代帝王陵墓建造制式,和兩漢文化生活有一個更為形象客觀的認識。






太乙伏魔錄


首先,首先,我感覺要從徐州的歷史講起,在古代的時候徐州叫彭城,徐州文化底蘊深厚,融上古眾家之長,開漢朝文化之先。徐州人靳蛇起義 為民族建樹了“漢”字大旗,徐州是江蘇最古老的城市,南國之重鎮,北國之雄關,得失至關王朝興衰。秦始皇統一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徐州有八條車馬大道通往四周政治、經濟都會,使徐州成為文化思想薈萃地,南北貨物集散地。公元前206年初,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翌年楚漢會戰於彭城,劉邦敗,3年後劉邦反敗為勝,西楚王都失陷,致使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兩漢200多年期間,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個彭城王,應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合成“徐州漢代十八陵”。其實不僅如此,東漢時期,在徐州的行政區域內還分封了一個下邳國,有四位下邳王,徐州漢墓中的王陵墓葬,構成了徐州的兩漢文化。





疼痛科侯大夫


去過徐州的人大都去過龜山漢墓,去過戶部巷,去過戲馬臺。去過沛縣的人大都去過漢街,漢城公園,大都見到過沛縣南大門大圓球前面“龍飛地”三個字,以及到處可見的“大漢之源”標語。

然而徐州沛縣雖然是漢朝的發源地,但漢朝建立後定首都為長安,也就是說當年跟隨沛縣泗水亭長劉邦打天下的一幫兄弟大都跟著劉邦去了長安安家了。史記裡記載劉邦勝利後經過老家與鄉親一起喝酒,每喝一杯說一句感慨的話,最終喝了三杯說了三句話,也就是現在的詩《大風歌》,現在沛縣地區飯局上仍然有開局喝三杯的習俗,而且每喝一杯之前組局大佬會說幾句話。劉邦將沛縣封為湯沐邑,至今沛縣仍有湯沐路。

話說回來,為什麼徐州的漢墓多,大概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地理位置,另一個就是漢文化的發源地。然而徐州的漢墓多,也只是相對而言,和西安比起來也只是九牛一毛。


歷史系小怪


首先,漢墓比較多,真的很多、現在發現的已經上萬座了

第二,漢代諸侯國王墓發掘很多,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文物界有一種認識,就是戰漢不分,說的是西漢很多東西和戰國的東西很像,漢代流行厚葬,裡面保留了很多漢以前的東西,第三,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古期的結尾,漢代墓葬裡面保留的物質文化資料,是上古中國文化的一個總結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漢代墓葬開啟了中古期墓葬的大門

餘偉超先生曾經討論過漢墓體現的周制,漢制,晉制的演變,很值得注意,漢代墓葬的發展演變,正好體現了中國主流的墓葬結構從豎穴式變成橫穴式的過程,所以漢墓的發現特別引人注目,第四就是宣傳的原因,現在知名的幾個漢墓都有它特別的地方,比如馬王堆漢墓,因為出土了大量的珍貴絲織品,還有就是2000年不朽的女屍,滿城漢墓是發現了金縷玉衣,老山漢墓是近幾年在北京發現的大型漢墓,因為北京地區很少發現大型漢墓,又靠近北京,而且弄了一個現場直播,所以知名度很大,南越王墓是因為在廣州的鬧市發現的,另外關於南越國的實物資料以前一直比較少,所以引人注目,而且南越王墓裡面有很多東西與中原不同,墓葬結構也比較新穎。因為這幾座出名的漢墓的帶動,使很多人關注了其他漢墓,而唐墓則不是這樣,大型唐墓我國發掘的不少,比如乾陵的三座號墓為陵的太子,公主墓,都是這類,甚至還有唐熹宗的靖陵這樣的帝王陵都被髮掘了,但是宣傳的不好,所以也就沒有漢墓那麼出名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中國古代墓葬地下空間大小變化的規律,從殷商西周的大墓在400平方米左右,到了春秋時代,墓葬地下空間的面積在秦國發展到最大,比如秦公大墓有5000多平方米,之後秦始皇陵登峰造極,41000平方米,之後漢承秦制,繼承4墓道亞字型結構,面積也在數千平方米,但是之後帝陵的地下空間越來越小,地上陵園建築越來越多,到了宋代李皇后陵,又縮小到幾百平方米,明定陵有1100平方米,而清代乾隆的裕陵地宮又比定陵小很多,這個變化的原因,前一段從小到大可以視作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但是後來的由大到小,應該和中國人口的增長有關,所以漢以後的大型墓葬,除了明清兩代距離現在近,而且明定陵作為中國主動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出名,清東陵的2座地宮,因為與20年代得盜墓案有關出名外,其他年代的大型墓葬都是一般民眾很少了解,但是實際上,大型唐墓的發掘這幾年還是進行了的,尤其是陝西省,如果要了解的話,不妨來我們陝西看看。


畢生追求完美


徐州在漢十三州排到第二位是東漢時期重要文化和商業中心,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當時可謂首屈一指;這也是為什麼徐州會有那麼多漢墓的主要原因。漢十三州的具體地名: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幷州、朔方、交趾。未按順序排烈多包涵。



凌雲閣文化傳媒


首先是因為漢朝離我們年代久遠,歷經久遠還能保持完好的漢墓自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對我們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民俗禮儀,社會制度都有很高的價值,可以讓我們瞭解社會發展的脈絡。

其次,由於秦朝時間短暫,沒有留下什麼有名的可以考據的文物,而漢朝時間長久,可以從漢代的墓葬裡面文物對秦朝乃至先秦時代的一些無據可考的史實尋找一些證據。

再次,漢墓中出土的許多文物都是稀世珍寶,這也提高了漢墓的知名度。


夠愛001


徐州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老家,而且早期追隨劉邦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是徐州人,這些人高官厚祿,榮歸鄉里,死後肯定厚葬,所以徐州漢墓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