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

有志者 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撰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历史上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是否被添油加醋呢?是否真如顾颉刚等古史辩派说的“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先来看看卧薪尝胆故事背景: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负伤身死,夫差继位为王。夫差牢记父仇,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公元前494年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越王勾践率余部5000人被围于会稽山上,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勾践请降,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


越王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

勾践(影视人物)


勾践夫妇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赢得夫差信任,获释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据说勾践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这就是现在卧薪尝胆这个词基本含义。

那最早是哪个史书上有记载了勾践有“卧薪尝胆”之举呢?

先秦典籍未见记录卧薪尝胆之事。《左传》和《国语》成书年代较早,并且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较具有参考的价值。但两本史籍中无论哪一本,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根本没有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越王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

勾践(影视人物)

西汉最早出现“尝胆”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中,说:“吴既敌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出现“尝胆”记载。但没有写到勾践卧薪之事。

东汉时期,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说越王勾践“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从“置胆于坐”变成了“悬胆在户外”,与司马迁记载略有不同,但都提到了“尝胆”。卧薪之事则有争议。有人认为“用蓼攻之以目卧”中的“蓼”,是苦菜的意思。蓼薪,意思就是说蓼这种苦菜聚集得非常多。勾践准备了许多蓼菜一定是用来磨炼意志,“攻之以蓼”也可以说是“攻之以蓼薪”。也就是说那时勾践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可能本来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但这种说法有还是难以完全服众。

所以,按目前史料看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卧薪之事则还没有公认明确记录。

越王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

夫差(影视人物)


北宋明确出现“卧薪尝胆”一词。北宋苏轼

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卧薪尝胆”首次被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苏轼模拟孙权口吻,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这是首次出现“卧薪尝胆”一词,但并不是描写勾践的。

越王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

苏轼


从苏轼提出了“卧薪尝胆”一词后,这事究竟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从南宋直到明朝都有不一样说法。

吴王“卧薪尝胆”派: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经谈到“坐薪尝胆”的事情,但说的却是吴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也说“吴王即位,卧薪尝胆”。以后,《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说是吴王夫差卧薪尝胆。

勾践“卧薪尝胆”派: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是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事大加渲染。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清初的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真的有“卧薪尝胆”吗?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


清代以后勾践卧薪尝胆之说取得彻底胜利。可以看到,经过明末小说的加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也被大多数人认可,一直流传到今天。但这真的是历史的真实吗?会不会以后出土新的史料推翻这个说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