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幣鑑定,人云亦云,論真鑑

自從銀幣退出流通領域後,老銀幣收藏熱度只升不降,代代相傳。

鑑賞老江南無記年銀幣


銀幣鑑定,人云亦云,論真鑑


原因一:它是貴金屬,銀在歷史上是天然的貨幣,是普通百姓加工飾品的首選材料,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原因二:作為歷史發展環節中的實物證據,承載著當時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具有見證歷史和旁證歷史重大事件的作用。

原因三:具有研習,懷舊,鑑賞價值。

老銀幣具備了以上三點,它便成了不老的明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粉絲,像金字塔一樣不斷髮展,塔基越來越大,塔尖越來越高。這樣比喻老銀幣的收藏隊伍,不為過吧?

不斷升(從銀幣鑄造使用至今)高的收藏熱度,催生了做假行業的蓬勃發展。最早做假者只做珍品,罕品。至今什麼銀幣都做,製作工藝技術,早已跨越了手工作坊式的造偽階段,用當代工藝技術製假。規模之大,技術水平之高,管理之精細,是銀幣誕生時代無法比擬的,什麼邊齒,齒邊,撞壓強度,花邊圖案都不是什麼難事,做的比真的還好。給新的藏友造成了重大損失,同時也困惑著好多銀幣鑑定者。

鑑定領域部分人人云亦云無規無範憑藉自己的知識經驗來鑑定難免有誤

鑑賞宣統三年銀幣


銀幣鑑定,人云亦云,論真鑑


今天,我就把鑑定觀點分為兩種,暫且稱為主觀鑑定和客觀鑑定。

鑑賞唐繼堯像銀幣


銀幣鑑定,人云亦云,論真鑑


主觀鑑定銀幣的形式表現為:

1,脫離時代背景搞銀幣簽定

中國銀幣規模化製造,也就是清末和民國50年左右的時間(作假者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至今)。其間,政權交替頻繁,軍閥連年混戰,外敵入侵等等。稍有點實力的集團都在鑄造銀幣。鑄造設備,加工工藝,銀銅比例各不相同。如果僅拿銀幣的齒,衝壓強度或圖案等,來鑑定銀幣真偽,難免失真。

2,脫離時間空間搞鑑定銀幣

老銀幣收藏者都知道,清末民國鑄造銀幣時,鑄幣材料是銀銅合金,含銀量為89%,含銅量為11%(出範的也不少)。銅相對於銀的化學性質活躍,銀幣中的銅在長達70年到上百年的時間內,與氧,酸或鹼緩慢的,漸進的,起了化學反應,銅元素也已緩慢漸進方式,大量從銀銅合金中析出,參與以上的化學反應,同時銀也參與了其中的一些化學反應,形成了歲月包漿。而新做的,沒有經過緩漫的,漸進的,漫長髮展變化,它形不成老銀幣那樣層次分明的,鮮活力道的包漿。

鑑賞有鑑定結果的銀幣:


銀幣鑑定,人云亦云,論真鑑


脫離了包漿鑑定銀幣,主觀意識將擋住你的雙眼,你會將紅軍做的袁大頭, 鷹洋等銀幣鑑定為假幣,因為你不瞭解紅軍制幣工藝與國統區制幣工藝的差別。你還會將1950年解放軍進藏時鑄造的銀幣,鑑定為假幣,朋友你信嗎?

客觀鑑定銀幣的形式表現為:

1,客觀準確地認識當時的時代背景

全面認識鑄造銀幣,使用銀幣的時代特徵。誰在鑄造,誰在使用?是國家行為,還是地方行為?是為了發展國民經濟,還是為了戰爭需要?國家之大,各地區工業發展失衡。軍閥割據的地區,都在籌備軍餉,私鑄銀幣,拿銀幣邊齒,齒邊,撞擊壓強,花邊圖案,來鑑定銀幣真偽,是不全面的。

2,客觀認識銀幣鑄造的多樣性,存時的唯一性

我認為:客觀認識使用銀幣,鑄造銀幣時代,鑄造工藝的多樣性,鑄造質量的差異性,鑄造設備優,劣共存等區別。

老銀幣的唯一性,是它從鑄造到現今,渡過了70年以上的時間,無論它處在天南地北,地上,地下,都生成了不同地方特色的銀幣包漿,這就是銀幣包漿的唯一性。

這唯一性,是做假者無法將銀幣渡過的歲月,做成假的時間被銀幣過渡,展示給人們。過去的歲月不會重來,歲月生成的東西豈能讓你一朝一夕做成?假包漿就是假包漿,不會有包漿就是真包漿。

這也是困惑某些銀幣鑑定者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學習銀幣包漿,認識銀幣包漿,研究天南地北銀幣包漿的區別,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失誤。

學習銀幣包漿,認識銀幣包漿,切忌盲人摸象,貽笑大方。

鑑賞共和國之初硬幣,窺視之前銀幣鑄造水平


銀幣鑑定,人云亦云,論真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蘇聯引進了設備材料,尚存在許多殘幣。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到,1949年以前的鑄幣水平,是什麼樣子?你以前高估了嗎?

鑑定老銀幣還需要一點哲學知識

這就是“事物發生內在本質的變化,是由事物內在因素所決定,作用在亊物外部的因素,只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就像母雞孵化石頭不會出小雞一樣,相反,有了雞蛋,電能也能孵化出小雞”。

綜上所述,銀幣鑑定需要大格局。尊從歷史,從思想上肯定歷史中存在的事物,把握銀幣鑄造使用的規律,肯定時間留在銀幣上的“年輪”,鑑定結果是可信的,有說服力的,否則,缺乏史觀,自我矛盾,就會出錯。

這是我的膚淺認識。不妥之處,請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