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能打败强大的纳粹德国,却打不下弱小的阿富汗?

用户4474589971


因为打阿富汗苏联民心支持不够,国内外舆论压力都很大。苏联人民会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而侵略其他国家又能得多少民心呢?


儒然居士


打败德国苏联只是出了一半的力量,欧美国家也出了一半力。阿富汗,是多山国家,不利于现代化战争,阿富汗民风彪悍,利用有利地形,宁死不降,苏联赢了也收不回成本,耗不起。

苏联能战胜德国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苏联疆域大,纵深防御深,德国闪击战快速推进,苏联红军节节败退,德国后续力量给不上,占领的地盘还要分散兵力占领,占领地盘越大,兵力密度越低,慢慢的陷入苏联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二、寒冷的冬季助战苏联,德国利用闪电战,想在冬季之前攻入苏联首都,结束斯大林统治,没想到还是拖到冬季,许多德国士兵没有御寒棉衣,被活活冻死,严重削弱德军的军事实力。

三、欧美国家的参与,德国众叛亲离,盟友意大利军团负责搞笑,德军腹背受敌,巴顿军团诺曼底登陆,蒙哥马利在北非战场反攻“沙漠之狐”隆美尔,若是没有欧美国家的介入,苏联一时间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

所以说苏联打败德国是有水分的,若是单练,德军吊打苏联。

之所以说苏联败于阿富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战争胶着,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论实力苏联碾压阿富汗,但阿富汗多山国家,又非常贫穷落后,一切现代化装备都无用武之地,一起回到原始,全靠人力,阿富汗打不过就钻山沟,瞅准时机就偷袭,防不胜防,苏联军费每天就花好多,阿富汗军费几乎为零,因为他们一直就这么穷,习惯了。苏联战争成本收不回,赔本的买卖。

二、阿富汗人民民风彪悍,宁死不屈。有句话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阿富汗人民穷是出了名 但骨头特别硬,依靠大山的庇佑,和苏联打起持久战。别说七十年代的苏联,就连二十一世纪的美军都耗不起,打算撤军。

苏联是败于战争的持久,即便赢了也收不回成本,阿富汗要啥没啥,不如早日撤军。


饕餮中国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苏军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德国,却在中亚小国阿富汗走了麦城,其中的道理何在呢?下面,咱们就简单地分析一下:


苏德战争,是二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战争。苏联为什么能够击败强大的德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苏联地域广袤,战略纵深极为辽阔,而德军战线过长,导致兵力及后勤补给困难。尽管德军战斗力一流,但苏军凭借着源源不断的人员物资投入,还是迟滞了德军进攻的车轮,这也是后期陷入战争胶着的主要原因。

所以,德军在欧洲战场屡试不爽的“闪电战”,面对如此宏大的苏联战场是行不通的。


其次,由于希特勒的过度自信,德军在攻势受阻后,无法应对极度恶劣的严寒天气,不仅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而且无法发挥机械化的自身优势,这为苏军调动兵力,组织大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三,苏联综合实力雄厚。战争中,苏联征兵数量高达3000万,仅仅阵亡就超过1000万。生产了83.4万门火炮(含34.8万门迫击炮)、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7万架飞机。

再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给予苏联了有力支持,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各类武器以及充足的物资,苏军越战越勇。而德国却是处处捉襟见肘,后援保障难以为继。


何况,美英法等盟国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以及北非被英军将领蒙哥马利打得一路败北,德军早已失却战争初期锋芒,最后败在苏军手里自然不足奇怪。

而阿富汗呢?只是一个中亚内陆小国,与我国毗邻,面积仅为6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万。

自古以来,阿富汗就是个穷囯,没资源、没工业,依靠农业和林业、畜牧业勉强支撑,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根本无法与德国相比。

可是为什么苏联侵阿8年多,伤亡达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却也没有摆平这个弹丸小国呢?


一是阿富汗民风彪悍,而且宗教信仰极端,愚昧蛮横根本没有什么价值观念,反正是烂命一条,生不畏死,自信有真主的保佑,完全被什么所谓的圣战洗脑了。

也是因为长期的战乱,锻炼出了久经战场的战斗性格,普通百姓都会拿起枪来抵抗。

二是别看阿富汗国家不大,可是地势起伏跌宕,是典型的山地地貌,非常适合打游击。苏军的先进机械化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阿富汗军队呢?却可以化整为零以小股部队为单位,利用山地地形作为掩护,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法,以致于苏军时常被偷袭侵扰而一筹莫展。


据史料记载,苏军入阿期间,阿大大小小各种抵抗组织多达数百个。而且于1980年建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的统一战线,整合了全国的武装力量,实力大为增强。

1988年5月,苏联在内外交困中无奈从阿撤军。次年2月15日,当驻阿苏军总司令罗莫夫最后一个跨过苏阿界河时,长达9年多的阿富汗战争彻底结束了。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 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日夜不停的“流血的伤口”。


同样,带给阿富汗的战争灾难也是惨痛无比。全国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其实,并不是苏联打不过阿富汗,只是拖不起如此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再者阿富汗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投入大量的战争资源,却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

最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武装干涉,当然会受到全世界正义国家的一致反对和遣责。

而阿富汗呢,却会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积极援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战胜邪恶永远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有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苏联在二战中能够击败强大的德国,为何后来打不垮弱小的阿富汗?说当时的苏联是不是伪强国?

苏联当然不是伪强国,毕竟在二战结束之后,西面的 欧洲国家都在恐惧一件事,那就是如果苏军趁着纳粹德国覆灭扑过来,那么欧洲将陷入又一轮地狱。

所以历史舆论江湖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震慑苏联。

那么阿富汗战争中苏联沦为笑谈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阿富汗战争的第一阶段,当苏军扑到阿富汗之后,阿富汗的中心政权很快就被打得崩溃了,速度快到美英法都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但很快,阿富汗人开始组建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构成人员有前政府军人、各部落人员以及民间勇士等等。

在这一阶段,苏军吃了大亏。

为什么会吃大亏?主要是苏军决策阶层的失误,他们企图利用在欧洲正规作战经验对付阿富汗的游击队。

苏联原本就是打游击战的爸爸,但在应对游击战中却显得非常孙子。

首先苏军的机械化部队主力作战坦克是T64,T64本身就不是为了攻击人员目标和工事而设计的,当阿富汗游击队遭遇苏军部队立马就往山上跑,苏军立马就傻眼了,因为T64的悬挂很脆弱,在山地中作战故障率很高,后勤疲于应对,更别提参与作战了。

再说苏军的步兵作战方式,由于二战的传统打法是利用坦克突击到处级位置步兵下车伴随作战,但问题是阿富汗是反游击作战,根本没有出击位置,随时随地就开打,结果步兵被当成了游击队的枪靶子,而坦克炮因为视角调转慢的原因无法支援步兵。

而阿富汗的游击战术是盯着苏军的补给队,经常半路就把苏军的补给品给截,导致苏军后勤补给困难。

不过在第二阶段,苏军调整了武器配置,不再大量调集坦克,而是给士兵们配置了大量的BMP步兵战车,严禁步兵乘坐在车顶行军,重型火炮也大幅减少,增加了中型口径迫击炮的配置,从而产生了苏军在阿富汗作战最著名的反游击战作战方式。

在诸多反游击战神器的加持之下,在第二阶段前期苏军压制着阿富汗游击队,从而这一时期独立支撑不住的阿富汗游击队开始请援,所以外国援助开始进入阿富汗战场。

这给予了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熟知的 毒刺导弹,就成为了苏军航空队的噩梦。

正是靠着外国援助,阿富汗游击队以极好的局面将战事拖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阿富汗游击队躲到了巴基斯坦,通过不断出击从各方面骚扰苏军,于是苏军疲于奔命,很快就被打疲了,在防御重点地区双方谁也没有再大的动作,直到苏联撤军。

从场面上来说,双方没有议论胜败,苏军没有全灭游击队,而游击队也没能正面赶走苏军,苏军是自己撤走的。

很多朋友可能认为,苏军在阿富汗损失这么大,还不叫败那叫什么?

苏联损失大吗?

说实话,在阿富汗的损失对于当时的 苏联而言完全不是问题,苏联当时还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霸主,流这点血简直就是皮外伤。

其实重点是,当时的苏联不只是在流这一处血,而是身上到处都在流血,苏联当时需要输血的地方太多了,多到已经严重伤身体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苏联最终想通了,打下阿富汗能够得到什么?

阿富汗有钱吗?

没有!

阿富汗有资源吗?

也没有!

那苏联打下阿富汗来能得到什么?

得到一个传说中的黄金十字路中心点,但全是飞沙走石的环境,别说不利于苏联人生存,连阿富汗人都不利于生存,于是苏联一拍脑袋就撤军了。

我们说看苏联为什么在军事上能够击败德国,却没有能打垮阿富汗。

打垮德国很简单啊!占领柏林就算打垮德国,但阿富汗呢?占领什么地方算打垮阿富汗?难道要苏军把阿富汗土地全部犁一遍?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财源滚滚达三江


苏联对德国的战争是站在道义的角度进行的,苏联有前所未有的工业产能和战略空间,而且还有英美这样强悍的盟友为其输血,德国站在战争发动者的角度,不具备道义的前提,再加上多线作战,人口和工业也不如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苏联可以全心全力的进攻德国。

从1979年的12月开始,苏联军队以优势兵力突然入侵阿富汗,在这段时间里,苏联军队损失惨重,大约一万五千名苏军士兵命丧阿富汗,经济损失达到了近450亿卢布。

阿富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 历史上阿富汗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强大的帝国和军队都曾试图占领此地,使阿富汗地区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纷争不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阿富汗人彪悍无畏、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坚韧不拔的品质。

阿富汗难缠的游击战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初期,进展十分迅速,很快就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公路,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就和当年入侵阿富汗的大英帝国一样,对那些居住在山区和农村的游击队束手无策,并且因为屡次遭到袭击而损失惨重,因为阿富汗国土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区,大部分地区都交通不便,使苏联军队最引以为豪的机械化部队根本发挥不出作用,而那些游击队们的大本营还都是在山区,导致苏联军队在围剿山区的游击队时,在一些路况十分崎岖的地区,只能靠单兵步行,或者武装直升机来进行作战。

其它反苏国家的援助和外交干扰:那些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国家给予了阿富汗游击队大量军事援助,伊朗为了能让阿富汗游击队在山区能够快速机动,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摩托车和单兵武器,而美国的军事援助则每天源源不断的从巴基斯坦运往阿富汗,外交上一大批反苏国家不断给苏联施压,让苏联陷入了国际社会上前所未有的孤立。






大道贯心源


苏联能够打下德国,实际上依赖于苏联进行了总体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动员,没有打赢阿富汗,不是说苏军的实力不够强,而在不愿意在阿富汗继续消耗下去。

对于苏联来说阿富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消耗战,屡战屡胜,又屡胜屡战,人员伤亡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真正的主要问题还在于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高昂代价不是伤亡,而是在财政等方面的压力,要知道在阿富汗的作战意味着漫长的补给线,要维持驻军需要维相当大的投入,这正是苏联是无法承受的,长时间消耗下去对苏联没有好处。

最终它是长痛不如短痛,直接撤出你避免继续消耗下去,不能说苏联真正的战败,像现在的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也一样,它不愿意再继续消耗下去,才会选择撤退,一个投入与产出比的问题,不合算自己不打了。


麦田军事观察


首先,苏德战争与苏阿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苏德战争是苏联被迫参战的,由于德国的入侵,苏联的领土主权受到威胁,苏联进行的是对德国纳粹的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国家一致对外,国家活动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运用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资源,尽快的将德国法西斯打败,收复故土。同时,由于法西斯德国的疯狂侵略,导致自己四面受敌,不仅消耗了大量珍贵的资源,而且招致美英法等国的围歼,并促使英美国家对苏援助,因此苏联能够在战争早期失利的危机情况下,反败为胜!


而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则不同,这是一场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侵略他国的非正义战争,从战争性质上讲,这是一场霸权式的侵略战争,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略,失道寡助的苏联,不仅受到国际舆论的反对,而且严重影响了苏联军队的士气,毕竟长途跋涉的去侵略一个“鸟不拉屎”的阿富汗,对原本经济发展不景气的苏联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得不偿失。


这就是苏联在两场战争中结局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次,两场战争的战场形势不同。苏德战场多发为东欧平原,不仅后勤补给便利,而且非常适合苏联大规模机械化作战,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苏联强大的军工优势,利用源源不断的坦克等机械化装备对德国实施突击,从而正面消灭德国有生力量;而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面对的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阿富汗游击队,苏军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运用强大的坦克洪流,去消灭阿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



第三,国力不同。二战时期,苏联虽然完成了几个工业计划,但是国力依旧处于上升阶段,苏德战争爆发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质充分适用了战争的需要,虽然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但付出惨重代价的苏联却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了自己,以至于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


阿富汗战争则不同,这场发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受制于高度集中但已经不适应苏联发展的政治经济体质,加上与美国进行的争夺世界霸权的影响,彼时的苏联国力早已不如从前,阿富汗战争前后的苏联外表看似强大,其实已到了万病缠身、外强中干的最后时刻。综上,苏联难以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最后不得不退出阿富汗。



而发动阿富汗战争,可以说苏联除了损耗了巨大的国力,使得本来在美苏争霸属于弱势的苏联更加雪上加霜,强大不可一世的苏联最终在与美国的争斗中败下阵来,数年之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惨重失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独舌视界


阿富汗号称“帝国坟场”,每次列强入侵,总是落败而归。英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先后三次入侵,付出了近4万人伤亡和数亿英镑军费,最后不得不得退出阿富汗。本文谈的就是苏联的掘坟之行—苏联阿富汗战争。这场入侵战争始于1979年12月,终于1989年苏联撤军阿富汗。整个期间,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战争总计耗费450亿卢布(约合200亿美元)。此次战争严重削弱了苏联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此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苏联的由盛转衰,这场战争是其解体重要原因之一。

阿富汗地形

首先,在阿富汗大规模作战非常困难,苏军难以取得压倒性优势,速战速决的战略失败,导致被拖入了游击战的泥潭。从地形上看,阿富汗境内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西南部有沙漠。很多风蚀地貌导致这里的地形更加诡异,加上复杂的地形,因此阿富汗是游击战绝佳地点。

两条公路

复杂的地形,无法修建铁路,整个阿富汗处于半封闭状态。大规模军事行动,耗费的大量物资都依靠公路运输,而公路则很容易被切断。阿富汗游击队基本上围路打补给线,就可完成骚扰苏军的战略目标。

山地中苏军坦克

当时苏联军队控制了大城市的交通,而游击队控制了广大的山区。游击队每年的破坏行动超过600次,同时边境每天发射800枚火箭弹。多达的9年阿富汗战争游击战中,苏军不堪其扰,死伤惨重。虽然在阿富汗战场,苏联军队有精良装备,却奈何不了对手。他们对这里的地形一无所知,很多地方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苏军的坦克与装甲车无法进入,面对游击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坦克坟墓

其次是国际上失道寡助,大多数国家强烈谴责苏联的武装入侵行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得苏联的国际声誉直线下降,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苏联入侵阿富汗,严重影响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为抗议苏军入侵,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60多个国家联合抵制了这届奥运会。

强烈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新华社供稿1980年)

莫斯科奥运会期间手持和平旗帜呼吁抵制奥运。

最不可忽略的是,各国大力支持阿富汗反抗苏联入侵,让苏联陷入了军事困境。到1980年代中期,对阿富汗抵抗运动提供援助的国家除了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这些传统伊斯兰世界国家。还有美国、中国和英国等其他国家,双拳难敌四手,苏军处境更加悲惨。

这就是我国的态度。

《阿富汗战争的悲剧》节选截图 (俄)A.利亚霍夫斯基

其中,中央情报局在1979年执行旋风行动,透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作为中介,向圣战者提供武器弹药及资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刺针”导弹造成苏联空军的作战飞机大量损失。

毒刺导弹射击苏军直升机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从1979年到1992年,训练了10万名圣战者游击队。

阿富汗游击队

穆斯林国家中号召志愿者到阿富汗,参与打击苏联部队的作战,其中就有一个年轻沙特阿拉伯男子奥萨玛·本拉登的组织,最后演变成恐怖组织。

反苏战士的和平之路

最重要的是,长达九年的战争泥潭,军费长期居高不下,让苏联国力超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各国平均军费开支占GDP比重在2%左右

同时,美国的经济手段让苏联经济遭受重挫,导致苏联内外压力叠加。70年代,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苏联超过一半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出口。但是,到了1983年,美国和沙特达成协议,大幅度提高石油产量,导致石油价格持续下降。沙特等国家的开采成本非常低,能够承受得住。苏联的石油开采的成本高,油价疯狂下跌以后,出现了成本倒挂,越开采越赔本,经济收入直线下降。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需要经济作为后盾的,经济后盾不足就意味着战争失败。

石油价格走势

此外,西方各国停止对苏联的资本输出、机械设备供应以及技术支持,使得苏联既不能增加石油产量,也无法向西欧出口石油,掐断了苏联的石油命脉。此外,美国还逼迫西欧国家停止进口天然气等其他苏联资源,逼得苏联只得坐吃山空。

苏联GDP变化

由于外汇的锐减和经济遭到重创,国内财政赤字严重,而且在阿富汗战场的形势也急剧恶化。

巨大的军费开支让苏联非常挠头,同时国内急需大笔的资金进口粮食、轻工业品以及机械设备等物资,但苏联已经外汇枯竭,尤其是阿富汗战争把苏联拖得筋疲力尽,所以苏联的局势急转直下,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危机重生,国内动荡不安。

排队购买食品

内外压力交加,苏联实在挺不住了,决定1989年撤军阿富汗。

苏联撤军

阿富汗,再见

1991年12月25日,撤军的第三个年头,超级大国苏联分崩离析了。

镰刀旗下降,俄罗斯三色旗升起


江边寓客


战争,能打败一支军队,却无法打败一个民族。

除非,有绝对的军事能力。

这里所说的民族,是指民族共同体。

历史上,战争的发起者大多会失败。比如题上说的纳粹德国,还有它的帮凶军国日本,现均被钉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之所以说是“大多”,而不是全部,因为也有活生生的例子:那个把整个大陆的土著打败的国家,因为强大到无敌,至今依然称王称霸。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兵强马壮,武器精良,所向披靡,使得希特勒信心爆棚向苏联出手。

苏联粉碎希特勒野心的大战役有两个,分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两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最强兵力突袭苏联。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苏联一路败退,最后退守莫斯科。在攻取苏联大片领土后,德军乘胜追击,于1941年9月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生死存亡之下,斯大林动员所有一切的力量顽强坚守,奋力抵抗。1942年初,苏军找到机会,对德军进行了猛烈反击,大意的德军措手不及,最终栽了跟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中,德军改变战略,转而攻取粮食要塞斯大林格勒,谋求一战翻身。

谁知苏军拼死抵抗,未能占到丝毫便宜。反而又给苏军抓住机会倒打一耙,损伤惨重。

苏联之所以在两场大战中打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国,很大一个原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求生的意志无比强烈,愤怒的火焰无比强烈,那种誓死捍卫尊严的信念,使他们最终战胜了敌人。

强大的纳粹德国输在错估了苏联人民的意志。

那是钢铁的意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至于为什么后来苏联拿不下阿富汗,因为角色跟上文刚好相反。

还是那句话,阿富汗的军队弱小,但阿富汗的人民并不弱小。

且阿富汗地形复杂,不利于机械化作战,钢铁军队排不上用场。

面对各种游击战,地道战,苏军往往疲于应对。

此时的苏军虽然较二战时不知强大了多少倍,但肯定不会用身体去堵枪口了。

战争开始,苏军就受到国内反对派和国际社会的谴责。

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阿富汗硬生生把战事拖长到十年。最后,得不到甜头反而被臭骂的苏军只好撤离。

所以,不要小看了任何一个民族的力量。





巡天鉴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击败德国并非苏联一国的功劳

决定二战胜利的原因只有那么几点:

1.德军国力不足,难以抗衡强大的盟军

2.英国破译恩格尼码,德军整体行动方案暴露

3.美国强势入局,给予苏联强有力的支援,全面碾压轴心国力量

4.德国统帅内部矛盾不断,战争中后期一系列战略决策失败

而入侵阿富汗则不同

阿富汗的山地环境,使得苏联没有办法一战定乾坤。在城市里,苏联军队虽然占据优势。但在山地里,阿富汗人才是这里的王者。在阿富汗的山地条件下,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即使改变战术,也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苏联对阿富汗的游击军队也许可以取得短时间的胜利,但对于真正一口把阿富汗军队吃下去,也是有很大困难。

其次苏军作战意志薄弱

长时间的战争,让苏联军队的厌战情绪,越来越强烈。十年的战争,可以说,一整代苏联人的童年,都是在听着阿富汗战争的消息长大的。

苏军在二战后就极度厌恶战争,更别说如此惨烈的消耗战了。据苏联统计数字披露,伤亡人数近五万,死亡人数一万多。这可能是二战以后,苏联经历的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了。

苏联低估了阿富汗人的决心

当苏联人的厌战情绪越来越浓烈时,阿富汗人却斗志高昂。因为他们在保卫自己的国土。阿富汗人在不依不饶的反抗。战争,不止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对抗。谁能坚持的时间越长,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