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那些佛系的同學和喜歡爭強的同學現在都過得怎麼樣?

稚子夢


【蕗蕗老師說】

您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給出定論,我打算先從您最後的問題出發來解讀。

什麼樣的生活叫做過得好呢?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有車有房有存款,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家庭美滿、工作順心和關係和諧,所以很難有一個標準。在你看來過得很好的人,也許一肚子不滿,覺得自己混得很差。在你看來過得不太好的人,卻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字,自我認為過得非常好。因此我不建議評價別人過得好與不好,因為很難定義。

至於佛系和爭強好勝這兩種人生態度,我覺得也不是黑白分明的,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什麼都不在乎,但其實私下裡為了自己想要的也是非常努力地在爭取,當然那些爭強好勝的人也會有佛系的時候。如果您想問自己應該採取哪種人生態度,我的建議是該爭取的就要努力去爭取,但是不要過分強求。

比如說獎學金更多的是靠自己平時的努力,那你平時就好好下功夫,到了評選的時候拿出自己的成績單,這就是你在爭取,但不用拼得你死我活,這種爭強好勝就是應該的。比如說競爭幹部時,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如果適合某個崗位並且有信心做好,你再去競爭,如果只是出於虛榮或者看著別人都競爭,你也盲目地去爭,這樣的爭就是不應該的。

畢業多年後,大家都會有很多變化,特別是思想上的變化。上學時期的我們都還不成熟,但是經過了職場的磨鍊,大家或多或少地都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至於誰會過得更好,不建議去比,過好自己的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我蕗蕗老師的個人觀點,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蕗蕗老師


這沒有一定之規的。因為人生除了個人的努力、奮鬥外,還有——命運弄人。

當年佛系的同學不爭不搶,但是畢業後,也有什麼都一帆風順的。當然,也有坎坎坷坷的。

當年爭強好勝的同學,畢業後,也有轟轟烈烈的。當然,也有命運多舛的。

生活過得好不好,除了個人努力、奮鬥、拼搏外,與運氣、機遇、造化等也有很大關係的。

唐代詩人杜牧說的好呀——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寫過——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所以,單純以性格來看命運,看生活的好壞似乎不太客觀。


還有,過得怎麼樣,過得是否幸福,這更帶有主觀因素。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有人的生活,你看著風風光光的,可是他卻痛苦得要命。相反,有人的生活你看著倒黴透頂的,他卻處處看到曙光。

有人的生活,你覺得幸福美滿的,他卻抱怨連連。有人的生活你覺得可可憐憐的,人家卻喜上眉梢。

總之,生活是個人的。你覺得好,覺得對得住良心,你就按自己的心意去過。

沒必要這樣,一定將它與性格什麼的關聯起來。

你說呢?


九哥朱建文


一般來說,“佛系學生”會有以下特徵和表現:


佛繫上學

不會五點半起來背單詞

也不會刷題到12點

不會遲到一分鐘,也絕不早到半小時

對於知識,需要慢慢體會

不求於一時,不強己所難

佛繫上課

坐第一排也行,坐最後一排也行

桌上擺滿了筆,記不記隨緣

“這個老師講的可以,記一波”

“今天講的什麼啊,自己看書算了”

“天好冷,不想把手拿出來”

從不舉手回答問題

哪個答案選的人多就選哪個

佛系考試

不因時日無多的複習時間而焦慮

也不因過多的重點而痛苦


不為高分所撼動,不為批評而奮發

拿到只有30分的數學試卷,告訴自己

“考過就是緣,掛了也是命”

從表面上看,“佛系學生”是一股清流,不爭也不搶。細思之下,卻發現所謂的“佛系”隱隱約約有一點“喪”味。

說白了就是對外界漠視、對成績無視,落入頹廢虛無的精神荒漠,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和興趣,這當然是不可取的。

不少父母肯定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和孩子聊起學校的事,問他在學校的感覺怎麼樣?孩子總是一副漫不經心:“就那樣,還好吧。”

看到孩子成績和排名落後,徵求孩子意見想給他報一個一對一的輔導班,孩子卻不以為然:“不知道,無所謂。”

這些“佛系”的行為,會讓孩子很難建立目標。在學習裡,容易採取消極被動的態度、缺乏毅力,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想要退縮。

所以,家長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孩子的這些“佛系”行為。


1.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最終歸宿。

目標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孩子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當孩子在成功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喜悅和收穫,以後的學習更能充滿動力,也就不會出現“無所謂”的態度了。

目標不用太大,可以循序漸進,也可以分割成一個一個具體的小目標來完成。比如,第一步預習課文;第二步認真聽課;第三步課後好好複習;第四步多讀多看課外書,以拓展知識面。

每實現一個目標,孩子也就多了一份自信,這一小步的進步,對於大目標來說,就是最好的努力。


2.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相信孩子的能力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就會不停地指責孩子。在長期得不到認可的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會焦慮和自卑,最後演變成用“你高興就好”的無所謂態度來回應父母。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做一個在路邊鼓掌的人》的文章,裡面有一個被稱為“23號”的女孩,因為班裡60人,她每次考試的排名都是23。

她的爸媽感到很無奈,女孩成績不拔尖,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才藝,每次和朋友聊到孩子的時候都感到非常尷尬。

但是,全班同學在寫“你最欣賞的同學”作文時,不約而同都寫上了23號女孩的名字,原因是她熱心助人、守信用、樂觀幽默等。

家長不以偏概全、能理解和接納不是十分完美的孩子,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動機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3.做好時間管理,擺脫內心的慵懶

不少孩子無法專注投入到中小學培訓的任務中,或者學習效率總是極低,常常做作業到半夜三更,原因就出在不會進行時間管理。對時間觀念的模糊認知,會導致孩子越來越拖拉,對待學習也越來越懶散。

變“隨便”為“不隨便”,在乎時間的高效利用,努力提高中小學輔導的學習的效率才是擺脫“佛系學生”的重要方式。

有規律的學習節奏和有條理的時間安排,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什麼時候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生活中每時每刻就有值得期待的“小確幸”。

家長可以用“番茄工作法”來幫助孩子提高時間管理的能力,具體的做法是:

把所要完成的任務設置多個番茄鍾(每個番茄鐘的設置為25分鐘),番茄鍾內要專注工作,中途不能因任何無關的事中斷,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短暫休息5分鐘。每4個番茄鍾結束休息30分鐘,如此循環。

番茄工作法可以有效減少孩子在學習時的時間焦慮感,讓孩子將精力集中在要完成的任務上,思路更清晰。


“佛系”孩子的無所謂,應該引起家長足夠的警惕。不僅要規避可能造成孩子“無所謂”態度的方式,也要在發現孩子“無所謂”態度之後,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積極進取永遠應當是學生該有的底色。不甘平庸,不斷前進的秉性將是伴隨孩子一生成長的最珍貴財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7d6375ed6164b7f94ae7ac3241ecae7\

課堂追夢


佛系的同學,不那麼佛繫了,生活讓他們變得不再淡定……爭強好勝的同學,依然爭強好勝,因為個性使然。但生活也許會讓他們磨平些稜角,學會淡定……


易述人生之楊陽


問題本就太廣泛

都有所謂的二八定律

佛系中有二八,好勝中也如此

不管佛系還是好勝,你過得好屬於二,過的不如意就八


007蒙面人


對於這個競爭激烈,更新發展較快的社會,很多機會卡人靠爭取得到的,佛系思想與社會發展總體背道,應該提高進取心,爭取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