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晉,定都洛陽。擺在晉面前的頭等大事莫過於平定孫吳,統一全國。所以,晉繼續執行曹魏方略,通過淮河流域漕運和江漢地區漕運,對孫吳進行雙線包抄。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三國歸晉

所以,平定孫吳立下汗馬功勞的西晉大將杜預對益州刺史王濬說:“足下既摧其西藩(指蜀漢政權), 便當徑取秣陵(今江蘇南京,當時孫吳都城,代指孫吳政權),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於塗炭。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這說明戰船可以自江漢順流而下,經過孫吳都城南京,再從運河進入淮河,再轉運河進入黃河,到達西晉的都城洛陽。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晉滅吳之戰要圖

果然,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冬,晉武帝派張華為度支尚書,以漕運支援後勤;令王濬率巴蜀水軍順江而下,直指建業,消滅孫吳,完成統一。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那幾百年中,西晉是唯一的統一政權。西晉認識到通過漕運可以加強各方聯繫,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統一成果。所以,晉武帝積極規劃以洛陽周邊為中心的全國漕運系統:西北方向開通關中的運河,西南方向加強江漢水路和江湘水路的聯繫,東南方向改造邗溝,加強江淮漕運。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邗溝示意圖

為西晉王朝完成東南方向戰略的是陳敏。八王之亂後,京師洛陽軍隊數量增加,糧食消耗越來越大。所以調陳敏任廣陵度支,整頓和疏通漕運,增加漕糧。陳敏到任後,在三國陳登開鑿的邗溝西道基礎上進一步地改造水道,溝通了樊梁湖(又稱樊梁湖,即氾光湖,高郵西北50裡)北口至津湖的通道,還為當年東吳岑昬開鑿的運河開鑿了調劑水量的練湖,漕運南方米穀北上。這也為後來隋朝溝通大運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來魏晉時代的廣陵(今揚州)就是富有經濟潛力的淮南農業區的中心,也是江淮間水陸交通中心,經過陳敏的運河建設工程,廣陵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高。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寶應氾光湖風光

邗溝的疏通,加強了江東和中原的聯繫。漕運的開通,促進了江淮下游資財北輸。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的趨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史書上稱之為“陳敏度支”。

陳敏不僅開河有功,還掌握了長江下游南糧北運的經濟大權,同時控制了一支運兵,在平定南方石冰、張昌等人叛亂的戰爭中立有戰功。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原因,陳敏個人野心膨脹,不久便趁機割據江東,起兵反叛,結果後敗被殺。

西晉畢竟是個短命王朝,晉武帝的運河規劃最終沒能完成,東晉又將如何呢?

西晉的時間雖然不長,動亂的時間卻不短,尤其是“八王之亂”,長達1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直接導致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五胡亂華。

第二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一直希望能北伐中原,恢復舊土。北方政權也曾南侵江左,拓疆擴土。持續的戰爭,一方面使運河河道逐漸淤塞,漕運逐漸廢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陋就簡,加快修建或疏通運河。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山東大汶河風光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東晉北上進攻前燕時,曾開闢洸汶運道,利用水路運送軍糧。《晉書·荀羨傳》上說:“東晉永和十二年,燕將慕容蘭以數萬眾屯汴城,甚為邊害。羨自洸水引汶,通渠,至於東阿,以徵之,臨陣斬蘭。”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洸汶運道和桓公溝

當時燕將慕容蘭駐屯汴城(今山東聊城西),威脅邊境安全。東晉荀羨奉命率軍伐燕,溯淮水支流泗水北上,到達高平郡(今鄒縣西南)後發現泗水不通東阿(今聊城東阿,在黃河南岸,濟水西岸,不是今天的東阿縣),軍隊和糧食無法沿著泗水繼續北上。好在當地有一條小河,叫洸水,是由汶水分流出來的。所以,荀羨臨時決定從這裡開闢一條通往東阿的運道,這就是洸汶運道。北伐軍先在洸水溯流而上,到達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入汶水後再順流而下,在梁山附近入濟水,及時到達東阿。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四川遂寧桓溫塑像

十三年後,東晉名將桓溫再次北伐前燕。但是他並沒有走洸汶運道,而是另開了一條河,史稱桓公溝。桓公溝經過一個小湖,叫“薛訓渚”,地勢較高,湖水向南、北分流,南段向南流至方與縣(今山東魚臺縣)的泗水,北段向北流至鉅野澤北口附近的清水(濟水),約一百二十里,後世稱之為洪水。

此外,在洸汶運道開闢前後,邗溝南段也進行了治理。《水經注》上說:“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埭,引江水入埭六十里至廣陵。”當時邗溝由江都故城入江,但是運河水少,航運不便,要從長江引水入運河。所以邗溝向西改道,從儀徵引江水入歐陽埭(dài),歐陽埭由西向東,大致與長江平行,長約六十里,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儀揚運河(又稱真州運河、儀徵運河)。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陳建洪:兩晉,關於運河的那點事兒

儀揚運河與古運河交匯處

洸汶運道通航的時間並不長,但後來運河濟寧段的修建其實是受了洸汶運道的啟發。後來的桓公溝是當時黃淮間水運的必由之路,南北水運的咽喉要道,東晉和南朝的歷次北伐戰爭,只要是從淮河北上山東一帶的,都必須通過這條河。直到隋代運河開通後,桓公溝才逐漸湮沒。而儀揚運河直到今天依然可以通航。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