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镇旧事一一建设巷的记忆

建设巷,我们习惯叫它为东巷子,是可镇的一条文化街。这里曾以文教兴、文艺昌、文体强而鹤立于可镇各街区。我们所说它文教兴盛并非妄谈呓语,从我记事起,武川县立的一所完全小学就座落在建设巷,即今天人们俗称的东梁小学。这所学校在当时可以说是武川县的最高学府,可镇及周边乡村的近千名学子都在这里求学受教。每当开学季,朗读声、操练声、嘻戏声不断从校园传出,飘荡在整条巷子中,居民住户过往行人无不投去赞许的目光。几十年过去了,多少天真稚童从这里走出去,跨进高等学府,走向天南地北,走出辉煌的人生。与学府相呼应,六十年代初武川县一处综合性书店也搬迁至此,驻足于巷口转角处。书店的加入与原有的学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文化街的形成增添了法码。五十多年过去了,“新华书店"四个鲜红的大字依然镶嵌在转角屋门庭的上方。

称之为文化街仅有学校和书店是不够的,略显单薄了一些。于是五十年代末在巷子的靠东处建起了晋剧团的剧场,几乎在同时武川县总工会落脚到剧场对过的大院里。工会是职工之家,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工会便成了人们向往的去处。尤其是县总工会有一支职工业余演出团,更增加了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如此一来,专业的晋剧团排演山西梆子“杜鹃山"、“芦荡火种"等现代戏,业余的职工演出团排演“红管家"、“夺印“等地方剧节目,互为映衬,互为补充,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气息笼罩了可镇城乡,淳朴的民风民俗得到了发扬光大。

建设巷另一处使我不能忘记的是灯光篮球场。如果说一完小曾经是可镇的唯一,但五六年武川中学的建成便使它失去了唯一,而灯光球场确实是我当兵离开家乡前唯一的体育场所。它座落在一完小对面的一条巷子里,场面不大,却功能齐全。白天这里是工会职工业余演出团的表演场地,当然镇政府的二人台队,手工业联社的业务歌剧团也在此处表演,甚至外地的演出团体也曾在这里公演。晚上是篮球比赛的时间,偶尔没有比赛,便成了露天电影放映场。融文化、艺术、体育为一处的地方,是最吸人眼球的场所,在文化生活单调的年月里,无疑为丰富城乡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场所。

短短不足一公里的建设巷,有如此多的文化体育场所,相比一些大地方也毫不逊色。

建设巷称之为文化一条街确不为过,但这还不是它的全部,还有一处宏伟的大院没有提到,这就是与一完小一墙之隔的县委大院。这是一处建于五十年代初的院落,至今我仍记得雪白的院墙上书写着鲜红的七个大字“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武川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公私合营“到“大跃进"的历次运动都从这里发号施令。六十年代初县委迁址后,这里成为了手工业联社的总部,是联社民兵和业余演出团的活动场所。文化大革命中这里又被群雄割据,一排办公室七个司令部,你争我夺,斗殴不休,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没几天。七三年我退役回到可镇,这里又成了一方的招待所。

这几十年的变化使我领略到,建设巷既是一条文化街,一度还是全县的政治中心,其文化政治活动的演变,不正是我们国家社会变革的缩影吗?

王瑞银,一九四九年生,内蒙古武川人。曾任乌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乌海市师专党委书记,已退休。喜好文学,曾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各类报刋。

可镇旧事一一建设巷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