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餘華曾說,能成為我師傅的只有威廉·福克納。他就傳給我了一招絕活,讓我知道了如何去對付心理描寫。

作為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威廉·福克納,一生寫了19部長篇小說,120多篇短篇小說。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威廉·福克納

他最出名的長篇小說是《喧譁與騷動》,而他最廣為人知的短篇小說是《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是一個關於南方哥特式的聳人聽聞的謀殺故事,它以美國戰後南方社會變遷為背景講述了沒落貴族小姐艾米麗悲劇又孤獨的一生。

艾米麗是典型美國南方貴族小姐,接受的是傳統貴族教育和貴族觀念。她的父親作為南方沒落貴族的代表,霸道蠻橫,自視甚高,在父權陰影籠罩下的艾米麗,漸漸失去了生命的顏色和青春的活力。

儘管年輕時的艾米麗漂亮可愛,但她的傲慢和冷漠,再加上她父親的強勢霸道,使得鎮上想要追求她的男人都自覺退避三舍,也正因此,艾米麗錯過了談婚論嫁的黃金時期。

後來艾米麗父親去世,失去束縛和控制的艾米麗似乎擺脫了父權精神枷鎖,她剪短了頭髮,甚至勇敢追求愛情,和來自北方的包工頭荷默公開談情說愛。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但象徵著美國北方工業文明的荷默雖浪漫風趣,卻不願受婚姻束縛。而貌似在父親死後獲得新生的艾米麗,實則骨子裡仍是南方貴族的保守與固執。

因而當荷默表明無意與艾米麗結婚時,精神上一無所有的艾米麗竟然毒殺了荷默,並在此後40年內與荷默的屍體同床共枕。

從這點看,艾米麗似乎心狠手辣,但實際艾米麗的形象很複雜,我們不能單純用“狠毒”“可憐”形容她,她實際上是美國保守南方與先進北方文明衝突下的犧牲品,所以她身上既有“南方的保守清高”,也有“北方的渴望自由、追求冒險”。

在這篇短篇小說裡,她的形象其實經歷了三次變化。下面我們對她的形象變化進行仔細分析: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一、父權壓迫下的她:清高、傲慢卻暗含壓抑

南方沒落貴族家庭出身的艾米麗,從小喪母,且沒有兄弟姐妹,於是只能與頑固的父親整日為伴。

而她的父親老格里爾森作為沒落貴族的典型代表,一心想把艾米麗培養成完美的“南方淑女”,所以從小對她管教嚴格。

威廉·福克納在書裡有這麼一段描寫:“艾米麗小姐身材苗條,一襲白衣站在後面,她父親岔開雙腿站著,一抹側影立於前方,他背對著艾米麗,手握馬鞭,向後敞開的前門剛好框柱兩人。”

這段描寫寥寥數字,卻通過對艾米麗父親“岔開雙腿的站姿”以及“背對艾米麗、手握馬鞭”的生動刻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父權陰影下被牢牢控制的年輕女孩形象。

頑固清高的老格里爾森覺得鎮上青年不是貴族,沒人配得上自己女兒,所以他趕走了所有來追求艾米麗的年輕人。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在父親專制管教下,年輕的艾米麗越發沉默寡言,形同老嫗,直到年近30依然未婚。

其實,老格里爾森剝奪艾米麗戀愛自由的同時,也壓制了她表現自我的慾望。

因為作為少女的艾米麗其實是渴望同外界交流,渴望愛情,渴望自由的,但在父權壓迫下,她不敢聲張,也不敢背叛,只能努力壓抑慾望,壓抑情感。

而這種內心的壓抑讓年輕的艾米麗看起來更加不近人情,冷漠又清高,如此又嚇跑了不少年輕男人。

老格里爾森的去世,使得艾米麗如同溺水的人一樣,茫然失去依靠,所以她拒絕承認父親已經死去。

在老格里爾森去世的第二天,鎮上居民去探望艾米麗,表示哀悼並願意提供幫助。但艾米麗卻說父親沒有死,一連三天都是如此。甚至在牧師醫生輪番勸她對屍體早做處理時,她也依舊無動於衷。

直到鎮上的人打算訴諸法律強行下葬老格里爾森時,艾米麗才大哭崩潰。

對於那個剝奪了她一切的父親,艾米麗矛盾至極,一方面憤恨不滿,一方面又留戀不已,所以父親去世後,她假裝告訴自己父親沒去世,來為內心保留些許安全感。

身為南方莊園主的老格里爾森是父權社會的主體,艾米麗於他而言只是繼承家族傳統的工具,生前他像專制帝王一樣,管束著艾米麗。死後,他依然無形影響著艾米麗。

也正是因為老格里爾森這種幽靈般的影響,才釀成了艾米麗之後的一系列悲劇。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二、遇到愛情,試圖覺醒的她:叛逆、勇於追求愛情

老格里爾森死後,艾米麗消沉了很長時間。

但大家再次見到她時,卻發現艾米麗剪短了頭髮,雖是30多歲的女人,卻看起來像精神煥發的二八少女。

並且因為少了父親的壓制,昔日艾米麗壓抑的情感像洩閘洪水一樣全部爆發出來,她不但不顧貴族小姐的矜持禮儀,大膽去追求鎮上的包工頭,來自北方的荷默,還公開對抗教堂牧師的干預,回絕家族堂姐的勸說,與荷默公開坐馬車出遊。

艾米麗甚至悄悄為結婚做準備,去首飾店訂了一套男式盥洗銀具,上面還刻著“荷·巴”字樣。沒過兩天,她又買了整套的男裝,連睡衣都包括在內。

年輕的艾米麗一頭扎進了愛情裡,父親在世時,父親是她的天,現在愛情就是她的一切。她認為憑自己貴族小姐的身份加上溫順、執著的性格特質,會贏得荷默的愛情。

這時的艾米麗是勇於追求浪漫愛情的化身,她不顧非議,罔顧流言,公開和荷默交往,看似打破了父權的枷鎖,獲得了新生和自由。但實際上艾米麗的內核依然是固執保守的南方貴族範。

巴爾扎克曾說:“愛情是種宗教,信奉這個宗教比信奉旁的宗教代價高得多:並且很快就會消失,信仰過去的時候像一個頑皮的孩子,還到處闖些禍。”

但把愛情當做新信仰的艾米麗卻遭到了背叛。

作為北方文明代表的荷默無意婚姻,天性不羈愛自由。就在艾米麗滿懷熱忱地規劃著自己渴慕已久的婚姻生活時,荷默卻打算工作完成後離開。

其實,對荷默的愛情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艾米麗的自我意識,她原本可以走向新生覺悟,持守自己的感情,但父權及南方貴族對她的影響太深,她最終選擇屈服於世俗家族的壓力。

在艾米麗勇敢追求“只拿一日薪的北方佬荷默”時,鎮上居民先是欣慰,因為大家覺得貴族小姐出身的艾米麗不會真的看上北方佬。

後來看著艾米麗似乎動了真格,甚至開始為結婚做準備時,鎮上居民開始紛紛指責“艾米麗讓鎮上蒙羞,還給年輕人立下了壞榜樣。”

對此強烈不滿的婦女們甚至慫恿牧師去勸說艾米麗和荷默分手,勸說失敗後,又給艾米麗的遠方親屬寫信,試圖讓他們勸說艾米麗“老實本分保守貴族禮儀”。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艾米麗在遠方堂姐唆使下,再加上鎮上居民的挑撥,徹底泯滅了自己剛萌芽的自我意識,再次落入父權、男權的窠臼,毒死了不願與自己結婚的荷默。

艾米麗毒死荷默這一行為,是她後半生悲劇的開始。如果說前半生的悲劇是父親造成的,那後半生的悲劇就是艾米麗自己造成的。

三、遭遇愛情背叛後的她:乖戾、冷酷又孤僻

把愛情視為新生的艾米麗為留住愛情,也為不讓鎮上居民看笑話,她用極其殘忍的手段“留住了荷默”。

她從藥店裡買來藥力最強的毒鼠藥,悄悄毒死荷默後,又把他的屍體藏在了樓上“一間佈置的像新房一樣”的屋子裡,並且從此閉門不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鎮上的居民只能偶爾看見她家唯一的黑人男僕提著菜籃子進進出出。

這之後數年裡,人們很少再見到她,而她也變得安靜而乖張,無法逃避又無法接近。

威廉·福克納在書裡這樣描寫中老年艾米麗:“她一襲黑衣、身形微胖。她的頭髮越變越灰,直到變成椒鹽般的鐵灰色。她看起來就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死屍,既腫脹又蒼白。”

再對比年輕的艾米麗“身形苗條、一襲白衣”,我們可見父權及男權對艾米麗的毒害之深。

到此時,艾米麗浪漫愛情的化身蕩然無存,只留下冷漠和毫無生氣的餘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艾米麗小姐家的前門再次打開,是因為艾米麗小姐的去世。

艾米麗去世後,鎮上居民來參加她的葬禮,在體面安葬艾米麗後,被好奇心驅使的眾人打開了艾米麗家二樓的大門。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打開二樓大門後,大家發現佈置的像新房的屋子裡,褪了色的玫瑰色窗簾、玫瑰色罩燈、梳妝檯。

更為驚悚的是床上躺著一具遺骸,遺骸旁的枕頭上還有枕過的痕跡,有人在上面發現了一綹鐵灰色的頭髮,而那正是艾米麗的頭髮。

鎮上居民這才意識到,艾米麗毒殺了荷默,並和這具遺體相伴40餘年。

企圖靠愛情獲得新生的艾米麗最終還是失敗了,而她也從天真無邪的年輕少女,變成了孤僻冷漠的“殺人惡魔”。

艾米麗的三次形象變化,生動展現了一個試圖對抗父權、男權失敗後,又甘於被奴役壓迫的扭曲女性形象。

四、玫瑰到底象徵著什麼?

看到這篇小說名字《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時,我猜測書裡會出現玫瑰花田,再不濟也會出現一朵玫瑰花。

但其實從頭到尾,威廉·福克納並沒有任何關於玫瑰的細節描寫。唯一提到玫瑰的地方就是在艾米麗死後,人們發現佈置的像新房的屋子裡有“褪了色的玫瑰色窗簾、玫瑰色罩燈、梳妝檯”。

淺析短篇小說《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裡女主形象的三次變化

關於玫瑰的象徵意義,威廉·福克納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解釋到,玫瑰表達了人們,包括他自己,對主人公艾米麗的祝福。他希望艾米麗能擁有美好的命運,甜蜜的愛情,幸福的生活。

但其實我們知道,在父權男權和時代背景深深影響下的艾米麗,很難突破悲劇人生。福克納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藉助題目,來表達自己對艾米麗的深切憐憫。

艾米麗從“貴族淑女”到“殺人惡魔”,從優雅到癲狂,其實是那個時代美國女性發出的求助和哀鳴。

而作為”美國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作家”的威廉·福克納,就用艾米麗這一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向被男權及父權壓迫下的女性們表示深切同情,並試圖喚醒她們自立自強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