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

近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关于全市法院两个“一站式”建设情况的报告》予以肯定,并作出批示:“唐山中院成绩应予肯定,今年要对标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做大做优诉讼调解中心,在调解上增加调解力量,在信息化上进一步方便群众,在全省法院诉调中心建设争第一。”


去年以来,市中院党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最高法院《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部署要求,强力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法院的两个“一站式”建设已基本完成。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01

拓宽诉讼服务功能


诉讼服务中心划分为等候休息区、导诉工作区、立案接待区、智能服务区四大区域。等候休息区,新增母婴室及律师之家,配置雨伞、饮水机、书报架、诉讼服务常识宣传栏、休息椅、书写台等便民设施,书写台采用圆桌形式,由两种不同高度拼接而成,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并搭配永生花及绿色植物,为当事人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导诉工作区,将原有深色、高大的制式导诉台更换为开放式的桌面和乳白色的座椅,当事人与工作人员平等交流;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医疗纠纷调解、仲裁争议调解、值班律师、案件查询、值班法警6个席位,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查询,以及调解、仲裁引导等服务;安排专职导诉员,引入机器人小法,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法律咨询、诉讼费计算等服务。立案接待区,将对外服务当事人的窗口统一整合,在原有一审立案、执行立案、执行异议立案、诉讼费交退窗口的基础上,将申诉、再审立案接待室统一整合到立案大厅,并增加司法鉴定、送达、保全立案3个窗口,实现了当事人一站通办的诉讼服务格局。智能服务区,配置诉讼服务多功能终端、庭审直播机、综合智能宣传屏,为当事人提供案件查询、自助立案,观看庭审直播、录播,了解诉讼格式文书模版、诉讼风险提示等多项自助服务。配置智能材料收转箱,实现当事人与承办法官点对点材料收转。配置京津冀跨域立案一体机及网上立案专用电脑,打造京津冀网上立案“快车道”,通过“中国移动微法院”,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跨域立案。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02

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


健全立案繁简分流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程序分流员,对一、二审民商事案件进行繁简分流。组建速裁快审团队,从各业务庭室抽调精兵强将,按照“1+1+1”的模式,在诉讼服务中心组建以6名员额法官为核心的速裁团队,为每名法官配备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1名,按照分调裁审的模式办理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简单案件。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该团队办理案件498件,平均审理周期不足20天,与3个月的审限相比极大地缩短了案件办理时限。组建保全团队,围绕为群众服务、为法官减负的目标,积极探索将审判辅助性工作从审判工作中剥离出来,在诉讼服务中心成立保全团队,负责中院诉讼保全案件实施工作,实现了保全的集约化。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办理保全案件75件,为后续审判执行工作奠定了基础。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03

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做实多元解纷,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格局,分别与市司法局、市仲裁委、市医调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等部门建立诉调对接联动机制,为化解纠纷引入专业调解力量,有效提升纠纷化解实效。创建“调解工作室”机制,设立视频调解工作室,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有调解可能的案件,通过“云调解”平台进行线上调解、异地调解,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邀调解员和在线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化解诉讼纠纷的作用。同时,积极拓展“云调解”平台运用,对进入速裁快审流程的案件,采取异地远程视频开庭,实现了案件的远程、智能化办理,既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又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创建“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针对婚姻家庭类案件,与市妇联联动对接,建设“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由市妇联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类案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云”调解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04

硬化诉讼服务软实力


加强制度建设,出台《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速裁快审工作流程的规定(试行)》、《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财产保全案件的规定(试行)》,规范案件办理。加强业务培训,举办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窗口轮值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强化培训班,提升了窗口工作人员的司法服务质量和水平,增进与人民群众沟通的能力。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朝英对市中院工作报告作批示 肯定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


同时,在全市基层法院,改造后的诉讼服务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场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总投资近千万元,软硬件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各基层法院积极探索推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诉源治理体系建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让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一是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行“法官包村(社区)”制度。依托“一乡(镇)一法庭”,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出任“联络员”,与基层民调组织沟通配合,加强普法宣传,指导调解工作。二是整合社会力量,积极推行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各基层法院积极与司法局、妇联、卫健委、工会、交警队、市医调委、市仲裁委、市保险行业协会等部门协调联动,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并邀请各部门在法院设置常驻或轮值工作人员,引导鼓励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三是成立特色调解工作室,进行类型化专业调解。积极拓展多元解纷工作,在法院成立物业合同、供热合同、道交、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特色调解工作室,对相对集中的类型化矛盾纠纷进行专业性调解。四是积极寻求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稳固诉源治理的基石。唐山市两级法院积极作为,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诉源治理工作推进情况。2019年全年,全市基层法院经多元解纷机制调解、化解案件8100余件,切实发挥了人民法院在社会治理中引领、推动、规范、保障的作用,实现了减少案件增量的目标。


今后,唐山中院将认真贯彻乔朝英书记的批示要求,进一步推动加快两个“一站式”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配齐配强诉讼服务人员,完善配套机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强化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新模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


供稿 | 立案一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