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原文:

南鄉子① ——秋莫(暮)村居

紅葉滿寒溪②,一路空山萬木齊③。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④。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⑤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⑥獨掩扉⑦。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詞句註釋:

①南鄉子: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兩平韻、兩仄韻;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②寒溪:寒冷的溪流。

③齊:一致。這裡意即秋天到了,萬木都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

④陂(bēi):池塘、湖泊。

⑤熒(yíng)熒:燈光閃爍的樣子。唐杜牧《阿房宮賦》: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⑥寒林:秋冬的林木。

⑦扉(fēi):門。

【淺析】

已經是深秋時節了,納蘭自山路上一徑行來,空山寂寥,萬木蕭索,紅葉滿溪。登樓眺望,煙籠寒陂,暮色蒼茫,燈火熒熒,遠山明滅,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詞,藉以描繪暮秋時節山村的景象以及自己當時的感受。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這是《秋莫村居》的第一個畫面:它由“紅葉”、“寒溪”、“空山”和“萬木”構成;接下來是《秋莫村居》的第二個畫面,第二個畫面又可分為三個小層次:

㈠、 “一片煙籠十里陂。”這裡“陂”是一個關鍵詞。 對這個詞,註釋者都解釋為:“池塘”,或者是“積水,指池塘湖泊”。其實,這一句“望”的是遠處,又是在“煙籠”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邊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這畫面雖然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同時也為下一個層次的推出,提供了極佳的背景。

㈡、“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一“吠”、一“鳴”,把詞人從遠處拉到了眼前:狗叫聲和雞叫聲此起彼伏或者同時併發。但是這“雞鳴狗吠”(或“雞犬相聞”)的場景,或許並不是現實情狀,詞人極有可能是把它當成一種情趣的寄託,表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也未可知。

㈢、“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在悠悠的“鍾梵”聲裡,詞人的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遠山,可能由於那“一片煙”,也可能是視覺的靈動或者思緒的變幻,橫著的遠山竟然時而“近遠”延縮,時而“東西”變換,可是那“在寒林”裡的人家,仍然柴扉“獨掩”,並沒有隨著遠山的變幻而變換。這“東西”是“東方與西方”和“東邊與西邊”的空間方位的轉換,這個遠山變幻而柴扉“獨掩”層面的畫意,就是詞人需要的柴扉“獨掩”的那份與世隔絕的超然與淡定。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鑑賞

“秋莫村居”即秋暮村居。“莫”通“暮”,“莫”的古字是形象日落草莽之中,本義為昏暮;後來又加“日”旁新造“暮”字專表本義,而“莫”字則與其本義漸行漸遠了。納蘭在此用了古字“莫”,應該也有仿古的意味吧?畢竟象登高望遠、抒情寫懷這樣的事情,自古以來時有發生。

紅葉,是北國深秋時節的典型標誌。當累累果實收穫殆盡,世間萬物褪去繁華日見蕭條的時候,能帶給人們驚喜,令人眼睛一亮的縇爛美景,大概也只有這曼妙山野之間的紅楓了。而此時那些隨風飄落的楓葉連寒溪的水面都蓋滿了,寒冬將至,年終歲尾就將到來。楓葉落下,滿山遍野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丫。納蘭自山外走向山間的小村時沿途所見的空山,就是這一山光禿禿的樹幹吧?相信,以他的敏感心性一定會在心中默默感嘆“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修”吧!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古往今來的文人們好象都喜歡登高望遠,他們或詠史或抒懷,留下傳世佳篇頗多。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達了一種曠達的心境,這確實也是魏晉名士們風流瀟灑的旨趣。及至初唐,失意的陳子昂用一首《登幽州臺歌》,將自己的孤獨遺世、獨立蒼茫渲染地淋漓盡致:“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可比阮籍的“窮途之哭”要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多!再看北宋的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他用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將登高臨興的層次提高到了一種政治境界:“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不得不承認,大政治家就是大政治家!身處高絕的風景之中,展示給人的是不同凡響的獨到眼界。那麼,對於納蘭這樣一個對人的內心體察細微的男人來說,這樣的一次極目遠眺又會給他帶來什麼感觸呢?是前路漫漫的悲涼?是世事無奈的滄桑?還是滿溢自己靈魂深處的孤單寂寞?和著深秋的蕭瑟肅殺、衰草連天的滿目瘡痍,習慣了哀婉悽楚的納蘭,心緒之間或又會平添了更多的惆悵?一片薄煙,籠住的,到底是山?是眼?還是心?!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平凡的鄉村生活,當然少不得“雞鳴犬吠”的點綴。普通農村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常辛苦生活,到了不事生產的文人書生筆下,反倒成了閒散隱逸、悠然若仙的絕佳歸處。質樸平常的鄉間喧囂反將滿篇的寂寥襯托得愈發深邃。“吠犬雜鳴雞”一句,應該是反應了納蘭內心深處對凡人俗世的嚮往,就像《歸園田居》裡的陶淵明處身“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樣,該有多好啊。此句又似化自漢樂府中的《雞鳴》篇“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一句。由此可見,意象的傳承也代表了古代文人亙古不變的一種追求,這就像是一座關乎理想與現實的圍城:拜相封候的,想要出世以尋求心靈上的解放;未能出將入仕的,偏偏削尖了腦袋拼死拼活地爭相往染缸裡跳!然而,就算最終入缸能如何?出缸又如何呢?煩惱依然,惆悵亦然,佳人不再,知音難覓。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那一閃一閃、忽明忽滅的燈火,照亮的可是歸途?心中仍然迷惑!回首遙望連綿的群山,恍惚中它們好似近了卻又忽然遠去,只有掩映在迷濛寒林深處的那一處處柴扉,卻分明地顯示著山村農家的所在。

詞人以輕靈、渾樸的筆觸描繪出山村田園的深秋風光。令人讀之猶如欣賞一幅優美安詳,恬淡靜謐的水墨山水畫。詞中對景象的描摹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動靜相間,有聲有色。尤其是詞作中點睛一般的雙音節詞語的巧妙運用,更是讓全篇風景霎時有了層次感。於是,一幅極具透視效果的風景畫躍然紙上,清代詞人陳淏在《精選國朝詩餘》中不吝盛讚:“單道村居佳致”。

【品讀《納蘭詞》】系列之六鄉村情懷篇:《南鄉子》·秋莫村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