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借今戊戌年我們船埔頭關爺逢戊十年大鬧,來說說“船埠頭”。

船埔頭,曾名“船埠頭”,是普寧市船埔鎮政府及鎮區駐地,位於市區流沙西南方向40公里處的南陽山區之中,龍江河支流上游。有陳、溫、餘、吳、袁、黃、王、賴、古、羅、楊、周、鍾等多個姓氏居住。相傳,明中葉,惠來縣岐石陳氏一支來龍溪都開墾定居。因來自西北梅田、大坪方向兩條溪水彙集於船埔溪(屬“龍江河”支流)後,向東南流經陸豐甲子鎮入海,來往貨物靠木船在此裝卸,故名船埠頭,船埔拼音應為(chuán bù)。客家話埠與埔同音,後改稱今名。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 船埔頭墟航拍圖(點擊橫屏看效果更佳),摘自:日月航空攝影,在此感謝!

筆者目前能找到的有關“船埠頭”最早的官方文字記載,是出自明嘉靖版《海豐縣志》:“……又十里為船埠頭,居民鮮少。……”。可見,當時船埠頭周邊一帶居民很少,周邊山區的開發還非常有限,船運也還未發展。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 明嘉靖版《海豐縣志》對“船埠頭”的記載

又據大坪房氏老譜記載,現在船埔小學後面的山以前叫做渡頭山,因為古時候這條河(龍江河)是可以走貨船的,這裡就是船舶靠岸的位置,而船埔頭的也名“船渡頭”。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 大坪房氏老譜對“船渡頭”的記載,摘自:普寧房氏網

小時候經常在船埔頭關爺廟旁邊打遊戲的童鞋,可能沒注意到遊戲機室旁邊,即是關爺廟靠坑邊一側,有一座“地”(當地客家話“墓地”的意思,也叫“風水”)。因年久無人祭掃,缺少看管失修,已經破爛不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座“地”便是惠來縣岐石陳氏人的祖墳。這要提到:

明朝嘉靖三年之前,我們船埔鎮當地大部分地界屬於當時的惠州府海豐縣龍溪都;

明朝嘉靖三年至大約民國初期,海豐縣龍溪都劃入潮州府新成立的惠來縣,屬於當時的潮州府惠來縣龍溪都梅田堡(樓)地界;

1949年5月,屬惠來縣梅林區(第四區)船埔頭鄉(據2002年版《惠來縣誌》);

1950年3月,梅田村隨原屬惠來的整個梅林區(第四區)轄下8個鄉鎮近500個自然村從惠來縣析出劃入普寧縣(據2002年版《惠來縣誌》);

1957年為普寧縣船埔鄉;

1958年屬普寧縣南陽山公社(船埔併入公社);

1961年為普寧縣船埔公社(船埔從南陽山析出);

1983年船埔改區;

1986年船埔改鎮至今;

1993年普寧撤縣設市,為普寧市船埔鎮;

2004年黃沙鄉併入船埔鎮。

至於船埔鎮的行政中心何時從梅田轉移至船埠頭,初步判斷是近百年的事,具體還有待查證。也歡迎瞭解的鄉友提供可靠資料。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 船埔頭墟,陳氏墓地位置示意圖(點擊橫屏看效果更佳),摘自:谷歌地球

至於船埠頭墟的創建,相傳是我們梅田吳氏三世祖奇韜公在康熙年間(1654年-1722年)創建。吳奇韜,生於明朝天啟甲子年(公元1624年),早年以“鑄鍋”為業(在鄰村鴨母寮村山窩曾發現鐵砂、木炭遺址,猜測可能與他有關),經商發家,擁有田地甚廣,是本鎮“船埠墟”及船埔頭現“關聖帝廟”主要創建人,後至惠來縣城發展,向朝廷捐納修建惠來縣城城牆等,獲朝廷封“例監”(據雍正版《惠來縣誌》,記載名為“吳思賢”),其與後裔在惠來縣城李厝埕修建吳氏家廟“萬春堂”。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 《廣東輿地全圖》(清光緒)中“梅田村“、“船埠頭墟”的記錄(與實際相對位置有誤)

惠來岐石陳氏作為我們山區的開墾先民,為船埔頭墟的擴建做出了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不應忘記他們的先墾功德,他們的墓地是船埔頭及船埔頭墟的歷史見證,也是屬於船埔頭的歷史遺蹟和文物,提倡借關爺廟周邊環境的提升之機,減少墓地破壞並適當保護起來!

船埠頭,經過五百年左右的開發,先人與今人的共同營造,已成為龍江河支流上游一個非常美麗的小鎮。儘管船埠頭在近幾十年已經失去船運的作用,但不能忘記它曾為山區發揮過的船運交通重要作用,讓我們更好利用它曾作為船運渡口的歷史遺蹟,與船埠頭岐石陳氏墓、關爺廟等歷史遺蹟,一起打造成更具有船埔特色的歷史文化。

船埔關爺逢戊大鬧說“船埠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