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尾闾正中”的“正”?

不少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不明白“尾闾中正”和“尾闾正中”意思是否相同,是传抄之误、还是另有讲究。这两个句子在太极拳理论上哪一个表现得确切明白,正与不正有何利弊?

如何理解

“尾闾中正”与“尾闾正中”有它们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说明了脊椎骨要正;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人的脊椎骨本来是“S"形的,是不能上下笔直的,这里是要求把"S"形的脊椎骨上下竖正就是了。这两个句子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尾闾中正”从表面上和习惯上看都很容易使上觉得是正的意思;而“尾闾正中”虽亦使人意识到是正的意思,但又使人觉得有些不习惯、不顺当,可是这个不顺当的“尾闾正中”,却是首先出现在武禹裹弟子李亦畲著的《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他把根据中不偏、庸不易说着顺口的“中正",改为说着不顺口的“正中”是有一定意义的。这句话不但说明了尾闾的形势,而且说明了尾闾应占的位置,因此,从理论上说“尾闾正中”是表现得较为确切和明白的。

至于尾闾正与不正问题,有何利弊等问题,拿武式太极拳来说,根据永年武式太极拳老前辈们的立论要求,尾闾必须正。如李逊之生前常说:“脊不坚,艺无成日";李亦番老前辈以太极拳为主题写的一副对联:“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武禹襄老前辈写的太极拳解中云、“立身领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十三总势歌中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这些老前辈都做了精辟论述。

如何理解

尾闾为什么要正呢?太极拳论中说“腰为第一主宰”,"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在练习太极拳时,身体的动静、进退、升降……无不听命于腰,而腰却是与脊骨的运动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与其说是“腰为第一主宰”,倒不如于脆说成“腰脊是太极拳走架、打手中的第一主宰”。因脊骨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膀两腿相随,腰的主持全身作用,没有脊椎的帮辅是起不到一点作用的。

尾闾为什么要正呢?原因在它和腰在太极拳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它的正与不正就直接影响着腰的主动效果,如以外部来说,腰欲使身上升扛物,尾闾若不正,则一定不能向上直升,而是身体前俯,重心前移,斜着向上用力扛物,便不得力。若从技击上说,如腰欲向前推进,而尾闾前俯,则臂的力向便变为前俯。如再从臂上改变方向使力向前,则易被对方採(摊)而前倾或前跌。再从内部神气来说,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为例,若尾闾不正,使百会与会阴不能上下垂直,则虚领顶劲不能直向上领,神意不能如网纲似的提领全身,使全身感到轻利;若气沉丹田,尾闾不正则意气不能自然而通顺的直向下沉,注入丹田,下达两脚如着地生根一样,而是斜向下沉,减弱了稳固底盘的作用。

总之,尾闾正中,则身体四面旋转灵活,八而支撑得力,虚领顶劲能提领全身,气沉丹田能顺通的下沉,巩固底盘。否则,习练基本功,欲达到“周身一家脚手随”与“八面支撑,得机得势”的目的,是不容易的。

至于尾闾不正的弊病,主要有下列几种:

(1)尾闾不正有碍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身体前俯后仰,左右偏倚均影响尾闾不能正中,并且影响了百会与会阴的上下垂直,使神意不能虚凌顶上,使呼吸不能直沉丹田。这样既碍身体转变的轻利,又碍底盘重心的稳固。

(2)尾闾不正则不能支撑八面。前俯则向前有力而后方空虚,后伽则后脚滞重,前脚易起,左偏则左脚站煞右脚无力,右停则右方填实而左方凌空。总之,八面的一方因不正得力,同时它的相对一方则得不力,支撑力小了或空虚了。有时是这一方面不得力,影响它的相对面亦不得力了,总之尾闾坚持正中,使身体能八面支撑为佳。有的称“八面支撑则力量分散,抵抗力就小”,这是忘了太极拳是讲究不丢不顶的,用力正面抵抗对方,这是太极拳技击法中所不应取的错误方法

(3)尾闾不正则外三合不能相合。外三合是我国武术界不论内家拳、外家拳都非常讲究的,外三合则尾闾能正,外三合不合则尾闾亦不可能正。如尾闾前俯则肩前膀后上下不能相合了。又如,尾后仰则胯前肩后,上下不能相合。尾闾左偏,则左肩偏左而左胯偏右,不能相合。若尾闾右倾,则右肩偏右而右膀偏左,不能相合。

(4)尾闾不正则不能周身一家。尾闾不正则不能立如秤准,不能立如枰准则不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则不能周身一家,不能周身一家是习练太极拳的一大缺陷。

(5)尾闾不正则有碍上下相随。以尾闾前俯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尾闾前俯,则两肩运动量大,而两胯运动量小。如尾闾向前俯的很大,甚至两膀就不能随手的进击,肩的前进而前进了。两肩是带动两臂的,两胯是带动两腿的,肩胯上下不随,欲做到自然的合规合短的手脚上下相随是不能的,而勉强去做,必有困难。

(6)尾闾不正则影响两腿的虚实变化,如尾闾前俯,身体移到了左腿或右腿一条腿上,这时发力的方向虽仍能变化,但腿的虚实不能变换,所发的力量有所减小,不能像两腿能互换虚实发力坚强。

(7)尾闾不正影响着裹档护肫在技击上的发挥。因尾闾前俯后仰,而身体亦自然前俯后仰,直接影响着护肫作用的发挥,减小了裹档护盹二者结合应用的力量,使身躯减弱了应付猛踢猛打的闪战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