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翠色疊道滿城綠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火紅枸杞映笑臉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金色葵海染河套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刻在石頭上的史記”陰山岩畫


巴彥淖爾,有一個美名叫“塞上江南”


  巴彥淖爾的與眾不同,在於黃河文化、農耕文化、遊牧文化、邊塞文化,交融、積澱。

  巴彥淖爾的與眾不同,在於陰山岩刻、秦漢長城講述先民傳奇,原角恐龍地、北方古銅都講述久遠故事。

  巴彥淖爾的與眾不同,在於詩情畫意的草原、恬靜優美的田園、綿延不斷的陰山、富饒美麗的湖泊、獨具特色的大漠、別具風味的美食,完美聚合。

  今起,“與眾不同巴彥淖爾”欄目,將陸續展示“塞上江南”美景、“天賦河套”身價,展現河套灌區的身份、名曲《鴻雁》的影響、河套52風味的獨特……

  在祖國的北方,有一片遼闊而神秘的土地,它依水而生、依水而興,在蒼茫的北方大地上以蔥鬱繁茂的綠洲、星羅棋佈的湖泊、麥香四溢的田地,博得了“塞上江南”的美名。這裡,就是“富饒的湖泊”——巴彥淖爾。

  擁有“塞外明珠”烏梁素海的草原水城

  19世紀中葉,受地殼運動、黃河改道和河套水利開發影響,一個河跡湖泊——烏梁素海形成了。

  烏梁素海位於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境內。這個水域面積293平方公里的內蒙古之“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緯度上最大的溼地。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淨化區”,每年3億多立方米的河套灌區農田排水,經烏梁素海生物淨化後排入黃河,入黃水質直接影響黃河中下游的水生態安全;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生物“種源庫”,湖區有各種鳥類265種、魚類20多種,許多水生物種在此生存和繁衍,成為黃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物種來源。

  烏梁素海也是黃河中上游段分凌減災的重要滯洪區,是阻止沙漠東進的天然生態屏障,關係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糧食安全和民族團結。它還是黃河中游的一個天然水庫,現有水域是確保黃河內蒙古河段枯水期不斷流的主要水源補給庫,對於維繫黃河水系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千百年來牛羊肥壯瓜果飄香的富庶之鄉

  近年來,巴彥淖爾每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500萬畝左右,產量在300萬噸以上,是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

  河套平原是業界公認的全球最適合種植葵花的黃金地帶之一。巴彥淖爾年種植葵花面積達400多萬畝,種植面積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年產量80萬噸以上,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葵花種植加工基地。

  巴彥淖爾每年瓜類種植面積達30萬畝左右,產量達65萬噸。目前,全市擁有市級以上果蔬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2家。巴彥淖爾還是全國最大的脫水菜生產基地,“五原燈籠紅香瓜”“五原黃柿子”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截至2019年12月,巴彥淖爾奶牛存欄16萬頭左右,年原奶產量達51萬噸,其中有機奶產量達到3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有機原奶生產基地。

  巴彥淖爾還是全國最大的無毛絨分梳基地,2019年全市山羊存欄240多萬隻,年產原絨700多噸;全國第二大番茄種植加工基地,2019年全市種植番茄面積達20.29萬畝,總產量約98.42萬噸;全國地級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加工基地,2019年全市肉羊飼養量達到2189萬隻。值得一提的是,巴美肉羊在2007年就被農業部畜禽品種資源遺傳委員會正式命名,是全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羊品種,我市也被中國畜牧業協會授予“中國肉羊(巴美)之鄉”稱號。2016年,我市又培育出世界首例羊絨細度為13.8微米的超細型體細胞克隆羊。

  令人心馳神往的夢裡故鄉

  巴彥淖爾依託納林湖、烏梁素海、大樺背、三盛公水利樞紐等,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體育休閒產業,將目標受眾鎖定80、90、00後消費群體,建設集生態、時尚、創意、科技、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體驗休閒綜合度假區;注重提升旅遊產品開發和旅遊服務設計的人性化、科學化水平,滿足遊客個性化旅遊需求;加強自然、文化遺產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特色文化旅遊,推進文化資源向旅遊產品轉化,打造文化旅遊精品。

  節慶活動也成為推動巴彥淖爾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目前,中蒙國際冰雪杭蓋那達慕、九曲黃河燈遊會暨元宵節燈會、龍舟賽、河套文化藝術節、花季旅遊文化節、鴻雁文化藝術節等節慶活動,都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巴彥淖爾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綠色生態的城市形象正自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2019年1~11月,全市旅遊接待人數728.6萬人,同比增長16.3%,實現旅遊收入71.1億元,同比增長15.1%。

  奏響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和諧交響

  巴彥淖爾文化底蘊厚重,是祖國北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匯聚融合的最前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擁有重要意義的焦點地區。

  先秦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國家戍邊衛國的軍事重地。匈奴的崛起,兩漢的興衰,宋元遼金的戰跡,無不與富饒的河套沖積平原和水草豐美的巴彥淖爾相關聯。這裡的生存優勢使先民們從四面八方湧來,特別是各民族在此和睦聚居,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多種文化有機交融的特殊的河套文化體系,蘊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陰山岩畫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畫寶庫之一;巴音滿都呼出土了大量恐龍化石和其他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蛋化石;境內趙、秦、漢長城蔚為壯觀;遍佈於全市各地的古城遺址和古墓葬群,尤其是磴口縣沙金套海漢墓群數量之多、分佈之廣為國內罕有,據稱在這裡出土的2000多年前漢代酒鼎中的燒酒,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件液態文物之一。此外,極具地區特色的民族民間書畫、音樂舞蹈、剪紙、河套二人臺、爬山調、蠻漢調、民俗風情等,也都是構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內容。(本報記者 王紫丁/文 高曉龍 胡東育/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