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讓中國乃至全球零售行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近段時間,中國和海外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諮詢公司相繼發佈報告,針對疫情對中國經濟和各行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發表觀點,並提出相關建議。

多家機構初步預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將造成約3000到5000億人民幣的損失,高於非典時期的約1000億人民幣損失。在此,特別整理了中國和海外14家專業機構發佈的報告/評論文章,將其中與中國零售業相關的分析節選摘錄,僅供大家參考。

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 )

2月12日,美國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公司發佈的《新冠肺炎困得住中國經濟麼?》報告指出,回顧以往的疫情或自然災害,零售市場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衝擊、恢復和回穩。在疫情對消費者行為和偏好的影響方面,為了更好地進行分析討論,貝恩將商品零售場景分為9大類,分別是:生鮮食材、休閒飲食、聚會節慶、母嬰育兒、個人護理、家庭清潔、健康防護、服裝服飾、電子電器。貝恩發現,不同場景在疫情結束後的需求模式和變化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三類。(詳情見下圖):

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貝恩指出,消費者行為和偏好的改變,將進一步影響消費市場的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將會加速提升,馬太效應可能愈加明顯,中小企的持續生存面臨更大挑戰。同時,現代通路的競爭力將會更加顯著,對傳統經營者的擠壓將會愈演愈烈。

貝恩建議,零售企業可以通過“短期聚焦一件事,中期強化兩件事,長期提升三件事”來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

短期一件事:贏得顧客和員工信任

中期兩件事:調整全年預算、提升老客和新客留存

長期三件事:滿足全渠道需求、強化供應鏈建設、發現潛在合作或兼併機會

科爾尼公司(A.T. Kearney)

2月14日,全球戰略與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公司發佈微信文章《海嘯之後,暗潮洶湧——疫情之後的零售業變局》,其中指出:初步估計,一季度,疫情將給零售餐飲業造成1.5-3萬億的經濟損失。(詳情見表1)

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科爾尼指出,零售行業是疫情打擊的重災區,對各業態、各品類的影響不盡相同。總體來說,有三大影響:

◎第一,線上影響弱於線下,生鮮電商變“危”為“機”。預計疫情之後,電商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從當前21%進一步提升至24%或更高。

◎第二,近場受創小於遠場。當前,對於貼近社區的超市、便利店、社區生鮮店等“近場業態”來說,生鮮和生活必需品的核心需求依然強勁,負面影響主要來自一部分政策性閉店要求和防疫措施帶來的成本上升;而“遠場業態”如購物中心、百貨、品類專業店、餐飲則普遍“休克”,現金流危機嚴重。

◎第三,大平臺韌性強於小平臺。在面對疫情的反應速度、調度能力、運營彈性上,大平臺顯示出了更強的優勢。由細微見大勢,疫情之後,行業洗牌會更加猛烈。

同時,科爾尼還認為,疫情過後,即疫情結束之後的1-2年內,零售業將在深度線上化、社群化和碎片化、無人化和平臺式整合四大方向上加速演變。

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波士頓諮詢(BCG)

2月14日,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在微信賬號發佈文章《面對新冠疫情“黑天鵝”,零售業如何整裝破局》,文中指出,雖然零售行業的增長終將恢復,但本次疫情來勢洶洶,整體行業受到的影響明顯要大於非典時期。

對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波士頓諮詢發現,本次新冠疫情對消費零售內的各細分行業影響各異,特別是餐飲服務、娛樂、旅遊和日用零售/服裝零售細分行業所受影響相對較大;而衛生用品、健康類消費產品、包裝類食品、電子類消費等很可能在疫情中逆勢增長。

波士頓諮詢指出,對日用零售/服裝零售而言,短期的影響體現為“劇變式的行業擾動”:例如消費需求降低,消費者整體信心下降;隔離措施導致門店停業或者部分閉店,線下經營熔斷,前線員工閒置,士氣低落;以及庫存積壓,物流運力不足,企業現金流壓力增大,投資擴張信息不足等。長期來看,疫情將刺激日用/服裝零售企業加速發展電商業務,並帶動新零售佈局、O2O等相關業務轉型,尤其是行業領先企業,會加碼佈局“全渠道”戰略。

德勤(Deloitte)

2月14日,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諮詢機構德勤發佈微信文章《【焦點】“情境思維+多期戰備+低谷跨越”——大消費及零售企業制勝新冠之役》,文中指出:新冠之戰役對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體現於方方面面、時時刻刻,尤其集中體現在食品飲料、鞋服、美妝、零售及教育行業。

通過對眾多案例的分析,德勤給出了一份企業應對疫情“啟示錄”。

中小型零售企業需要把握六大核心要務:短期集中精力打好“生存保衛戰”(1—3),中期積極應對市場復甦,借勢反彈(4—6)。

1、保住“人”:建立“應急作戰室”,確保企業能迅速反應與決策,可以建立疫情防護小組,統籌管理疫情期間的防護工作,穩定員工士氣,確保員工身心健康安全。

2、留住“財”:一方面積極與業主或甲方溝通疫情期間免租或者減租事宜;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間加速對現有虧損門店的評估及關店流程,調整員工數量,節省現金流;同時建立臨時費用審批制度,暫緩疫情期間部分不必要的費用支出,對短期和長期的現金管理和規劃做出調整。

3、盯住“物”:嚴控期間經營規劃級預算調整,減少過剩庫存,調整門店開業時間,關閉業績不佳的門店;基於市場需要和數據分析,進行資源再分配。

4、穩紮穩打、財務改善:迅速調整年度及季度/月度計劃和目標,合理分配預算資源,確保為行業復甦和市場反彈提前做好準備。

5、激進豪賭、戰略投資:

企業需要明確戰略方向,在市場低迷時期識別並投資具有強勁增長潛力、對當前業務具有戰略價值的價值窪地,開闢高速賽道。

6、把握人才、驅動復興:企業可以擴大人才庫,利用停工時間提升員工技能,為疫情後的市場復甦期做好充分準備。

而對大型零售企業而言,在上述六大要務的基礎上,尚有十大舉措可以考慮——平穩過渡為首要前提(1—4),中長期可藉機加速戰略性結構調整,建立競爭優勢(5—10):

1、轉換渠道營銷重心:從創新商業模式或新興渠道中尋求新的增長機會,比如專注平臺電商、社群電商、O2O等新零售渠道,豐富促銷機制,確保資源與人才配置;營銷向線上轉移,內容需貼合社交媒體主旋律。同時需確保高需求產品的庫存和配送能力;尤其注意銷售從線下向線上的轉移,並做好庫存準備及協調。

2、調整門店網點佈局:面對危機,考慮關閉業績不佳的門店;密切關注競爭對手動向,在黃金商圈及商場出現空閒鋪面時,及時進入搶佔先機。

3、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結合企業特色,發起差異化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不侷限於捐贈;積極提升企業形象,重獲消費者信心,加強與政府關係。

4、賦能員工建設團隊:授權及管理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針對局勢隨機應變,做出更多主動決策,減少溝通成本,特別是在家辦公期間,賦能及授權包括但不限於靈活降價、為營銷話題集思廣益等。

5、推動產品結構創新:抓住時機進行產品創新與合作開發,可以利用數據分析驅動產品與產品結構的優化,有針對性地推出適合“居家”的產品與項目;調整產品組合,充分預備疫情期間高需求的品類與商品。

6、增強商業計劃分析: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價格與促銷機制以增長銷售,運用零基預算推動有前瞻性的商業計劃。

7、優化經銷通路結構:企業要與渠道營銷夥伴互相扶持,加強渠道掌控與共贏,同時推動自營能力提升;協助經銷夥伴渡過難關的同時,獲得更強的終端管控能力;同時發力進行自營能力建設。

8、建設數字生態體系:在疫情形勢下,潛在的合作伙伴通常也在尋找協作和增長機會,合作意願相較平時更高。企業可以開始尋找潛在的數字化生態系統合作伙伴,快速推動數字生態系統的建設;同時加強打造數字營銷、社群營銷和CRM能力。

9、提升社群營銷能力: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保持顧客參與度,豐富數字化營銷方式與載體。首先增加社群營銷媒介的多樣性,挖掘草根意見領袖的社會影響力;其次通過多頻多樣的促銷手段,保持消費者的觀感和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產品在不同消費場景中的多樣性。

10、打造會員客群關係:挖掘會員價值、彌補線下銷售損失;增加會員數量並提高客戶忠誠度。

麥肯錫諮詢公司(Mckinsey& Companys)

2月15日,麥肯錫發佈報告《戰“疫”渡難關,佈局“新常態”:消費品與零售企業的戰術戰略組合拳》中指出:此次疫情對零售行業的影響大於2003年SARS帶來的影響,但中國消費品和零售企業仍可通過迅速行動、打好戰術和戰略組合拳等方式,度過逆境。

麥肯錫認為,鑑於消費在中國GDP中的佔比大幅攀升,預計此次消費品與零售行業仍將首當其衝,但對行業內不同企業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消費品企業與零售企業之間的影響差異:擁有雄厚實體店基礎和大量一線員工的零售商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尤其是人力成本及租金。而在華擁有龐大銷售團隊和大量製造業務的消費品公司也將面臨同樣的壓力,但更主要集中在供應鏈方面。其供應鏈將受到疫情的極大干擾,致使無法滿足中國乃至全球的需求。

產品類別之間的影響差異:不同產品類別的消費品和零售公司在產品需求和供應方面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其中,非剛需品類(如服裝和美容),企業面對的是驟降的客戶需求,及隨之而來的現金流壓力。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現金,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並準備疫情結束後的商業計劃以重新獲得客戶,恢復生意等,均是管理層們面臨的挑戰。

麥肯錫建議企業關注短期與中長期兩個方面。從短期而言,企業要採取一系列緊急戰術性舉措,克服陣痛;從中長期而言,企業應著眼危機後的增長和復甦戰略,放眼未來,積極佈局 “新常態”,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詳情見圖1)

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在思考長期的戰略性行動時,企業應考慮到疫情結束後消費者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包括他們可能會加速轉向線上購物、進一步提升健康意識,以及增加對更加權威及更加可靠的信息獲取渠道的需求等。此外,中小企業面臨的供應鏈中斷或被兼併收購的風險也會明顯增高。(詳情見圖2)

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中金公司(CICC)

2月10日,中金公司發佈研究報告《疫情下哪些海外市場與行業更“受傷”》。報告指出,對海外市場和行業公司而言,當前疫情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傳導路徑,其中包括:國內實體消費減少、出境旅遊和消費大幅下滑。

這兩條路徑的具體表現為:

國內實體消費減少;中國收入佔比高的消費類跨國企業,特別是線下渠道佔比高的非必需類消費品,如奢侈品等更為受損。

出境遊和消費大幅下滑;中國遊客佔比較高的地區、以及免稅店和航空公司等更為受損。

圖表: 民航發送旅客人次大幅減少

彙總11家專業機構研究報告 探清“疫考”下的中國零售業

中金公司還在2月4日發佈的報告《疫情短期影響線下實體零售,配送到家業務有望受益》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給零售行業造成的影響包括:

疫情影響春節消費,線下消費場景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受影響程度上百貨>家電3C連鎖零售商>商業物業運營商>超市。參照2003年非典時期的經驗,後續待疫情解除後,線下零售渠道有望迎來恢復,部分前期受壓制的消費品需求亦有望迎來釋放;

受人工、租金等剛性成本拖累,零售企業利潤端受影響程度或將大於收入端;

零售行業的配送到家業務或受正面拉動,中長期佔比有望進一步提升;

中金公司認為,此次疫情對零售行業短期內將帶來影響,提示短期風險;但隨著消費者“線上下單—快速配送到家”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對於積極建設線上線下全場景的新零售龍頭,有望持續搶佔市場份額,中長期看好配送到家業務快速增長的超市龍頭。

華泰證券

2月12日,華泰證券公佈研究報告《基礎消費穩健,疫情加速教育新模式》,報告指出:2019年必選消費堅挺,可選消費承壓,2020年疫情影響不改中長期趨勢。

報告指出,疫情對可選消費構成短期衝擊,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關閉,線下零售客流量大幅減少,尤其對餐飲、服裝行業影響較大。但隨著疫情逐步控制,部分可選消費會遞延至後期實現,甚至出現報復性消費反彈現象,長期來看疫情影響不改長期趨勢。

就化妝品行業來看,疫情影響短期增速,關注物流恢復進展。華泰證券認為,疫情對線下渠道的影響相對更顯著,渠道庫存可能導致報表端影響後移。同時,疫情亦有望加速線下零售門店轉型。

就百貨行業來看,疫情短期衝擊明顯,後續關注客流及終端折扣變化。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春節以來全國百貨商場客流大幅下降,大量門店關閉,行業銷售收入及租金收入受到明顯影響。百貨商品以可選消費為主,部分消費可以遞延至後期實現,預計疫情得以控制後需求端將明顯回升。

就黃金珠寶行業來看,需求預計後移,關注應收賬款週轉率變化。黃金珠寶消費為可選消費,受疫情短期影響較大,但是因為大部分黃金珠寶消費仍然是婚慶剛需,相關需求預計將遞延至後期釋放。另外考慮到國內黃金珠寶龍頭主要採取加盟制, 短期收入端受疫情衝擊可能小於終端零售(2020Q1 部分貨品已經發給加盟商),但下一季度加盟商採貨將受到影響。

光大證券

2月7日,光大證券紡服研究團隊發佈《化妝品受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分析專題》報告。報告顯示:疫情短期影響消費,但長期來看不改行業成長屬性,而短期調整將帶來優質龍頭佈局機會。

據團隊預計,2020年,中國化妝品上市公司全年營收增速放緩3~8%。

對比2003年的非典,2020年疫情對美妝行業造成的影響如下:

1、品類:近年彩妝興起、佔比提升,其可選屬性較強致化妝品總體可選屬性上升、需求端受2020年疫情影響程度預計較2003年增大,主要集中在彩妝、有一定必需屬性的護膚品類預計受影響相對較小。

2、渠道:2003年電商渠道佔比不足1%,2018年提升至27%、且為目前成長性最高的渠道。疫情導致線下總體承壓情況下,03年受抑制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20年可轉移至線上,促行業對抗疫情能力增強。電商短期受制於快遞停工、復工後望改善,有望先抑後揚。

3、營銷:疫情影響下需求減弱,品牌商廣告投放延後。宅經濟加速短視頻等內容營銷趨勢,春節期間APP增長前五大均為短視頻APP,加速行業洗牌,內容營銷佈局/效果好的品牌有望在新一輪行業變化中勝出

中信證券

2月7日,中信證券發佈微信文章“疫情影響之化妝品:衝擊短暫,成長明確”,文中指出:疫情對化妝品消費短期衝擊明顯,影響幅度“CS零售>線下經銷商>線上零售商&TP>品牌商>研發/生產商”。

細分看疫情對化妝品行業的影響:

不同品類受影響幅度:彩妝>護膚品>日化;彩妝中,唇妝>底妝>眼妝;日化需求剛性,且殺菌類洗護產品需求增加,受益程度:殺菌類>清潔類>沐浴類。

從渠道看,疫情將推動化妝品消費進一步向線上轉移,經銷佔比高的企業短期所受影響相對較小。

從產業鏈看,不同環節受影響幅度:CS零售>線下經銷商>線上零售商&TP>品牌商>研發/生產商。

中信證券指出,結合草根調研和疫情控制的進展,預計3、4月份,化妝品線上、線下消費有望相繼反彈;中長期看,化妝品賽道“寬”且“長”的趨勢不變。

中長期看,消費分層背景下各階級的消費升級是化妝品增長的根本驅動力,信息媒介變遷、電商渠道的發展是重要推動力量,稅收、產業政策等進一步催化。預計化妝品行業仍將保持高景氣,未來3年CAGR+10%~13%。

凱度(Kantar)

2月17日,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旗下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發佈的微信文章《新冠疫情對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影響速報》指出,以2019年2月2日~8日作為2019年的春節周,2020年1月25日~31日作為今年的春節周。

今年春節前兩週銷售同比總體增長了15%,遠高於2019年全年5.3%的增速。但是隨著1月23日武漢封城,各地政府建議居民減少外出聚會和旅行,春節這一週快速消費品市場迅速下跌24%,緊接著春節假期延長的第二週,銷售額同比下跌41%。根據初步的判斷,春節前後四周快速消費品市場規模下跌超接近12%。

按細分品類看:

日化類產品相對季節性並不明顯,但今年春節因為疫情影響,部分品類在春節期間銷量的大幅飆升。由於消毒防護的需要,消毒劑與84消毒液類產品在春節兩週的銷售額飆升。勤洗手是預防病毒關鍵的一步,洗手液及便於隨時消毒和出入公共場所的溼紙巾和手帕紙也有爆發性的增長。相信隨著消費者衛生習慣的進一步養成,這些品類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對護髮產品的需求有了明顯下降,洗髮水和護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染髮劑和定型產品的下滑更為明顯。當然如果疫情可以在旺季前結束,對這些品類的影響還是可控的。美妝品類也面臨嚴峻挑戰,護膚品、彩妝和香水的銷售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2月7日,凱度諮詢(Kantar)發佈微信文章《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危與機(二)——零售篇》,文中指出,此次疫情對零售行業造成了直接衝擊,但便利店、無人店與自動販賣機等實體零售,各類電商,以及線上與線下的整合零售都出現了新的機遇。

凱度諮詢指出,從短期來看,部分渠道與業態的消費需求提升明顯;就長期而言,這次挑戰對培養新的消費習慣、開啟新的藍海、促進商業轉型與升級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以百貨與購物中心為例,凱度諮詢認為:短期來看,由於疫情導致的客流減少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實體百貨和購物中心的生意產生影響。而就長期而言,這可能是這些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線上推廣和新工具應用、加快融合線上線下、充分挖掘會員數據的最佳契機。

線上商城、官方微信賬號、微信小程序等百貨或者購物中心自有線上平臺的重要性在今年將得到凸顯。會員關係管理、數據深度挖掘、個性化產品以及促銷定製、實現高價值高質量的會員和銷售增長將會成為核心策略。體驗式消費依舊是線下消費的主旋律,不過,如何利用新技術打造沉浸式線上購物體驗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國泰君安證券

2月5日,國泰君安證券發佈報告《零售:從SARS期間消費表現看疫情對零售行業影響》。

報告指出,此次疫情在春節旺季期間,影響可能較2003年的 SARS 更大,可選消費尤其服裝、珠寶等;食品等必需消費相對平穩。對零售企業而言單季度的利潤增速可能受到較大影響,但疫情僅短期衝擊,不改行業發展趨勢,頭部企業競爭優勢將更加明顯。此次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對SARS時期相比,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疫情特點(更快、更急)、消費結構都有較大差異,電商等線上新型消費受影響較小,有望進一步加快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