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让中国乃至全球零售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近段时间,中国和海外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咨询公司相继发布报告,针对疫情对中国经济和各行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发表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多家机构初步预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造成约3000到5000亿人民币的损失,高于非典时期的约1000亿人民币损失。在此,特别整理了中国和海外14家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评论文章,将其中与中国零售业相关的分析节选摘录,仅供大家参考。

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 )

2月12日,美国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发布的《新冠肺炎困得住中国经济么?》报告指出,回顾以往的疫情或自然灾害,零售市场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冲击、恢复和回稳。在疫情对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影响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讨论,贝恩将商品零售场景分为9大类,分别是:生鲜食材、休闲饮食、聚会节庆、母婴育儿、个人护理、家庭清洁、健康防护、服装服饰、电子电器。贝恩发现,不同场景在疫情结束后的需求模式和变化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详情见下图):

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贝恩指出,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改变,将进一步影响消费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将会加速提升,马太效应可能愈加明显,中小企的持续生存面临更大挑战。同时,现代通路的竞争力将会更加显著,对传统经营者的挤压将会愈演愈烈。

贝恩建议,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短期聚焦一件事,中期强化两件事,长期提升三件事”来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

短期一件事:赢得顾客和员工信任

中期两件事:调整全年预算、提升老客和新客留存

长期三件事:满足全渠道需求、强化供应链建设、发现潜在合作或兼并机会

科尔尼公司(A.T. Kearney)

2月14日,全球战略与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发布微信文章《海啸之后,暗潮汹涌——疫情之后的零售业变局》,其中指出:初步估计,一季度,疫情将给零售餐饮业造成1.5-3万亿的经济损失。(详情见表1)

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科尔尼指出,零售行业是疫情打击的重灾区,对各业态、各品类的影响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有三大影响:

◎第一,线上影响弱于线下,生鲜电商变“危”为“机”。预计疫情之后,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从当前21%进一步提升至24%或更高。

◎第二,近场受创小于远场。当前,对于贴近社区的超市、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近场业态”来说,生鲜和生活必需品的核心需求依然强劲,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一部分政策性闭店要求和防疫措施带来的成本上升;而“远场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品类专业店、餐饮则普遍“休克”,现金流危机严重。

◎第三,大平台韧性强于小平台。在面对疫情的反应速度、调度能力、运营弹性上,大平台显示出了更强的优势。由细微见大势,疫情之后,行业洗牌会更加猛烈。

同时,科尔尼还认为,疫情过后,即疫情结束之后的1-2年内,零售业将在深度线上化、社群化和碎片化、无人化和平台式整合四大方向上加速演变。

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波士顿咨询(BCG)

2月14日,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微信账号发布文章《面对新冠疫情“黑天鹅”,零售业如何整装破局》,文中指出,虽然零售行业的增长终将恢复,但本次疫情来势汹汹,整体行业受到的影响明显要大于非典时期。

对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波士顿咨询发现,本次新冠疫情对消费零售内的各细分行业影响各异,特别是餐饮服务、娱乐、旅游和日用零售/服装零售细分行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大;而卫生用品、健康类消费产品、包装类食品、电子类消费等很可能在疫情中逆势增长。

波士顿咨询指出,对日用零售/服装零售而言,短期的影响体现为“剧变式的行业扰动”:例如消费需求降低,消费者整体信心下降;隔离措施导致门店停业或者部分闭店,线下经营熔断,前线员工闲置,士气低落;以及库存积压,物流运力不足,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投资扩张信息不足等。长期来看,疫情将刺激日用/服装零售企业加速发展电商业务,并带动新零售布局、O2O等相关业务转型,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会加码布局“全渠道”战略。

德勤(Deloitte)

2月14日,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咨询机构德勤发布微信文章《【焦点】“情境思维+多期战备+低谷跨越”——大消费及零售企业制胜新冠之役》,文中指出:新冠之战役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体现于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尤其集中体现在食品饮料、鞋服、美妆、零售及教育行业。

通过对众多案例的分析,德勤给出了一份企业应对疫情“启示录”。

中小型零售企业需要把握六大核心要务:短期集中精力打好“生存保卫战”(1—3),中期积极应对市场复苏,借势反弹(4—6)。

1、保住“人”:建立“应急作战室”,确保企业能迅速反应与决策,可以建立疫情防护小组,统筹管理疫情期间的防护工作,稳定员工士气,确保员工身心健康安全。

2、留住“财”:一方面积极与业主或甲方沟通疫情期间免租或者减租事宜;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间加速对现有亏损门店的评估及关店流程,调整员工数量,节省现金流;同时建立临时费用审批制度,暂缓疫情期间部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对短期和长期的现金管理和规划做出调整。

3、盯住“物”:严控期间经营规划级预算调整,减少过剩库存,调整门店开业时间,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基于市场需要和数据分析,进行资源再分配。

4、稳扎稳打、财务改善:迅速调整年度及季度/月度计划和目标,合理分配预算资源,确保为行业复苏和市场反弹提前做好准备。

5、激进豪赌、战略投资:

企业需要明确战略方向,在市场低迷时期识别并投资具有强劲增长潜力、对当前业务具有战略价值的价值洼地,开辟高速赛道。

6、把握人才、驱动复兴:企业可以扩大人才库,利用停工时间提升员工技能,为疫情后的市场复苏期做好充分准备。

而对大型零售企业而言,在上述六大要务的基础上,尚有十大举措可以考虑——平稳过渡为首要前提(1—4),中长期可借机加速战略性结构调整,建立竞争优势(5—10):

1、转换渠道营销重心:从创新商业模式或新兴渠道中寻求新的增长机会,比如专注平台电商、社群电商、O2O等新零售渠道,丰富促销机制,确保资源与人才配置;营销向线上转移,内容需贴合社交媒体主旋律。同时需确保高需求产品的库存和配送能力;尤其注意销售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并做好库存准备及协调。

2、调整门店网点布局:面对危机,考虑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密切关注竞争对手动向,在黄金商圈及商场出现空闲铺面时,及时进入抢占先机。

3、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结合企业特色,发起差异化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不局限于捐赠;积极提升企业形象,重获消费者信心,加强与政府关系。

4、赋能员工建设团队:授权及管理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针对局势随机应变,做出更多主动决策,减少沟通成本,特别是在家办公期间,赋能及授权包括但不限于灵活降价、为营销话题集思广益等。

5、推动产品结构创新:抓住时机进行产品创新与合作开发,可以利用数据分析驱动产品与产品结构的优化,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居家”的产品与项目;调整产品组合,充分预备疫情期间高需求的品类与商品。

6、增强商业计划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价格与促销机制以增长销售,运用零基预算推动有前瞻性的商业计划。

7、优化经销通路结构:企业要与渠道营销伙伴互相扶持,加强渠道掌控与共赢,同时推动自营能力提升;协助经销伙伴渡过难关的同时,获得更强的终端管控能力;同时发力进行自营能力建设。

8、建设数字生态体系:在疫情形势下,潜在的合作伙伴通常也在寻找协作和增长机会,合作意愿相较平时更高。企业可以开始寻找潜在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快速推动数字生态系统的建设;同时加强打造数字营销、社群营销和CRM能力。

9、提升社群营销能力: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保持顾客参与度,丰富数字化营销方式与载体。首先增加社群营销媒介的多样性,挖掘草根意见领袖的社会影响力;其次通过多频多样的促销手段,保持消费者的观感和兴趣;同时充分利用产品在不同消费场景中的多样性。

10、打造会员客群关系:挖掘会员价值、弥补线下销售损失;增加会员数量并提高客户忠诚度。

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Companys)

2月15日,麦肯锡发布报告《战“疫”渡难关,布局“新常态”:消费品与零售企业的战术战略组合拳》中指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大于2003年SARS带来的影响,但中国消费品和零售企业仍可通过迅速行动、打好战术和战略组合拳等方式,度过逆境。

麦肯锡认为,鉴于消费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大幅攀升,预计此次消费品与零售行业仍将首当其冲,但对行业内不同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消费品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影响差异:拥有雄厚实体店基础和大量一线员工的零售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尤其是人力成本及租金。而在华拥有庞大销售团队和大量制造业务的消费品公司也将面临同样的压力,但更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方面。其供应链将受到疫情的极大干扰,致使无法满足中国乃至全球的需求。

产品类别之间的影响差异:不同产品类别的消费品和零售公司在产品需求和供应方面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其中,非刚需品类(如服装和美容),企业面对的是骤降的客户需求,及随之而来的现金流压力。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现金,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并准备疫情结束后的商业计划以重新获得客户,恢复生意等,均是管理层们面临的挑战。

麦肯锡建议企业关注短期与中长期两个方面。从短期而言,企业要采取一系列紧急战术性举措,克服阵痛;从中长期而言,企业应着眼危机后的增长和复苏战略,放眼未来,积极布局 “新常态”,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详情见图1)

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在思考长期的战略性行动时,企业应考虑到疫情结束后消费者行为的一系列转变,包括他们可能会加速转向线上购物、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以及增加对更加权威及更加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的需求等。此外,中小企业面临的供应链中断或被兼并收购的风险也会明显增高。(详情见图2)

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中金公司(CICC)

2月10日,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疫情下哪些海外市场与行业更“受伤”》。报告指出,对海外市场和行业公司而言,当前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传导路径,其中包括:国内实体消费减少、出境旅游和消费大幅下滑。

这两条路径的具体表现为:

国内实体消费减少;中国收入占比高的消费类跨国企业,特别是线下渠道占比高的非必需类消费品,如奢侈品等更为受损。

出境游和消费大幅下滑;中国游客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免税店和航空公司等更为受损。

图表: 民航发送旅客人次大幅减少

汇总11家专业机构研究报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国零售业

中金公司还在2月4日发布的报告《疫情短期影响线下实体零售,配送到家业务有望受益》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给零售行业造成的影响包括:

疫情影响春节消费,线下消费场景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受影响程度上百货>家电3C连锁零售商>商业物业运营商>超市。参照2003年非典时期的经验,后续待疫情解除后,线下零售渠道有望迎来恢复,部分前期受压制的消费品需求亦有望迎来释放;

受人工、租金等刚性成本拖累,零售企业利润端受影响程度或将大于收入端;

零售行业的配送到家业务或受正面拉动,中长期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金公司认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短期内将带来影响,提示短期风险;但随着消费者“线上下单—快速配送到家”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对于积极建设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新零售龙头,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中长期看好配送到家业务快速增长的超市龙头。

华泰证券

2月12日,华泰证券公布研究报告《基础消费稳健,疫情加速教育新模式》,报告指出:2019年必选消费坚挺,可选消费承压,2020年疫情影响不改中长期趋势。

报告指出,疫情对可选消费构成短期冲击,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关闭,线下零售客流量大幅减少,尤其对餐饮、服装行业影响较大。但随着疫情逐步控制,部分可选消费会递延至后期实现,甚至出现报复性消费反弹现象,长期来看疫情影响不改长期趋势。

就化妆品行业来看,疫情影响短期增速,关注物流恢复进展。华泰证券认为,疫情对线下渠道的影响相对更显著,渠道库存可能导致报表端影响后移。同时,疫情亦有望加速线下零售门店转型。

就百货行业来看,疫情短期冲击明显,后续关注客流及终端折扣变化。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春节以来全国百货商场客流大幅下降,大量门店关闭,行业销售收入及租金收入受到明显影响。百货商品以可选消费为主,部分消费可以递延至后期实现,预计疫情得以控制后需求端将明显回升。

就黄金珠宝行业来看,需求预计后移,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化。黄金珠宝消费为可选消费,受疫情短期影响较大,但是因为大部分黄金珠宝消费仍然是婚庆刚需,相关需求预计将递延至后期释放。另外考虑到国内黄金珠宝龙头主要采取加盟制, 短期收入端受疫情冲击可能小于终端零售(2020Q1 部分货品已经发给加盟商),但下一季度加盟商采货将受到影响。

光大证券

2月7日,光大证券纺服研究团队发布《化妆品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分析专题》报告。报告显示:疫情短期影响消费,但长期来看不改行业成长属性,而短期调整将带来优质龙头布局机会。

据团队预计,2020年,中国化妆品上市公司全年营收增速放缓3~8%。

对比2003年的非典,2020年疫情对美妆行业造成的影响如下:

1、品类:近年彩妆兴起、占比提升,其可选属性较强致化妆品总体可选属性上升、需求端受2020年疫情影响程度预计较2003年增大,主要集中在彩妆、有一定必需属性的护肤品类预计受影响相对较小。

2、渠道:2003年电商渠道占比不足1%,2018年提升至27%、且为目前成长性最高的渠道。疫情导致线下总体承压情况下,03年受抑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20年可转移至线上,促行业对抗疫情能力增强。电商短期受制于快递停工、复工后望改善,有望先抑后扬。

3、营销:疫情影响下需求减弱,品牌商广告投放延后。宅经济加速短视频等内容营销趋势,春节期间APP增长前五大均为短视频APP,加速行业洗牌,内容营销布局/效果好的品牌有望在新一轮行业变化中胜出

中信证券

2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微信文章“疫情影响之化妆品:冲击短暂,成长明确”,文中指出:疫情对化妆品消费短期冲击明显,影响幅度“CS零售>线下经销商>线上零售商&TP>品牌商>研发/生产商”。

细分看疫情对化妆品行业的影响:

不同品类受影响幅度:彩妆>护肤品>日化;彩妆中,唇妆>底妆>眼妆;日化需求刚性,且杀菌类洗护产品需求增加,受益程度:杀菌类>清洁类>沐浴类。

从渠道看,疫情将推动化妆品消费进一步向线上转移,经销占比高的企业短期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从产业链看,不同环节受影响幅度:CS零售>线下经销商>线上零售商&TP>品牌商>研发/生产商。

中信证券指出,结合草根调研和疫情控制的进展,预计3、4月份,化妆品线上、线下消费有望相继反弹;中长期看,化妆品赛道“宽”且“长”的趋势不变。

中长期看,消费分层背景下各阶级的消费升级是化妆品增长的根本驱动力,信息媒介变迁、电商渠道的发展是重要推动力量,税收、产业政策等进一步催化。预计化妆品行业仍将保持高景气,未来3年CAGR+10%~13%。

凯度(Kantar)

2月17日,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旗下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发布的微信文章《新冠疫情对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影响速报》指出,以2019年2月2日~8日作为2019年的春节周,2020年1月25日~31日作为今年的春节周。

今年春节前两周销售同比总体增长了15%,远高于2019年全年5.3%的增速。但是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各地政府建议居民减少外出聚会和旅行,春节这一周快速消费品市场迅速下跌24%,紧接着春节假期延长的第二周,销售额同比下跌41%。根据初步的判断,春节前后四周快速消费品市场规模下跌超接近12%。

按细分品类看:

日化类产品相对季节性并不明显,但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影响,部分品类在春节期间销量的大幅飙升。由于消毒防护的需要,消毒剂与84消毒液类产品在春节两周的销售额飙升。勤洗手是预防病毒关键的一步,洗手液及便于随时消毒和出入公共场所的湿纸巾和手帕纸也有爆发性的增长。相信随着消费者卫生习惯的进一步养成,这些品类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对护发产品的需求有了明显下降,洗发水和护发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染发剂和定型产品的下滑更为明显。当然如果疫情可以在旺季前结束,对这些品类的影响还是可控的。美妆品类也面临严峻挑战,护肤品、彩妆和香水的销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2月7日,凯度咨询(Kantar)发布微信文章《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危与机(二)——零售篇》,文中指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但便利店、无人店与自动贩卖机等实体零售,各类电商,以及线上与线下的整合零售都出现了新的机遇。

凯度咨询指出,从短期来看,部分渠道与业态的消费需求提升明显;就长期而言,这次挑战对培养新的消费习惯、开启新的蓝海、促进商业转型与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百货与购物中心为例,凯度咨询认为:短期来看,由于疫情导致的客流减少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百货和购物中心的生意产生影响。而就长期而言,这可能是这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线上推广和新工具应用、加快融合线上线下、充分挖掘会员数据的最佳契机。

线上商城、官方微信账号、微信小程序等百货或者购物中心自有线上平台的重要性在今年将得到凸显。会员关系管理、数据深度挖掘、个性化产品以及促销定制、实现高价值高质量的会员和销售增长将会成为核心策略。体验式消费依旧是线下消费的主旋律,不过,如何利用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购物体验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国泰君安证券

2月5日,国泰君安证券发布报告《零售:从SARS期间消费表现看疫情对零售行业影响》。

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在春节旺季期间,影响可能较2003年的 SARS 更大,可选消费尤其服装、珠宝等;食品等必需消费相对平稳。对零售企业而言单季度的利润增速可能受到较大影响,但疫情仅短期冲击,不改行业发展趋势,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此次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对SARS时期相比,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疫情特点(更快、更急)、消费结构都有较大差异,电商等线上新型消费受影响较小,有望进一步加快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