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前的老北京照片,紫禁城、德勝門、駱駝隊,滿滿的回憶


北京街頭的店鋪,門面非常精緻。105年前的北京什麼樣?相信大家都從影視劇、小說、歷史著作中看到過老北京的面貌。今天,我通過一組拍攝於1915年的老照片,帶大家直觀感受真實的、原汁原味的古都風光。照片是美國攝影師Donald Mennie的作品。

站在景山上俯視紫禁城。這時候的紫禁城由溥儀小朝廷和民國政府共同管理。具體來說:乾清門以北的區域,仍由溥儀“統治”;乾清門以南的區域,由民國政府管理。在清朝,乾清門是內廷和外廷的分界線。內廷指皇帝召見臣下、處理政務之所,外廷指群臣等待上朝和辦公議事的地方。

西苑瀛臺。瀛臺四面環水,風景秀美,本是清朝皇帝、皇后聽政、避暑和居住的處所,但是慈禧太后卻把它變成牢籠,軟禁了光緒皇帝達10年之久。無獨有偶,1913年10月起,袁世凱也曾將副總統黎元洪安頓在此,予以監視。


鼓樓。鼓樓就是早晚敲鼓向百姓報時的建築,與鐘樓相配合,約略等於一座大鬧鐘。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快慢相間計六次,共一百零八響。在這張照片中我們隱約可見二樓大門內的主鼓,它周圍有群鼓二十四面。

北京內城一條大街,路面平整,行人不算多,你能認出是哪一條街嗎?

北京內城北垣德勝門附近的街道。不遠處可以看到德勝門城樓,樓頂及重簷已有破損,1921年被拆除。明清時期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取“旗開得勝”之意。

街道上的小吃攤。在一些作家的筆下,常常濃墨重彩地描繪老北京的小吃,光看那些文字就能讓人流口水。據說北京有小吃大約二三百種,融合了漢、蒙、滿等多民族風味以及明清宮廷特色。民間流傳著老北京小吃“十三絕”的說法,分別是豆麵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城門附近運送貨物的駱駝隊。駱駝與老北京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市民蓋房的石灰、冬天燒的煤炭、禦寒穿的毛皮、做飯用的食鹽,全是由駱駝從外地運來的。進出京城的駱駝隊,短途行至西郊的門頭溝、磨石口,長途可達蒙古、青海。


民國軍隊士兵。民國初年的主力軍隊,都是袁世凱在清末練出來的新軍。

北京大街上滿載貨物的馬車,前方是永定門。這條路應該是永定門大街,位於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主幹道。大家看路面,浮土可沒腳踝,起風的時候必然是沙塵迷眼,下雨的時候又是泥濘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