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师与诗人的相遇:以诗入画,看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摘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笔者想把这篇文章作为开篇,因为这篇骈诗也是一副画作。谁说语言不能为画?意境之美,已在其中,笔者将会带大家一起领略诗与画结合后的意境之美。

画师与诗人的相遇:以诗入画,看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诗与画的诞生

先有诗还是先有画?不言而喻。当然是画,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洞穴中留下了自己的手掌印,用简单的符号来记载事物,画是最直观表达事物的方式,其次是语言,中国先民们在文字发明以前,最初的交流方式是歌声肢体还有画像符号来传递信息。所以,先民们发明出了乐器 舞蹈还有象形符号。

画是字的前身

当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文字,文字逐渐替代画像成为了最主要的记录手段。开始了文字承载一个文明的故事。古人又将语言或歌声具现成文字,成了古诗的雏形。中国最早的诗被记录在《诗经》中。

我们今天仍能想象到春秋时期古人的生活,对于情感的表达,情窦初开,男欢女爱,男耕女织,相夫教子还有离别情思,更厉害的是我们现代人竟然能够理解距今2700多年的发生在西周时期的历史投影,真是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我为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中华民族对诗的情节

同时《诗经》的诞生,代表了古人那时就有了自己的表现欲望,而后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诗词在古代文人中的地位很高,是否能做出优美的诗,是考校一个读书人的重要评判标准,宋朝时期达到顶峰,诗词歌赋成为了出官入仕的前提条件,在民间也有了花灯会中秋元宵佳节是好诗词集中出现的时段。

古人没有手机,信息交流不发达。文人骚客不能只凭动动手指就能激发灵感,于是纷纷寄情于山水之间,用吟诗作对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当后来人读诗歌时,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山水诗的纯粹和抒情诗的神韵

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山水诗的喜爱程度不及抒情诗,往往那些借景抒情的诗会被大家广为流传,这也是古代文人包括现代人比较执着于功名或者对入仕不感兴趣的共性。被奉为诗仙的李白他的诗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潇洒和豪放,因此有了诗仙的称号,

人们有了礼法压迫之下的一次思想解放,“我可以选择避世,可以选择洒脱,我可以不受礼法的约束”。


古诗中意境之美,即是诗意

由此意境之美,就是人们追求的,但是始终得不到的。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美好。也就是作诗之人的观景所想加上景物本来的面貌,比如:《朝发白帝城》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境中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以及顽猴在山中的自由与作者在舟中的窄小形成的对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面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代人的送别,基本就是代表了此生再次相遇的机会非常渺茫,离别将是生离死别,这样子的场面怎么不引得人们的共情。

如果纯山水诗,代表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直到今天滕王阁依然是江西的著名景点,让历朝历代的无数文人此生都想去亲眼目睹这片景象,这便是意境之美。像一种对山水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天生的感召,到了滕王阁像是伊斯兰教徒去朝圣一样,每个人都想看到自己心中的神。


画师与诗人的相遇


滕王阁只是朝圣中的一个片段,追随于前人的脚步,后人有幸看到了同样的美景。其中就有一部分人用精湛的技艺记录下了这一美好的片段,那就是画师。这些带有技艺的人跋山涉水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珍贵的画作,此时再加上前人的诗句,犹如给画加上了灵魂。

诗句引得人们无限的遐想,画师的画给了读者一些灵感或者是一副投影,每位观众都在根据这幅画为原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景色,使得人们在塞北荒漠也能想象到江南的阳春白雪与小桥流水。江南的小家碧玉也能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此时我们都需要一副画来印证或是配合我们的想象,流水佳人,北国风光,无数的画师在悠久的时间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期望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精彩。

画师与诗人的相遇:以诗入画,看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技艺与文字的结合


工笔山水画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色彩的填充丰富了水墨画的视觉感受,写实的风格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最后加上合适的诗句来注入这幅画的立意,这幅画就升华了

画是一门技艺,诗才是一种意境,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完美无瑕的艺术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人喜欢在画中加入一些诗句来进行描述,如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轴》,王蒙的《春山读书图》就是其中的例子。


意境有高有深,有高雅也有俗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秦可卿闺房里看到的《海棠春睡图》

,曹雪芹在这一段描写中,让读者也不禁想入非非,这也是一种意境。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看到的一切事物都会忘自己看过的闲书情节上去想象,这也是贾宝玉的意境,贾宝玉睡觉后在太虚幻境与秦可卿春风一度。


当代书画技与意的高下之见

但在当代,是技高于意,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是今天我们对于景物描写的形容已经词穷了,所以今天的国画我们大多看不到诗配画。有幸所见只能用粗浅的白话词汇进行修饰,无法读出画中意境然后吟诗一首。

我举一个例子。红腹锦鸡是四川的省鸟,这种鸟有修长飘逸的尾羽和鲜艳的色彩,当它们在雪中柿树间飞翔时,柿树上剩余的红柿饼与天空中的雪景再加上红腹锦鸡优雅的飞行,顿时让旁边的喜鹊黯然失色。这幅景象有幸被摄像机拍到,笔者当时看到了异常震撼,觉得这些画面每一帧都是国画,但嘴里蹦不出来一句诗词来配合,真是惭愧。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填诗

画师与诗人的相遇:以诗入画,看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借西方油画来揣摩东方神韵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读者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是先有了画再有了诗是什么说法,或者是先有画再有诗应该通过什么来理解意境?


笔者认为,诗的意与画的技配合的好,才有意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做的油画,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与梵高的《向日葵》,我们要给这些画配诗,结果我们发现没有任何诗能塞进去。

因为画本身表达的东西就很难用寻常词汇来表达,它们本来就是虚空中的东西,怎么能用实实在在的语言去描述。梵高的画的是他们内心的东西,有的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梵高达芬奇愣是把它画出来了,画师把自己脑海里的东西画出来了,于是我们在西方的油画中发现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作品,仿佛是没有存在于世界上的实物。


诗与画意境的折叠与拉伸


长时间体会意境会让人觉得头晕目眩,因为意象流是比较烧脑的一件事,现在跳出这个圈,可以简单的认为这是诗与画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这两者归类为文字与图像,大家很容易想到一个例子,那就是表情包。一副图片下面配一段合适的文字,于是变成了一个新的东西,再经过时间的推移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与之类似的还有影视作品的剪辑,甚至新闻媒体用此类方法对舆论进行别有用心的引导,观众在看的时候,已经被带偏,别提画中的意境了。于是图片本来的意境被文字所扭曲,仙气飘飘荡然无存。

画师与诗人的相遇:以诗入画,看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今天的电影


画中意境发展到今天,

由于时代的变化,工笔花鸟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没有普通人会有时间去博物馆细细品味这些尘封已久的意境,我们真的把我们心目中的仙境丢弃了吗?在有了相机和胶卷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样的,这样的结合也体现在电影里。好的电影需要好的画面和好的故事。画面体现在光影,故事体现在台词。好的故事是基调,光影与道具是在配合这些故事,好的故事出自好的编剧,好的编剧出自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后来者把这些文章折叠成画面展现给观众。


诗人与画师的踪迹


如果编剧是诗人,这些后来者就是画师。华人导演中王家卫在光影与台词的配合上首屈一指,影片经过频繁的推敲和修剪最后呈现出一个契合完美的作品呈现给观众。所以电影是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之后的第八大艺术。


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也有解说行业。央视的解说员陈滢在韩国冬奥会解说日本选手羽生结弦的舞蹈表演,词与优美的舞蹈相得益彰,既展现了汉字形容之贴切,无愧是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后来她在采访中说道:“我们不能用普通的词汇和僵硬的专业语言来破坏这一时刻的美好,我们美的动作比僵硬的解说更有意义,我选择为这一段美的风景加一段修饰,我来成全这一刻的美好。”

画师与诗人的相遇:以诗入画,看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回头看宋徽宗时期的工笔画


我们从画与诗的结合缩小到图片和文字,再延伸至动作与语言。我们发现工笔花鸟画在诗与画的结合方面是最为匹配的,宋朝时期诗词发展到一个鼎盛的高度后正好遇到了画,如两个风华绝代的人在美好的年龄遇到了一起,使得宋朝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在世界画史中如惊鸿一瞥。之后随着宋朝的灭亡,工笔花鸟画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降低消逝于历史长河。


工笔画没落的原因


再往后就到了元朝戏曲的时代,有了剧情更加直白的表达,文人懒于追求字里行间揣摩的兴趣,可见文字的没落本就是大势所趋。使得我们今天看古人的作品,有种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觉。能体会其中意境,但已经不能用现代的语言来对其进行描述,古人的作品依旧只有用古人的语言才能描绘。


我们应该以什么状态来感受其中的意境呢?


笔者理解中道家的“静”是其中的关键,静的含义在于用静的心态来做动态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今天能理解其中意境,源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历史中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辞藻丰富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认知,只是今天浮躁的生活无法让我们能静下心来思考来欣赏诗中之美。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健动的,它的健动让我们恐惧,恐惧被生活抛弃,在这么快节奏的生活中好像也只有手机网络才能跟上人们的速度。

越是这样,清静就尤为重要,生活中再忙,也要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被世人熟知,很少人知道下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应该用厚德载物的生活态度来完成自强不息,以“过客”的态度来做“主”的事情,才有时间发现生活中的美,保护生活中的美,欣赏身边的美。

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

《红楼梦》

《芙蓉锦鸡图轴》赵佶

《春山读书图》王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