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蕭伯納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物質: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兩種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的減弱,隨著返崗復工潮的到來,很多企業在嘗試了一天覆工之後的工作之後,又不得不命令自己的員工回家線上辦公。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很多我的朋友最近也向我吐槽說:線上辦公,整個人根本就沒有精力放在工作上,總是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盯著電腦屏,總是無精打采的,你說這樣的工作效率怎麼樣來提高?這樣,還不如不工作呢?”

當然,我相信最近許多職場人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效率都是這樣的,那麼包括我在內也是這樣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效率。作為職場人,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看我們有多努力,花的時間有多少,而是看我們的效率有多高。

因為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

美國經濟學家羅賓斯曾說:人的價值=人力成本+工作熱情×工作能力。

也就是說,在武漢疫情期間,我們每一位職場人都很“喪”,基本沒有工作熱情,那麼,他的價值就等於零。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在疫情期間,你是如何在家辦公的?

下面,我就為大家舉例一下:我身邊的朋友的一些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狀態是如何的?

“我想在家工作,可我一在家就無心工作,怎麼辦?”

“我每天有7、8個小時可以用來練習如何精製Excel表格,可我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安排,怎麼辦?”

疫情期間,我收到很多類似的諮詢信息。很多朋友需要改變工作方式,在家辦公;越來越多想要學習演講、提升個人能力的朋友們也發現,想要有效提升某種能力,必須先提升自己的工作學習效率。

但問題是:在疫情期間,大家都是線上辦公,沒有了線下辦公的那種氛圍,很多時間被浪費、工作沒有目的性、工作沒有自律性、工作缺少毅力與持久性、缺少目標及獎勵。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那麼,首先我們先解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工作狀態呢?

  • ①發現很多人的時間被嚴重浪費。

疫情期間,很多人雖說是線上辦公,但是,電腦桌前,左手拿著鼠標,右手刷著抖音,這樣的一種工作狀態是完全沒有效率的。

在疫情期間以及以後的職場工作中,我個人認為:如果是關於工作的具體事務,真的沒有必要微信閒聊。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1. 打字所傳遞的信息太慢,專用的時間太長,更不要說效率了;
  2. 團隊其他成員看到了都會爭相模仿,於團隊建設或完成業績目標都不利,快速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一個電話,打過去幾分鐘的成熟問題和提供解決方案。

如果你有所質疑,在以後的線下工作中,你可以回想工作期間使用微信解決工作難題的效率到底怎麼樣?

不要因為免費的流量和隨時隨地的語音就把工作本質丟棄。

  • ②工作沒有計劃性,一般都是因為自己的內驅力不夠,沒有真正地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將工作和生活分開——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在正常工作中,很多職場人都會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混為一談。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就像曾經有位職場大咖說:自從有了微信,你的工作和生活就無法分開了。

很多人在工作之餘,會在朋友圈裡面看到朋友的旅遊照片和美食刷圖,大家順帶點贊;

在休假時,會看見相關行業的諮詢以及各項新政策,就會梳理思路調整適應環境的變化;

很多職場人的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狀態,以處理突發的問題。所以,很多職場人都會傻傻的把工作和生活分不開。

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節奏都是懶散的,生活方式也是沒有規律性的。

那麼,造成的結果就是:雖說線上在家辦公,但是,也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工作完全沒有計劃性,對工作也沒有相當大的熱情,這就造成自己的工作計劃性不強,從而忽略了工作的效率和在家辦公的積極性。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 ③沒有目標,不會聚焦,缺少自我獎勵。

沒有目標的人生,才是最可怕的人生。大目標太多,就會導致你無法聚焦目標。

有的職場人可能會覺得:在疫情期間,正是我“彎道式”超越其他同事的關鍵時刻,那麼,就會給自己制定很多的職場目標,但是,亂杏一筐不如選梨你一個。

就像一位朋友對我經常說:自己每個月都給自己安排了近10個目標,基本上都無法完成,導致信心全無。

還有職場人對我說:自己做一個目標,但發現完成和完不成都一樣,沒有真正地調動自己的內驅力。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手頭無計劃,心中無目標的人,千萬不要在家工作

在家工作,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自律。時間自由不代表可以自由地浪費時間,相反,時間自由更考驗一個人對時間規劃和利用的能力。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隻青蛙》一書中說:“每拿出一分鐘制定計劃,在行動時將會節省出相當於制定計劃10倍的時間。

所以每天只要拿出10~20分鐘來制定計劃,就能節省出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

而我在疫情發生期間,主要通過線上工作使用的番茄工作法。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什麼是番茄工作法?

主要包含五個階段:

  • 規劃:決定一天的活動;
  • 跟蹤:收集原始數據。比如:一天所花費的功夫和其他相關指標;
  • 記錄:將一天所得的數據整理成檔案;
  • 處理:將原始數據轉化成信息;
  • 可視化:處理信息,讓它幫助我們明白改善的方法。

在家線上辦公使用番茄,工作法的主要步驟分為:

計算活動所需花費的時間

一個傳統的番茄時間是30分鐘,其中25分鐘用於工作,3到5分鐘用於休息。

在一天開始之際,由於疫情阻礙了團隊協作,我們個人需要做的是:從“活動清單”中挑出你想完成的任務,排出它們的優先次序,然後將它們填入“今日待辦任務”工作表中。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今日待辦任務”工作表

開始第一個番茄時間

將番茄定時器設置成25分鐘,然後開始“今日待辦任務”工作表上的第一個活動。不管是誰使用番茄定時器,一個人或多個人,都應該能清楚看到剩餘多少時間。我個人推薦使用的辦公軟件是騰訊辦公文檔。

因為團隊要完成工作的話,每個成員都可以共同協作完成某一份電子稿或是辦公文件,方便、快捷,彼此之間有錯誤,可以及時發現、及時糾正,間接地提高彼此之間的工作效率。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所剩時間應該總是清晰可見的

一個番茄時間不能被中斷,它標誌著25分鐘純粹的工作。一個番茄時間也不能被分段,沒有所謂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番茄時間。最小的時間單位就是一個番茄時間。

我們的法則是番茄時間不可分割。如果一個番茄時間被打斷,那麼這個番茄時間就要作廢,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設置一個新的番茄時間。當定時器響起,在該項任務後畫上一個“×”,然後休息個3到5分鐘。定時器響起意味著當前活動一定結束了,即使只是暫時的。切勿再多工作個“幾分鐘就好了”,就算你堅信只要再給你幾分鐘你就可以完成手上的任務了。

而有的職場人在線下辦公時,總是將自己的番茄工作時間切割為好幾份,認為一會兒看看這個,而一會兒整理一下文檔,一會兒又幫領導彙報一下工作。

這樣,在我看來,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切割為實際小塊,自認為對工作效率產生不了任何影響,尤其是在肺炎期間,許多職場人都是在線上辦公,本身的工作熱情不是很積極,工作專注力不是很旺盛,工作的內驅力也不是那麼的強。

這就造成很多人,一會兒完成工作文檔,一會兒左手喝著咖啡,右手刷著抖音,一會兒又是躺在床上辦公……如此而已,即使遵守著番茄工作法的步驟,但是,效率是不明顯的,這樣的一種做法也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在工作上做不到“聚精會神”,專注力就會大打折扣,從而表現出來的工作效果也會降低。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所以,經過我個人長期的線下對番茄工作法的使用以及最近一個月以來對番茄工作法的總結。我認為,對於職場人來說很合理的番茄工作法應該這樣安排:

第一個番茄時間

3到5分鐘的休息讓你和工作暫時脫鉤,讓大腦消化25分鐘的學習所得,也給你些時間做些有益身心的事情,這樣你在下一個番茄時間可以發揮得更出色。

在休息時間裡,你可以起身在房間裡走一走,喝點水,設想下假期要去哪兒玩。你也可以深呼吸,做做伸展運動。如果你身邊有人一起在休息,那麼講一兩個笑話輕鬆一下,和自己的孩子做做遊戲或者和自己的愛人談談以前的事,聊聊以後的發展,都是可以的。

在短暫的休息期間,我不建議你去做需要大量腦力的事情。比如,不要和同事線上討論和工作相關的事情,不要寫重要的郵件,不要打緊急的電話。

因為以上活動都會阻礙和破壞大腦的整合過程,而這個整合、休息過程能讓你在下一個番茄時間開始時集中精力並做好準備。你應該將這些活動放入活動清單並在額外的番茄時間裡完成它們。

顯然,在休息期間,不宜繼續想著上個番茄時間裡的內容。一旦休息結束,將定時器設置成25分鐘,繼續手上的任務,直到鈴響。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在“今日待辦任務”工作表中畫上另一個×。

第二個番茄時間

休息3到5分鐘後開始另一個番茄時間。

每4個番茄時間為一組

每4個番茄時間後,你應該停止手頭上的工作,享受一個較長的休息時間,一般是15到30分鐘左右。

在這15到30分鐘裡,你可以清理你的工作臺、享用一杯咖啡、接聽語音郵件、查看電子郵件,或者就是簡單的休息、做做呼吸練習、四周走一走。

重要的是,不要做複雜的事情,否則大腦不能重新組織和整合你所學過的東西,這樣你就不能在下一個番茄時間發揮出色。同樣,在休息期間,要避免去回想上個番茄時間的內容。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完成第一組番茄時間

你不停地工作,一個接一個地完成番茄時間,直到任務結束,然後在“今日待辦任務”工作表上將結束的任務劃。

完成一項任務

具體情況都依照以下法則處理:

·如果一項任務完成了,但一個番茄時間還未結束,那麼牢記以下法則:一個番茄時間必須有始有終。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超量學習,用剩下的時間複習所學,做出小小改進,記下你都學了什麼,一直到番茄定時器響起。

·如果你在番茄時間開始後的5分鐘內就完成了任務,而且覺得這個任務在上個番茄時間其實就已經收尾了,沒必要再重溫一次,那麼,作為一個例外,當前的番茄時間可不計。

一旦完成當前任務,就著手下一個任務,一直如此下去,每一個番茄時間結束後休息3到5分鐘,每四個番茄時間結束後享受一個較長的休息時間。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完成幾個任務

記錄

在一天結束之際,完成的番茄時間可以轉化成一份紙質文件,電子表格會更方便一點,數據庫也可以,然後將已完成的任務在“活動清單”上劃掉。你跟蹤和記錄的,取決於你的觀察對象以及你想要的報告的形式。

一開始,跟蹤和記錄的目標可以僅僅是計算每項任務需要多少個番茄時間。換句話說,你讓大家知道完成每一項任務需要多少工夫。為此,你可以用以下表格,包括日期、起始時間、活動類型、活動內容、所用番茄時間數量、所達成目標的簡述,以及可改善空間或問題所在。一開始的記錄模式事實上就是你想要的報告的樣子,這在紙上很容易畫出來。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記錄表

要是馬克沒有記下活動的開始時間怎麼辦?在番茄工作法之下,重要的不是追蹤一個活動的開始時間,而是每項活動所花費的番茄時間數量,這是真正的付出。明白這點對於理解番茄工作法至關重要。由於每天至少有一次追蹤,回憶和重組活動的開始時間並不會很困難,實際上,這種回憶也是一項頗有益處的腦力活動。

回憶活動開始時間的一個技巧就是製作一天的活動流程表,以最後一次活動為開始,依次往前推算。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改善

記錄給使用番茄工作法的職場人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用來自我觀察和做決策,改善活動流程。

比如,你可以計算一下,線上每週你花在工作或探索性活動上的番茄時間有多少,或者一週平均每天花了多少個番茄時間。你也可以看下番茄工作法的所有階段是否都是有效的,是否可以在得到一樣效果的前提下略過某個階段。

比如,馬克總共花了10個番茄時間來撰寫、修改和濃縮《如何提高保險銷售量》這篇文章。看起來所花時間不少。馬克想要在9個或者少於9個的番茄時間內完成這些任務,這樣他就會多出一個番茄時間來休息。“我想要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一篇相同質量的文章,怎麼做?我可以省略哪些步驟?哪些活動才是真正有用的?我要怎麼重新組織它們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些問題能夠促使人們去改進,至少嘗試去改進他們的工作或者學習過程。

在線上一天結束之際,記錄和之後的反思應該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完成。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只要你堅持這樣做,每次完成一項任務在工作日誌上,畫上一個對號或者給一個進度框塗上顏色,你都會得到一種有成就的快感。

一項任務的完成,會使你的大腦釋放出內啡肽(endorphin),內啡肽的產生會帶給你一種很“high”的感覺,你會更加積極、有風度、自信、富有創造力。

不要失去你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區域

在家工作、時間自由,很大的問題就是失去了清晰的生活區域和工作區域,失去了明確的休閒時間和工作時間。

在家工作的很多朋友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沙發就是一灘讓人墮落的沼澤,一陷進去就精神萎靡,打不破“葛優躺”的終極魔咒。

白天荒廢,晚上補工,結果第二天白天因為精神不振而荒廢,只能再次晚上補工......久而久之,不僅工作效率低,還腰痠背痛眼圈黑,脖子不轉臉長痘。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我認識一位前公司的經理,他今年70多歲,每天在家工作仍然神采奕奕,我很好好奇,就慢慢地接近他並試圖通過向他取經,最終,我瞭解到,他雖然在家工作,但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區域。

什麼是職場人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區域”

通過我長期對他的跟蹤瞭解,以及對他在家工作狀態、工作效率、工作專注力的持續觀察,我總結出來了,職場人應該遵循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區域”

①工作和生活,時間區分清晰

除了一些真的不由自己、需要隨叫隨到的工作,大部分工作(寫作、閱讀、寫程序、做方案、記錄、準備演講等)都需要有固定專注的時間。

區分出大致的工作時間(如上午9點到12點,下午2點到5點)和生活休閒時間(吃飯、運動、娛樂、休息時間等),再給時間分段,比如我以半小時為單位,23分鐘集中工作,5分鐘用於喝水、拉伸、放鬆, 保持節奏才能細水長流。

晚上10點以後不要看電影,不要看快手,不要刷抖音,不要關注疫情新聞!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②工作和生活,區域區分清晰

即便是在家裡, 也要創造出一個工作專屬的環境,離開沙發、床、零食堆,安排一套只用於辦公的桌椅。

我的一位同事在2月16號,線上辦公期間,就通過微信私信我說:“我還年輕,這麼規律,那過的豈不是老年人的生活?”

我當時就告訴她:“如果不適當規律地過老年人的生活,很容易比老年人更老”。

③在家工作不代表與世隔絕

馬克思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

我個人覺得:即使在疫情期間,在家工作,也不要忽略與別人之間的互動和聯繫。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連續幾天獨自在家不跟別人交流,心情就會莫名地煩躁、鬱悶。表達能力會變弱,線上彙報工作都交代不清楚,線上與同事討論合作方案都沒有正確的邏輯思維性。

所以,即使在家工作,我們也要注重安排自己“說話”和與別人交流的機會。特別是對於想提高表達能力的人,這一點尤為重要。疫情之前,我會隔兩三天與自己的同事交流一下,最近的線上工作感慨以及對線上工作有何建議與改進的地方。

疫情期間,雖說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沒有,但是,我仍然還會與自己的同事隔三差五的發一條溫暖的信息、打一個簡短的電話,緩解彼此的寂寞和煩悶。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不是你拖延,而是你恐懼

為什麼有的人一在家工作,就容易拖延?根本原因在於恐懼。

沒開始前,我們大家都害怕事情太難、太麻煩,害怕自己不滿意,也害怕別人不滿意。

那麼,如何更好地處理這種恐懼呢?

1.不管吃什麼,先拿起筷子

不管怎樣,先開始第一步。比如寫銷售計劃表,當你真正做到電腦前,在word上,開始寫下第一句話時,你就容易投入到具體的行動中,而忽略心中那份不安。

2.先吃青蛙,再吃蝌蚪

我們總是避難就易。與其吃掉重要但難吃的“青蛙”,我們往往先挑相對容易的“蝌蚪”吃。結果,上午說下午吃青蛙,下午說晚上吃青蛙,晚上說明天吃青蛙。重要的事被我們一拖再拖。在《吃掉那隻青蛙》中,作者告訴我們:早上起來,先吃掉最重要、最難的“青蛙”。

如,我在太平洋保險公司負責的是某一類商業保險銷售計劃的領導演講稿。我一般都會這樣做:上午先安排最難的“寫稿、改稿、錄像、演練”部分,下午再安排閱讀、學習、散步,這樣才能保證進度。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3. 要想打敗恐懼,先要接受恐懼

每當自己沒有動力時,我會問自己:“我在恐懼什麼、逃避什麼?”找到原因後,就對自己說:“是的,我是有一些恐懼,但跟我的目標、夢想比起來,這不算什麼,我願接受這份恐懼,做我應該做的事。”

著名職場規劃師古典老師曾在自己的作品《拆掉思維的牆》裡面,說道:恐懼就是這樣一個懦夫,當你觸及它的底線,接受事情最壞的結果,然後開始準備和它大幹一場的時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在疫情期間,有的朋友說:“算了,我不夠自律,不適合在家工作。”

你可以不在家工作,但我們不可以不學著更自律。

疫情是一種危機,也可能是一次機遇。它迫使很多人安靜下來,學著跟自己相處。

畢竟,當自己只和自己待在一個房間,聽著鐘錶的滴答聲,你才會更明白:除了你自己,沒有誰可以真正為你的一生而負責。

疫情中,在家辦公專注力不夠?效率低?只需三招,給工作提提速?

最後,祝願所有的職場人,平安順利度過疫情期,在家用番茄工作法親測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可能對線上正在工作中,不知所云的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