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濱“浮”磬(上)

玩靈璧石的朋友大概都聽過“泗濱浮磬”的說法,它出自《尚書·禹貢》,講的是作為特產進貢的、音色優美的靈璧磬石。《尚書》的語言很有特色:它高度精煉,每一個字皆有講究。


所以令人困惑的問題來了:好端端的,為什麼要用——“浮”這個奇怪的字,來形容磬石呢?是說它輕飄飄的能浮在水上嗎?

泗濱“浮”磬(上)


這個問題不止今人困惑,古人也倍感迷茫。我搜集了一下,這兩千年來,大約產生了以下5類解讀:


說法一:磬石輕若羽毛


大意:

能浮在水上的石頭,才是好石頭。用它製成的磬,聲音格外清越悠長。


解釋:

這種看似離奇的說法,其實流傳很廣。


古人認為磬石有多輕呢?南朝的志怪小說《拾遺記》的答案是:“石浮於水,一如萍藻之輕”,又說“輕若鴻毛”。而且只有這樣輕盈的石頭,才能有好音色:“以羽毛拂之,則聲振百里”。

泗濱“浮”磬(上)


這種很有神話的說法,在學者中也不乏信徒。北宋的林之奇,是當時有名的大學者。他也認為:“磬之為器,必取其石之最輕者。然後其聲清越以長。但以輕故,謂之浮”(引自宋·傅寅《禹貢說斷》)。

泗濱“浮”磬(上)


說法二:“浮”字,與五行中的“水”有關


大意:

古人認為,五音與五行相通。靈璧石產於泗水之濱,得水之精,故曰浮磬。


解釋:

這也是一種常見的說法。


如明·李之藻的《頖宮禮樂疏》說:“取其土少而水多,其聲和潤。”又如顧炎武的《日知錄》:“石生於土,而得夫水火之氣,火石多,水石少,泗濱磬石得水之精者也,故浮。用天地之精以制器,是以五行備而八音諧矣。”

泗濱“浮”磬(上)

泗濱“浮”磬(上)


說法三:石頭露於水面之上


大意:

這個“浮”字,是指石頭“顯露出水面”。


解釋:

這大概是“泗濱浮磬”最經典的解釋。歷代“官方”的《尚書》解讀,多沿用此種說法。

泗濱“浮”磬(上)


“尚書首席學者”漢代大儒孔安國就說:泗水濱崖也。水中見石,可以為磬也,又說: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科舉考試必讀書目”《尚書正義》也說:“泗水傍山而過,石為泗水之涯,水中見石,若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

泗濱“浮”磬(上)

泗濱“浮”磬(上)


但這個說法有個巨大的疑點:為什麼後世的人,並沒能在泗水上找到磬石的蹤跡呢?


一種可能,是石頭採光了。一種可能,是產石的地方搞錯了——先秦的泗濱,不是後來的泗濱。剛好地理經典《水經注》裡說過:“泗水自彭城又東南,過呂縣南,水上有石樑焉。”呂縣水上有巨石如梁。這短短几個字引起了後人的諸多遐想。


泗濱“浮”磬(上)

泗濱“浮”磬(上)


如《太康地記》就認為磬石產在呂梁水中(“磬石蓋實出呂梁水中,歷年已久,水上之石採取殆盡餘。皆沒水中”)。又如唐《括地誌》、宋《太平寰宇記》認為大禹的時代正在發大水,浩浩湯湯懷山襄陵,四野皆被淹沒,所以就混在一起說成泗濱浮磬。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