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到垣曲要繞個直角,和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密切相關

小編作為扶貧隊的一份子,去過垣曲縣若干次,發現每次都是繞一個大直角,為啥沒有直達的路徑呢?

運城到垣曲要繞個直角,和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密切相關

即使小編喪心病狂的選擇了步行或者騎行,選擇了高速或者國道,這條路徑基本沒有變化。愛學習的小編沒有被迷惑,翻了若干資料,原來這條路徑與一個叫軹關陘的古道有關,這條古道是太行八陘的第一陘,按現在的話講,就是侯馬——濟源通道。

這條路關係著古代的國運。戰國早期的魏國和韓國的矛盾點,大概相當於你現在聽到的約旦河吧。三家分晉後,趙國在晉中晉北發展,晉南魏國和韓國競爭激烈。魏強韓弱。韓國的弱小沒有變強大,魏國確因為在軹關陘被韓國卡著脖子難以發展擴張,最後也衰落滅亡。

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農業為支撐產業,土地為戰略資源,運城盆地向北發展是臨汾盆地,雙方歷來拉鋸戰,已經疲憊不堪。向西發展要冒險越過黃河,還要對付虎狼之師的強大秦國,雖然魏國在秦國弱小的時候佔領過義渠。但強大後的秦朝喊出了“百年國恨,滄海難平”的口號給打回來,向西是拉仇恨的。並且有被分割消滅的風險。

運城到垣曲要繞個直角,和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密切相關


正南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中條山。

但是,造化弄人,在中條山,王屋山,太行山的縫隙裡,有一條向東南發展的路,天然形成的。從濟源出來通向洛陽盆地,繼而通向了中原腹地。肥沃的平原,是這兩個山區國度的“海外領地”,代表性的有濟源,安陽等。他們被魏國或者韓國控制著。

但臨汾盆地的韓國控制起來比較得力,因為軹關陘的出口在侯馬,在韓國的地盤上,這些因素抑制了魏國的發展,終究滅亡。

但歷史的塵埃中,這條路算是踏平了,他們連接了山西和河南,由於考慮到施工成本,國道,省道,高速公路都是沿著侯馬——垣曲——濟源方向修建的。而且沿線自古以來積攢的城鎮,也是沿著這個路線分佈的。我們曾經歇腳的皋落,王茅,在古代都是為爭奪這條路,反覆爭奪的戰略要點。

運城到垣曲要繞個直角,和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密切相關


現在是和平的年代,運城和臨汾屬於兄弟城市,從運城市到他治下的縣城,還是不得不繞道臨汾市的侯馬,這種情況的現代社會可能不多。

你聽說過從地級市到市屬的縣城,需要繞道其他地級市的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