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今日驚蟄,天陰沉沉的。昨晚,下了一場小雨,雨不大,但感覺有些淒冷。

早晨起來,打開手機,照例閱讀方方的日記。武漢是“前線”,她在前線陣地,封城四十二天了,被封的人們都是前線陣地上的戰士。

今天讀方方日記,心情舒緩了一些。知道了武漢是個大好大晴天,疫情及其抗疫工作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

在微信群裡,又看到了武漢“後花園”的消息:

信陽連續多天新增確診人數歸零,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的態勢發展。但戰“疫”並未結束,零增長不等於零風險,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最容易懈怠的時候。這個時候,必須高度警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否則將帶來嚴重後果。我們要堅持戴口罩成標配,勤洗手成習慣,測體溫成自覺。待到陰霾消散、繁花似錦的時候,我們共同迎接那燦爛的陽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


這是一則很溫暖的信息。情況趨向於好轉,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需要繼續堅持和廣泛合作。“斷後”,是戰爭裡一個很重要的作戰環節。

疫情期間,身處南都。人口密集的都市,正處於春節回鄉和節後復工,疫情防控更為複雜。好在小區、商超、公共場所、通行等諸方面都做到了有條不紊,比起武漢當初,要主動些。

這些日子,我關注的首先是三個地點:武漢,“武漢後花園”(我的老家),再就是我身處的南都。關心前兩個地點遠遠超過了我所在的城市。

我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在等待中,眼睛盯著手機,不放過任何躍入視線中的文字,希望從中能看到一縷曦翼,可是五花八門的說法總是在模糊著視線。

這幾天,網上傳著這樣的段子:古語云: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我不知道這真的是祖上的經驗?還是自我多情?抑或是向上天的祈願?

從全球看,疫情依然嚴峻。今天又看到了兩條不好的消息,這裡,我不能說。但願是謠言。

在網上泡久了,真假謠言完全靠自己判斷,不排除闢謠就是造謠,也不排除謠言就是預言。

中午,天亮爽了,氣溫也上升了。我在小區的花園裡走了一圈,就我一個人,戴著口罩。

草坪泛青,樹枝出了新芽。驚蟄,果然萬物蘇復。但人們卻不能來共捧這場春事。疫情對春色沒有半點威脅,時間軸上疫毒的標籤只針對人類,在這個三月是不能摘下的。

下午,天空徹底晴朗了,藍天上飄動白雲,是那麼輕漫。

出進小區,依然掃碼,測量體溫,小區門崗還是很負責的。依然在附近走走,樓下廣場的車位停滿了車輛,道路上的車輛也多了。銀行復工了,人員都保存著距離。

路口,紅燈。沒輛公交車,乘客都是寥寥無幾。路口兩邊的行人都自覺地保持距離,等著紅燈,只有一個老黑,沒戴口罩,徑直朝紅燈的對門走去,邊走邊吃著手裡裡的冰淇淋,彷彿沒有紅燈、沒有疫情似的。

夕陽斜射著滿樹的木棉花,抬頭髮現東邊的天空上一輪朗朗的月亮,似乎從疫情以來就沒有看到這樣的月亮了。打開日曆,農曆二月十二了。

驚蟄,對農人是最有感觸的,那是農事的指令,來不得半點的怠慢。

我最喜歡暖陽高照,或是細雨綿綿,萬物蘇復的驚蟄時期,揹著相機,走在戶外,走在田園,融入到大自然裡,成為大自然的一株新生……可是庚子年的驚蟄卻是空白。或許這個春天都將隨風而去。

立夏,應該是一個能站穩的時位!在那個脫變的季節,我們隔著霧一般的空白再度奔赴,縱然傷痕累累,縱然元氣全無……還是那句老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我們註定了這樣的宿命。

疫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打亂了人們的活動計劃,改變著人們的行為……卻改變不了自然界的規律。

人類是罪惡的,總想戰勝自然、主宰自然,得到的只有死亡的代價。

人類為自然作了哪些有益的呢?在驚蟄之日,我們可否有驚蟄似的追問?

還是把目光投向田野,把精神寄託於勞作,這樣的生命維護也是一種人生。

但願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驚蟄日記:人類為自然界做了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