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历史一书生


合法不合法不好说,玄宗同意就行。后面的嘉庆继位,乾隆也是没死的。做太上皇多舒服


尼玛大笑话


没有什么不合法的。

首先,李亨是太子,关键是唐朝的太子。

李亨是太子,而且是当了十八年储君的太子。当然了,皇帝还没有退位,太子抢班夺权,这听上去并不合法。但是不要忘了,这可是唐朝啊。

有唐一代,大概是李世民开的好头,又或许是李氏家族血液里流淌的北方少数民族基因,一场“玄武门之变”后,唐朝的太子、皇子们,常常会不按常理出牌,会抢班夺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粉饰了自己杀害兄弟,逼迫父皇退位的历史,将其“合法”的描述了一番。这就给后来的继承者们有样学样、如法炮制建立了基础。比如:

武周末年,张柬之逼武则天退位,令太子复位,也就是后来的中宗;

李隆基虽然是李旦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后,但他的皇帝之位很虚,甚至一度与李旦争权,他是杀了太平公主之后,逼迫太上皇交出实权,自己才掌握大权的;

唐肃宗自己还没死,弥留之际,就看到宦官拖走皇后,维持了太子李豫登基的局面;

唐顺宗中风说不出话,宦官和太子合谋,逼迫他当了太上皇,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

总之,在唐代,皇子、太子抢班夺权,让父皇退为太上皇的戏码太多了,如此频繁的“不合法”即位,也就谈不上不合法了。

第二,这可是安史之乱的特殊时期

安史之乱,谁之过欤?

李隆基啊。

安史之乱刚开始时,唐王朝虽然一时被动,但很快稳定了局面,固守潼关,关外河北山东江淮等地,忠于唐王朝的各地人马蜂拥而起,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叛军自消。是谁,杀了封常清、高仙芝,导致军心动摇,从而选了残疾的哥舒翰守潼关,又是谁逼着哥舒翰主动出击,大败被俘,潼关失守,逃离长安?

李隆基啊。

安史叛军逼近长安的时候,是谁抛下百姓,甚至连普通大臣、皇室都不通知,自己带着杨贵妃和太子等悄悄逃离长安?只顾自己逃命?

李隆基啊。

李隆基干了这么多的事儿,他心里没数吗?

所以,我相信是李亨策划了马嵬坡的政变,杀掉杨国忠、杨贵妃,从而为自己掌权创造了条件。同时,按照史书所写,当时老百姓都苦劝李隆基不要去蜀,去了就失掉民心,而李隆基坚持要去。所以,李亨北上灵武,这其中的民心向背,当时就已经见分晓了。

有人说,这是不是李亨自己导演的?

是,又怎么样?李隆基去蜀这是事实,李亨到灵武坚持抗敌,险些失败,这是冒险,也是事实。这就够了。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的背景,也赋予了李亨临危登基的合法性。

三、李隆基也只是不得不认可

史书上还是粉饰了一些,说是李亨北上,李隆基已经有托付他登基的意思。但其实并没有。

李隆基到了蜀地,还是发号施令,没想到儿子会登基。

李亨登基后,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圣旨到了四川,李隆基很不爽。但是他知道自己理亏,也很清楚当前的局势下父子相争于大局不利,也看的出李亨登基后,对当时的士气是有很强的提振的,而且很多节度使纷纷上表祝贺,承认李亨。所以,李隆基不爽也没办法。

但李隆基并不甘心,所以他才故意发布命令,让各位皇子兼领天下节度使。这不是分权吗?这不就是要提防李亨吗?正是他这条命令,才酿成了后来永王的事变,导致李亨和永王内斗,还波及了李白。

所以,李隆基是被迫接受,而且还为李亨制造了麻烦。


danyboy


李亨是名副其实的造反,但是李隆基已经管不了他了。李亨造反分三步。



第一步,发动马嵬驿之变,找机会摆脱李隆基。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李隆基的代言人,李亨通过支持自己的禁军发难,干掉了李隆基的忠实拥护者杨氏兄妹,然后跟李隆基提出去陇西招兵勤王,李隆基根本拦不住,只好让李亨单干了。



第二步,自立为皇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彻底把李隆基架空。此时李隆基手里没牌,只能承认既成事实。其实李亨此时就是赤裸裸的造反了。即使他想当皇帝,也得让李隆基下诏才行,就如李渊把皇位传给李世民,李旦把位子传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一样。虽然都是逼着父亲让位,但是程序很重要。程序反了,就是造反。



第三步,把父亲控制在自己身边。李隆基晚年不想回长安,因为那是他的伤心地,就想老死蜀地。可是李亨怕他不在身边出幺蛾子,就以尽孝为由把他弄到自己身边,临死前派人把李隆基毒死了,跟慈禧临死前毒死光绪一样。



最是无情帝王家。


唐风宋月


皇太子是个高危职业,貌似和皇帝一步之遥,但是很多人就没有等到屁股坐上龙椅就摔得粉身碎骨。所以,唐肃宗李亨就瞅准了时机主动出击,幸运得是他成功了。

史书明确记载,唐肃宗李亨灵武称帝在先,其后再派人告知唐玄宗,有清楚的先后顺序,所以程序上说他的继位是违法的,是先上车后补的票。

天宝十五年七月玄宗“诏以皇太子讳充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兵马,收复两京”八月癸未朔宣召中“仍令太子诸王蒐兵重镇”“癸巳(十二日),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十九日),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也就是说,唐玄宗逃离长安时于明确封太子是“天下兵马元帅”,到了四川向天下检讨自己还是明确了二人天子和太子的关系,是接到灵武来的使者才知道李亨继位,“始”字非常重要,明确说明玄宗之前并不知情。



面对儿子的先斩后奏,远在四川的玄宗也只能承认既定事实”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但是,老谋深算的唐玄宗也留了后手“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这话意味深长啊,既可以理解为你收复两京,我就退休,也可以说,你先收复两京,我才承认……

对于经历过“唐隆政变”,踩着亲人尸骨登上皇位的唐玄宗来说,太清楚帝王家权力游戏的规则了。所以,父子二人暗中的权力角逐一直没停息。只是,此时的玄宗也力有不逮,能在儿子手中又活了六年,以七十八岁高龄去世,已经很不错了。


俳语杂说


李亨在灵武登基可以说是时势所推动的,马嵬坡之变后,心灰意冷的唐玄宗只想入蜀躲避战乱,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留在关中,竖起一面旗帜,指挥平定叛乱。如果从法理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不合法的,但是从当时唐朝的国情来看,确是最正确的选择。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平叛不力,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潼关陷落,唐玄宗拖家带口的带着皇子妃子等人,匆忙出逃。逃到马嵬坡之时,士兵哗变,打死了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此时的唐玄宗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这个帝国了,就连身边的人都保护不了。

此时的唐玄宗只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再也没有了当年诛杀武氏,开创开元之治时的意气风发了,就像一个病入膏肓得到老人,只想安安稳稳的了此残生。所以接下来,唐玄宗放弃了北上灵武,那里还有大唐精锐的部队,足以平叛。而是选择了向南入蜀,那里没有叛乱,而且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称号,那里叛军很难攻入,可以说是最安稳的选择。就这样唐玄宗放弃了他的江山,放弃了他身为一个帝王应尽的责任,而是选择了逃避。我们很难去苛求这个在古代基本上可以说是半边身子入土的老人,但是安史之乱确又是他不得不去被批判的!

面对着关中父老殷切的眼神,唐玄宗只能让太子李亨留下。留下的李亨北上灵武,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人树立起平叛的大旗,而最能代表的无疑就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会有御驾亲征的原因。皇帝的号召力在古代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唐肃宗李亨登基虽说不合法理,但确是大势所趋,蜀中的唐玄宗也不得不发下诏书,承认此事。


枫叶0829


谢谢你的精彩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法定身份是唐玄宗太子的李亨在朴固怀恩等人的拥立下,在今天的宁夏灵武宣布登基,改元至德元年,正式宣告唐玄宗的天宝十五年结束。

这就是唐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皇帝唐肃宗的时代开始了。

唐肃宗登基的时候,唐玄宗还不知道。但是,唐肃宗也在向老爸唐玄宗通报消息。

而唐玄宗在逃往四川成都的途中,于七月十五日,也在以皇帝的身份筹划指挥全国的军事部署,发布了一个“制置”,就是关于目前领导人事安排的意思。

根据这个“制置”,李亨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已经被安排在国家实际最该指挥者地位了。

唐玄宗派重要大臣房琯,把他的部署向已经是皇帝的李亨送去。

估计房琯到达灵武,大约八月底了。

那么,唐玄宗的指令与唐肃宗登基两人的信息,从七月到八月,有一个失衡了一个月左右时间的情况。

也就是说,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在马嵬坡一别,他们两人的信息互相失联了一个月多月。

但是,唐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已经即位以后,立刻表示同意了。

这是因为,唐玄宗在马嵬坡事变以后,就口头表示过把皇位要传给太子李亨的话。

而且全国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如果内部争斗,国家的动乱将会更加严重。

不过在唐玄宗非常落难情况下,李亨接过皇位,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是一个好日子吧?

所以,李亨当时并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在朔方集合了军事力量以后即位的。

李亨这样做,有利于指挥和调集西北的军事力量。

现在,李亨在为危难之际即位,看起来程序有点不合法。但事实已经完全是合法的。

理由是如下:

第一,唐玄宗已经在马嵬坡有明确口头传位承诺。

第二,李亨是毫无争议的太子。他也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第三,大敌当前,唐玄宗有严重过失,他不但纵容安禄山发生了安史之乱,而且错杀了高级将领高仙芝、封长清,错用了哥舒翰,而且背叛百姓逃亡四川,这是国都长安失守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的这些严重错误,不能不说朝臣和老百姓都是不满的。

第四,新君主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号召全国军民对唐王室的希望和信心。

第五,没有朝野争议。唐玄宗及时承认太子李亨的合法地位,唐玄宗的旧朝也积极支持,把皇位立即传给了太子,说明这已经是合法合理的事情。这就没有引起更大的内部分裂。

第六,民心所向。《资治通鉴》曾生动记载了长安老百姓,只要说一声“李亨太子”就会吓得安史叛军乱跑。

再例如,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听到李亨即位,也表示欢迎,并且冲破安禄山叛军的重重封锁,去寻找了唐肃宗,还做了唐肃宗的左拾遗。

以上千千千里马的个人观点,欢迎你的补充和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肯定是不合法,李亨先继位,李隆基后传的位。虽然只是先后顺序不同,但意义完全不同。不过当时李隆基因为杨玉环被杀已经心灰意冷,也是为了大局稳定,认可了李亨继位。但是李亨对待他父亲这个太上皇很不好,在这里不细说了。李亨继位的具体过程前面几个回答很详细了。我说一个跟此事件相关的事件,李白入狱差点被斩。

李隆基有一个儿子永王李磷,李隆基不战而逃,在路上发了数到诏书,任命几个皇子平乱,李磷被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奉命在江南平乱,当时李白正在江南,因为很有名气,被永王请去,李白觉得平乱是正义的事,就很高兴的答应了,谁知道永王李磷竟然谋反。

李磷虽好跟李亨是异母兄弟,但是关系很好。谋反原因除了拥兵自重外,估计李亨的非法继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样李白莫名其妙的成了反叛者,李磷的谋反被平定后,李白被捉要被问斩,据李白自己说,找了很多朋友,都没人原因帮忙,这也很好理解。在古代谋反是大罪,帮着开脱很可能被株连,救不了别人自己也搭进去。最后某位大人物说情,李白才由死罪改为流放。这位大人物是谁?没有记载,据推测,敢给李白求情,李亨还能答应的,很有可能是郭子仪,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第一功臣,皇帝也要给点面子。

还有一种说法,李磷没有谋反,是李亨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有意陷害的。不管怎么样,反正李白为这件事情中太倒霉了,参加的是平叛的军队,结果变成了叛军被捉!


加菲喵miao


从法理的角度,唐肃宗李亨灵武登基称帝,肯定是不合法的,本质上就是一次政变,而且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但基于国情,年迈的李隆基难得恢复了一下英明,他默认了这个事实,并下旨给李亨的登基,补办了手续。如此一来,灵武登基事件,由非法的政变,变成了温情的合法的权力交接,也为大唐重聚人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武登基始末

长安失守后,唐玄宗带领太子李亨一行,逃往四川,路经马嵬坡时,发生了士兵哗变。他们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逼死杨贵妃。

当唐玄宗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一行人马准备继续西行之际,当地老百姓拦住了太子李亨,强烈要求太子留下来,带领大家平定叛乱,恢复江山。

现场的气氛很热烈,聚了一千多百姓,李亨的马行进不得。这时,包括广平王李俶、李辅国等在内,都劝太子顺应民意,不要西行。唐玄宗得知情况,长叹一声说:“这是天意啊”,然后从禁军中抽调2000人留给李亨,对他们说:“太子仁孝可以奉宗庙,你们好好辅佐他吧。”

就这样,父子俩一路继续西行,一路随李亨北上。

李亨一路艰难前行,抵达宁夏灵武,受到当地官员的欢迎,一路又收拢招募了五万士兵。抵达灵武后,裴冕、杜鸿渐等人,以唐玄宗在马嵬坡说过,让太子即位为理由,劝李亨登基称帝,李亨拒绝了。于是裴冕等召集众大臣,集体上书劝进,李亨才答应。

在达到灵武的第四天,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将年号由“天宝”,改为“至德”,同时,将这一消息告知千里以外的唐玄宗。

唐玄宗见到奏报,高兴地说,太子继位是“顺天应人”,并让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三人,携带金册圣旨,前往灵武,正式册封李亨为皇帝。

文字掩盖下的篡位

从上述经过可以看出,李亨灵武登基前,并未得到唐玄宗的允许,更没有任何正式文件,本质上讲就是一场政变。不光如此,从马嵬坡事变,到李亨顺利“脱单”,再到灵武称帝,这一系列的过程,明显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马嵬坡事变

史书记载,马嵬坡事变源自于士兵的哗变。士兵没人组织,怎么会发展成对皇帝的逼宫行为?一般情况下,偶发的哗变事件,不会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但马嵬坡事变,其目的很清晰——诛杀杨国忠及其党羽。没有人组织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发展到逼死杨贵妃,而且事件还能以和平的方式画上句号。

这显然,这是太子李亨策划的第一场政变,目的就是铲除政敌杨国忠。李亨战战兢兢当了几十年太子,先是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打压,后来又受到杨国忠的不断陷害,差点丢掉太子之位。

李亨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相当的“隐忍”,既不求助于父皇,也不做反击。这就是李亨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连续两位宰相,敢明目张胆地排挤陷害他,如果没有唐玄宗的默许,是做不到。

李亨隐忍的态度让唐玄宗很满意,所以,他虽然备受打击,但丝毫没有影响太子之位。但隐忍不等于永远被动挨打,李亨对杨国忠的反击计划,一定早就在制定中。

马嵬坡事件,看起来像李辅国勾结陈玄礼所为,但实际上李亨才是幕后总指挥。陈玄礼虽然同意除掉杨国忠,但他对唐玄宗的忠诚不打折扣。所以,我个人很怀疑,马嵬坡事件最早的图谋,很可能是铲除杨国忠,同时逼唐玄宗立刻禅位。因为陈玄礼的反对,只能将第二个目的删除。

李亨“脱单”

李亨被百姓阻拦,不得已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这分明也是一场戏。除掉杨国忠后,李亨没有实现登基的目的,如果跟随唐玄宗入川,这个计划将彻底泡汤。为了实现下一步计划,他必须“单飞”。

其实,我觉得唐玄宗此时已经看穿一切。但面对因为自己造成的山河破碎局面,他多少有些追悔,也有些力不从心。连陈玄礼都已经被李亨收买,唐玄宗这时候如果跟李亨翻脸,他能控制得了局面吗?

所以,唐玄宗只能长叹“天意如此”。

灵武称帝

李亨抵达灵武后仅仅四天就登基称帝,如果说这件事没经过事先谋划,谁能相信?应该是在马嵬坡事件,仅仅实现了一半目标后,李亨集团就立刻制定了修正案,先脱单,以全国兵马大元帅身份,召集勤王之兵。兵权到手后,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政变登基。

灵武登基的现实意义

灵武登基虽然是一次非法的篡位,但它对大唐江山意义非凡。安禄山造反后,朝野对唐玄宗的昏庸充满了失望,正是他一步步促成了安禄山的叛乱,也正是因为他的昏聩,导致长安陷落。

安禄山此时兵峰正旺,两京已经陷落,如果再有几位封疆大吏的投靠,大唐基本上就宣布报销了。关键时候,唐玄宗不是积极组织抵抗,而是第一时间逃亡四川,这无疑给雪上加霜的局势,又重重地刺了一刀。

李亨登基,正好可以向天下宣示,大唐的昏聩已经成为历史,新的核心力量已经诞生,这个核心力量,正在前线,领导着全国人民,以必胜的信念跟叛军决战。

可以想象,灵武登基,给摇摆不定的大臣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深深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从这个角度看,李亨政变夺位,做得好!虽失了父子情,却全了国家大义!

篡位变传位

年逾七旬的唐玄宗,晚年昏庸得让人直跺脚,但在李亨抢班夺权这件事,显得很开明。为了全父子情,也为了让李亨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同时也让全国臣民,不至于无所适从,他给李亨补办了登基手续,宣布正式禅位太子,从此自己当太上皇。

唐玄宗的这个决定,虽然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假如他丢不下这个脸,不承认李亨的皇位,大唐立刻会祸起萧墙,分崩离析不可避免。好在唐玄宗还没昏聩到那个程度。

综上所述,李亨灵武登,基本质上就是一次非法的政变行为,是唐玄宗帮李亨修补了漏洞,让篡位变继位,由非法变合法。也因为灵武登基的正面意义,所以历史对李亨的这次政变行为,表现得非常宽容。


寻根拜祖


先简单回顾一下唐肃宗李亨得到皇位的过程。

李亨是唐玄宗的三儿子,开元十五年被封为忠王,担任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开元十八年担任河北道行军元帅。

皇太子李瑛被废,不久又被杀掉。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册立李玙为皇太子,给他改名为李亨。

这以后李亨百般小心,诚惶诚恐,躲过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陷害,在皇太子位置上做得十分辛苦。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挥师杀向长安。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陷落。唐玄宗带领皇子、贵妃和一些亲信逃向四川。

队伍行进到马嵬,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事变之后,几千民众拦住皇太子李亨,请求他留下来。皇太子最初不肯,一定要追随父皇前往四川,却被儿子李倓、李俶和太监李辅国拉住,劝他前往西北,收拾民心,召集守边的将士,与河北的军队遥相呼应,以图收复河山。

唐玄宗听说之后,无奈地拨出两千将士和一部分马匹分给皇太子,还想立刻传位给皇太子。李亨不肯接受,面向西南号啕大哭,然后上马,带着自己的亲信和儿子们奔向西北。

七月,皇太子李亨成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七月的甲子日,在裴冕等人的劝请之下,李亨在灵武继位,就是唐肃宗,遥尊父皇李隆基为“上皇天帝”,同时大赦天下,改元至德。

八月,唐玄宗得到消息。

有一个词叫做“既成事实”,在事实面前,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接受,二是反对。

对于唐肃宗即位这个事实,唐玄宗的心里肯定是有一万个不爽,问题在于,现在他根本就没有反对的资本。自从安禄山反叛,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让唐玄宗威信扫地,早已经无法号令天下,掌控局面。如果这个时候他还想以皇帝的身分摆谱,恐怕自身难保。

所以,除了接受既成事实,他没有别的选择。于是他派人前往灵武,给儿子送上皇帝册。

那么,唐肃宗的做法是否合法?

回答是肯定的。皇太子本身就是皇储,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当皇帝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正常掌控国家时,皇太子可以代行天子的权力。

现在唐玄宗跑到遥远的四川,自然无法统帅军民,皇太子临危受命,顺理成章。


于左


开始不具备合法性,是背父自立,但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处置得宜,才没有使事态恶化,还追加诏书,使李亨的上位合法化。当唐朝天下苦于安禄山之叛而陷入战火时,李唐朝廷上下惶惶不安,玄宗在潼关失守后便西奔入蜀。在这场大乱事中,李亨无意中成了受益者,在马嵬驿兵变后,不但摆脱了十多年傀儡太子朝不保夕的困境,还逐步走到前台,成为皇帝。

李亨未当皇帝前的处境岌岌可危,在玄宗一日杀三子后,本有意立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为储君,被众臣阻止作罢,改立三子李亨为太子,李亨接到这个烫手山芋,立马陷入困境。成为后宫武惠妃和朝堂李林甫后是杨国忠攻讧的对象。唐玄宗经历过武则天朝、中宗睿宗朝,又深度参与宫廷政变,对朝堂得失深谙于心。当上皇帝后注意铲除破坏皇权的隐患,杀太平公主以免再次出现女主之患,又废王皇后架空后宫实力,杀三子排除玄武门之虞。(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国家大事则扶持宦官高力士做大,对垒朝堂重臣,帝王手腕多术齐下,在这种环境下,权臣揣摩上意,加大对合法储君李亨的压制打击,未必不是玄宗不愿意见到的。长寿皇帝的太子难当,当了十八年太子的李亨,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讧,受尽惊吓,宝座摇摇欲坠。安禄山之叛给他带来转机,兵变逼杀杨国忠兄妹之后,玄宗继续入川,李亨在李辅国等人的分析下,觉得入川万一栈道被烧毁,再出难于登天,等于拱手让出李唐天下,不如先收西北诸兵,再号召天下讨贼,形势大有所为,便半推半就不随其父入四川,远走灵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亨在756年七月九日到灵武,十二日就在手下的簇拥下登上皇帝位。说明早有预谋,可能在马嵬兵变时就有这个想法。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把在四川的父亲升级推尊为太上皇,并立即派使者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李亨之立,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凝聚人心的需要,二来也想造成既定事实,夺取皇权,以免玄宗日后清算马嵬兵变等事,掌握主动权。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的李隆基,也不糊涂,明白山高皇帝远,形势比人强,马上就坡下驴,派出韦见素、房琯、崔涣奉皇帝册于灵武,至此,李亨的皇帝位才算合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