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淮安的龙窝巷

老淮安的龙窝巷

淮安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龙窝巷,是一条幽静的小巷,满眼尽是灰瓦、隔扇、挂落、雀替、砖雕、石雕,苍苔绿藤,处处透着淮安古城的韵致,小巷深处原来别有洞天。
提到龙窝巷,不得不提巷北的甘泉井。
淮人汪铭业《淮安龙兴禅寺志·大圣堂》中记载:唐中宗景龙二年,泗州僧迦大士游市口,见淮郡西北坊丰登桥下有古井。俗传井通海,有龙藏其中。当以某年暴水,郡城沉没,僧迦因架石井上为高台,台上建堂,以制龙怪,后称为大圣堂。亦其桥为大圣桥。
又检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四·建置志·市井》云:“甘泉井,俗名:龙窝,在丰登桥侧,传与海相通。又云,通淮上,建大圣庙镇之。”
  传说,大圣堂有一位住持,名叫“口口道人”,带着一名独眼龙小道童。大圣堂隔壁住着一位私塾先生,他和“口口道人”是好朋友,两人常在一起下棋。
一天,道人外出有事,先生到大圣堂,见小道童伏案大哭,上前询问缘由。小道童说,想回家看望妈妈,无奈道人不准,私塾先生认为回家探母,乃人之常情,于是让小道童快去快回,如果“口口道人”知道了,一切责任由他担待。


小道童听后非常高兴,急忙下跪央求:“既然如此,请先生帮个忙,将后门封条揭开,我到后院甘泉井打桶水,洗洗脸就走。”二人一起来到后院,先生刚将封条揭下,小道童便一阵风似的跳下井不见了。
此时,正值道人回来,他口中念念有词,运起神功,搬来一块大青石,盖在甘泉井上,又画了一道符。原来小道童是当年水漫泗州的水母娘娘的儿子独眼龙。
水母娘娘为了要报丈夫泾河老龙被魏征斩首之仇,挑起两桶五湖四海水,准备淹没人间。经过淮安西门时,肚子饿了,想找点东西吃,看见路旁有一家面店,便进店吃面。不料一碗面没吃完,肚子痛得满地打滚。面店老板娘忽地变了脸,原来是观音菩萨,吃的面条是镇妖铁链。观音将水母娘娘锁在西门外,化作一道大堤,以防洪泽湖堤决口。
   独眼龙无依无靠,在甘泉井下暂居,寻找机会解救母亲。“口口道人”去井里汲水,发现了独眼龙,将他变作小道童,让他虔心修善,不要与民众作对,并用画着符的封条封住通往甘泉井的后门。后来,人们认为甘泉井就是龙的窝穴,这条巷子便取名为龙窝巷了。
   1954年,开筑新西门大街时,大圣堂被拆除,据说甘泉井仍保存在沿街楼房之下。龙窝巷名,至今仍在沿用。巷子较窄,东西宽只有两公尺五左右。

走进龙窝巷似乎进入另一个天地,听不到人声鼎沸,更无车马熙攘。巷东的高大封火墙古老院落,显然是徽派建筑。寻访故老,得知这是大盐商王蔚华的故居,斑驳的墙皮上布满苔痕,踏着四层青石台阶,推开一扇虚掩的门,一座宁静的的古朴院落展现在眼前。
   面南走马楼上,半开着一扇窗,窗前一钟形风铃,在院落里有一声没一声地叮当着。“断檐几许飞檐在,小楼何人曾临窗”。天井里,一位鬓发斑白的妇人,坐在藤椅上,低头摆弄着膝上的针线笸箩,一只白黄相间的猫,静卧在她脚边。好一幅悠闲的画面。
转身往回走,出了西院门。脚底的青石板像一条河,蜿蜒而去。一条很长的巷子,龙窝巷南至镇淮楼西路(旧名:响铺街),北至新西门大街。举目皆是老树、旧房、青砖、灰瓦、古桥,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如故。
在这条古巷里,东西连着多子巷与小人堂巷,还有丁澄故居、高凌云故居、周尔辉故居、赵家龙窝大楼、许氏宗祠、许家大院、海会庵、既济院、支氏宗祠。如今,已被改造成古城的著名景观。
徜徉在古巷里,会有穿越古老与今昔之感。巷子两边店铺的名字,有韵味又别致。在巷子里闲逛,碰上待在荫凉处纳凉的熟人张璞,拉呱几句,再去小巷南头小吃店(原恒益泰杂货店旧址),吃上几串烤羊肉串,看来来往往的人……

在这条小巷里不知藏着多少朴拙的《清平乐》。转身慢慢往回走,太阳渐渐收去了流金般的光线。黄昏时分,飘起了蒙蒙细雨,龙窝巷成了静谧的水墨画。墙角,一朵无名的小野花,正悄无声息地绽放着。
越往巷子深处,越觉静穆空灵,仿佛一条时空的隧道,带你走进明清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