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20200311-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2020年3月11日 天氣晴好,風和日麗


南北朝歷史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個朝代:宋、齊、梁、陳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個朝代: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奉南朝為正統。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南朝作為漢族政權和東晉的延續,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士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士族或次級士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士族擁護,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於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到南朝梁時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鎮之亂,使南朝國力逐漸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時,過度崇信佛教,國家承平日久,民眾不習戰事,侯景發動侯景之亂後,梁武帝死在臺城,部分蕭氏皇族為爭奪皇位而各自為戰,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最後到南朝陳的陳文帝完全統一南朝,但南朝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為鮮卑族。而鮮卑皇室也逐漸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由於北部的柔然牽制北魏,使得北魏難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較親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後才較安定。北魏後期政治逐漸敗壞,六鎮民變後國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東魏及西魏,並分別由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的核心主要為六鎮流民及關東世族,其軍力比較強盛。由於其源頭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以及統治者為鮮卑化漢人的原因,使得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北周在立國時鮮卑軍不如北齊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齊及南朝梁,所以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人儘量消除胡漢隔閡。

最後北周形成團結的貴族關隴集團,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亂而衰退的北齊,而漢族也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力,逐漸佔據統治地位及主體,取代鮮卑貴族,也為後來的楊堅建隋打好了基礎。北周武帝去世後,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即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於開皇九年下詔滅陳,自西晉末南北分裂300餘年的中國再度統一,南北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日記20200311-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