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鉴定,人云亦云,论真鉴

自从银币退出流通领域后,老银币收藏热度只升不降,代代相传。

鉴赏老江南无记年银币


银币鉴定,人云亦云,论真鉴


原因一:它是贵金属,银在历史上是天然的货币,是普通百姓加工饰品的首选材料,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原因二:作为历史发展环节中的实物证据,承载着当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具有见证历史和旁证历史重大事件的作用。

原因三:具有研习,怀旧,鉴赏价值。

老银币具备了以上三点,它便成了不老的明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粉丝,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发展,塔基越来越大,塔尖越来越高。这样比喻老银币的收藏队伍,不为过吧?

不断升(从银币铸造使用至今)高的收藏热度,催生了做假行业的蓬勃发展。最早做假者只做珍品,罕品。至今什么银币都做,制作工艺技术,早已跨越了手工作坊式的造伪阶段,用当代工艺技术制假。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管理之精细,是银币诞生时代无法比拟的,什么边齿,齿边,撞压强度,花边图案都不是什么难事,做的比真的还好。给新的藏友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困惑着好多银币鉴定者。

鉴定领域部分人人云亦云无规无范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来鉴定难免有误

鉴赏宣统三年银币


银币鉴定,人云亦云,论真鉴


今天,我就把鉴定观点分为两种,暂且称为主观鉴定和客观鉴定。

鉴赏唐继尧像银币


银币鉴定,人云亦云,论真鉴


主观鉴定银币的形式表现为:

1,脱离时代背景搞银币签定

中国银币规模化制造,也就是清末和民国50年左右的时间(作假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至今)。其间,政权交替频繁,军阀连年混战,外敌入侵等等。稍有点实力的集团都在铸造银币。铸造设备,加工工艺,银铜比例各不相同。如果仅拿银币的齿,冲压强度或图案等,来鉴定银币真伪,难免失真。

2,脱离时间空间搞鉴定银币

老银币收藏者都知道,清末民国铸造银币时,铸币材料是银铜合金,含银量为89%,含铜量为11%(出范的也不少)。铜相对于银的化学性质活跃,银币中的铜在长达70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内,与氧,酸或碱缓慢的,渐进的,起了化学反应,铜元素也已缓慢渐进方式,大量从银铜合金中析出,参与以上的化学反应,同时银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形成了岁月包浆。而新做的,没有经过缓漫的,渐进的,漫长发展变化,它形不成老银币那样层次分明的,鲜活力道的包浆。

鉴赏有鉴定结果的银币:


银币鉴定,人云亦云,论真鉴


脱离了包浆鉴定银币,主观意识将挡住你的双眼,你会将红军做的袁大头, 鹰洋等银币鉴定为假币,因为你不了解红军制币工艺与国统区制币工艺的差别。你还会将1950年解放军进藏时铸造的银币,鉴定为假币,朋友你信吗?

客观鉴定银币的形式表现为:

1,客观准确地认识当时的时代背景

全面认识铸造银币,使用银币的时代特征。谁在铸造,谁在使用?是国家行为,还是地方行为?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还是为了战争需要?国家之大,各地区工业发展失衡。军阀割据的地区,都在筹备军饷,私铸银币,拿银币边齿,齿边,撞击压强,花边图案,来鉴定银币真伪,是不全面的。

2,客观认识银币铸造的多样性,存时的唯一性

我认为:客观认识使用银币,铸造银币时代,铸造工艺的多样性,铸造质量的差异性,铸造设备优,劣共存等区别。

老银币的唯一性,是它从铸造到现今,渡过了70年以上的时间,无论它处在天南地北,地上,地下,都生成了不同地方特色的银币包浆,这就是银币包浆的唯一性。

这唯一性,是做假者无法将银币渡过的岁月,做成假的时间被银币过渡,展示给人们。过去的岁月不会重来,岁月生成的东西岂能让你一朝一夕做成?假包浆就是假包浆,不会有包浆就是真包浆。

这也是困惑某些银币鉴定者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银币包浆,认识银币包浆,研究天南地北银币包浆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失误。

学习银币包浆,认识银币包浆,切忌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鉴赏共和国之初硬币,窥视之前银币铸造水平


银币鉴定,人云亦云,论真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苏联引进了设备材料,尚存在许多残币。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1949年以前的铸币水平,是什么样子?你以前高估了吗?

鉴定老银币还需要一点哲学知识

这就是“事物发生内在本质的变化,是由事物内在因素所决定,作用在亊物外部的因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就像母鸡孵化石头不会出小鸡一样,相反,有了鸡蛋,电能也能孵化出小鸡”。

综上所述,银币鉴定需要大格局。尊从历史,从思想上肯定历史中存在的事物,把握银币铸造使用的规律,肯定时间留在银币上的“年轮”,鉴定结果是可信的,有说服力的,否则,缺乏史观,自我矛盾,就会出错。

这是我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朋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