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能够入驻中原,最后统一天下,是侥幸,还是历史必然?

侃古说今


我认为任何问题都应该辩证的看,没有绝对的必然也没有绝对的偶然。如果单论结果那可以说是必然, 但是在其过程中却有着许多的偶然。

满清八旗军队的实力在当时来说毋庸置疑,无论是单兵还是集团作战都极为强悍,正所谓满人不上万,上万则无敌。但是仅仅依靠武力这一点还不足以另其一统天下。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小冰河期,全国平均气温急剧降低,夏天大涝大旱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各地狂降暴雪。由此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加剧社会动荡,人口锐减,此为天时。

满清未入主中原前的所占据的大本营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在那个年代属于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山险水恶,不如中原和江南富裕宜居,所以朝廷对之重视程度不够,军力也相对薄弱,基本采取羁縻策略,只是利用当地的几个女真部落互相制衡,当平衡失衡之时偶尔出兵来实施有限的干预,所以满清有足够的客观条件发展壮大自身。山高皇帝远,当真正引起朝廷注意的时候,其实力却早已今非昔比。此为地利。

人和更是重中之重,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官场腐败,民生凋敝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起义反抗之星火也是渐成燎原之势,而明朝尤甚。大概统计朱元璋的后人到了明末已经达到百万之巨,这些人都要享用朝廷俸禄,依靠百姓供养,可想而知当时百姓身上的负担有多重。这时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路过关斩将,攻城拔寨,开仓济民,招兵买马,最后竟一举攻克京城,逼得崇祯上吊自缢,建立了大顺。此为人和。此外袁崇焕擅斩毛文龙,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偶然事件皆可算为人和。

正是有了以上这些因素才为满清创造了各种有利的因素,使其最终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所以说必然是自身因素使然,偶然是外在条件辅助,单凭一点不是不对,也不尽全对。





飞哥带你品


非常偶然,确实属于侥幸。

我们先拿辽国、金国和宋国之间关系举例。

宋朝一直活的很憋屈,因为,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给了契丹人。农耕政权防守北方的燕山-阴山防线丢了。游牧民族再要南下是,就是一马平川了,汉人无险可守。也是因此,北宋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政权的打压。

但是,就是这样,北宋变成了南宋,丢掉了整个北方,汉族政权依然像小强一样活着!这是为什么?因为,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本族人口都太少!

辽国在北宋建立初期,只有380万人,能用于作战的精锐只有十几万人,其中骑兵六七万人。每次出征,契丹也是损失不小。后来,辽国人口增长到900多万,能上战场的男丁达到165万。但是,此时的契丹人,也已经没有之前能战了。

而北宋建国时有3210万人(大部分是北地汉人),全国佣兵120多万。靖康之前达到顶峰,估计有1.2亿人!辽国真没实力吃掉北宋。

金国更强悍一些,建国初期全国有2000万人,全盛时有5600万人。但是,女真人只有300多万,顶峰时700多万。而且,这里面还有契丹人,奚人。纯正女真人在建国初期只有几十万人,更少。而且,金国内部很乱,各大宗族都再威胁皇权。金国想南征的时候,还要考虑别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

所以,金国面对8000万人口南宋,也是无力吞并!金国能把北方3800万汉人融合好,就算是很厉害了。

明末时,明朝在面对满清时的境遇,比宋朝好多了。

明朝起码还有山海关啊!清军只要拿不下山海关,就不敢全军南下。虽然,清军曾五次绕关南下,但是,每次都要屯兵一部在山海关附近牵制明军,防止南下部队被明军切断后勤补给线。

我们来看看清军南下的三条路线的大致方向:

左边两条,都是绕远,在山中沿着河谷前进。路途远,且难走,补给线容易被切断。而东边的山海关一线就好走多了,一马平川。

乾隆四十三年高宗纯皇帝巡狩盛京谕言:

山海关京东天险,明代重守此以防我朝。而大军每从喜峰,居庸间道入袭,如入无人之境,然终有山海关控扼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他口,而彼得扰我后路。故贝勒阿敏弃滦,永,遵,迁四城而归,太宗虽怒谴之,而自此遂不亲统大军入口。所克山东,直隶郡邑,辄不守而去,皆因山海阻隔之故。

从乾隆的言论中可知,山海关不丢,清军断然不能完成南下灭明大业。其他路线上的南下尝试,都是一锤子买卖。清军不能长久,不敢像在东北一样打“围城”的持久战。清军五次南下,都是抢完就走,遇到挫折就撤退!

而且,清军当时人口确实太少了。在顺治五年,八旗丁册显示,才有55330人(兵力)蒙古八旗有28785人;汉八旗45849人!满、蒙包衣汉人,216967人!以上所有数加起来,共计有346931人!这些人共计能凑出兵力12万左右,清军1644年入关时只带了五六万人。

以五六万兵力,34.7万人口的基数,要统治(明末)6000万人(有说法是当时人口上亿)的中国,真是纯属运气!

没有李自成等起义军霍乱全国,明朝也不至于在北方如此窘迫。没有李自成帮忙灭掉明朝,让明朝群龙无首。没有李自成剥削地主官绅阶层,让他们投靠满清;没有吴三桂这样的汉奸当先锋;满清肯定统一不了中国。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其实现在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能够入主中原,都是吴三桂那混球放清军进来的。这才导致清军能这么迅速的占领中原。这其实是我们的认知错误,山海关似乎成为了挡住清军的有力保障。


事实却不是如此,绝对不是侥幸。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四月七日,清朝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可以说之前清军就已经绕过山海关来攻打,这次遇到了吴三桂求他们来攻打李自成,这也是意外之举,就算不入关他们也能进中原,只是慢了些。

四次绕过山海关,经验丰富

而且从1629年开始到1642年,这之间13年时间,清军四次绕过山海关劫掠,攻克88城,掠走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各种物资,掳走几十万人口,为清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便还让崇祯帝杀了袁崇焕,除去了劲敌。

尤其是第四次绕过山海关,

皇太极再次派阿巴泰、图尔格等统兵叩关。这次也是兵分两路,左路军从界岭口毁边墙而入,右路军自黄崖口(北京密云东北大黄崖口)攻破长城入关,攻克蓟州城。清军一路南下,如无人之境,攻克曹、濮,山东等诸州县,滋阳王、安丘郡王、阳信郡王以及乐陵郡王等数位藩王被俘,鲁王自杀。清军所向披靡,但是仍然没有留在关内,而是劫掠一番从怀柔出关,返回辽东。

可以说清军直接跑到山东来抢劫了,为什么不攻占城池呢,就是怕被关门打狗,所以才抢一下就跑。

至于清军入关也是历史的必然,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吴三桂就成了两边争夺的肥肉,本来已经打算投降李自成,可不知怎么回事,吴三桂半路变卦,又跑回去占领了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瞬间处于劣势,被逼放弃北京。此后,清军攻占北京,打仗无往不利,顺利占领了中原大部。

这也是历史必然啊。


历史研究课


大清入住中原绝对是运气,崇祯皇帝稍微给力,大明不会亡。

大明虽没落,但是其人口,占地面积巨大,女真人虽强,战地面积小,可战兵马就几十万,经不住持久战,和大明不是一个量级的。大清能入住中原的运气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崇祯帝能力问题,崇祯帝喜欢猜忌,不会识人善用,他手下不乏能征善战之人,袁崇焕、贺人龙、祖大寿、卢象升等皆猛人,崇祯帝关键老犯浑,让大将枉死,自费武功。其他聪明人,不敢跟着崇祯混了,崇祯启用你的时候,就是离死不远的时候,破北京时,没人勤王,左玉良手握八十万大军竟然按兵不动。

二、自然灾害,崇祯帝也是够背的,在位几年,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农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拖垮朝廷,李自成更是攻破北京,灭了大明,其实李自成本意不是灭大明,只是想让崇祯封他西北王,可朱家皇帝骨头硬,不封异姓王,李自成一冲动,给我攻北京,没想到竟然给破城了,顺便霸占陈圆圆,吴三桂倒戈,假如崇祯帝封李自成为西北王让李出山海关,火并女真人,崇祯坐收渔翁之利,岂不美哉。

三、李成梁拥兵自重,养虎为患。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是李一手调教,八旗骑兵更是仿制李的军队建成,李成梁一己之私,为大明买下了祸患。


饕餮中国


清朝可以入主中原最后统一天下是侥幸还是必然必然?

我认为是侥幸!

清朝可以入主中原最后统一天下是侥幸还是历史必然?

1.我们从当时的政治情况来看,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而清朝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当时努尔哈赤实行的这个制度就是八旗起源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当时先后侵略很多次明朝。收获的各种财产按照作战贡献分配。加上当时关外苦寒的地方,所以导致全民皆兵,人人敢战。但是女真人口不足百万,汉人投降过去就是奴才,所以中园王朝是很不欢迎的。

2.我们从经济方面分析,当时的明朝中叶后土地兼并严重,财产都集中在官员和商人手里,朝廷的税收越来越越来越少。明朝末年,天下大旱,蝗虫,寒冷。修复宁锦防线,大凌河防线,辽响越来越多,用钱财的地方越来越多。财产跟不上。

3.我们从军队战都力可以分析,明朝中叶后期后,卫所制度糜烂。在军中开始实行家丁制度。将领吃空饷,喝兵血。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4.我们从农民,环境可以分析,明朝末年,华夏处于小兵河时期,用财产的地方多,最后加的赋税全部农民头上(中国古代大部分是农民,农民的一年的收入,都是地里长出的庄稼),没有了收入,最后卖儿卖女,成为有的流民,诞生了很多流寇。

5.我们从皇帝和官员的不作为,崇祯皇帝上位后,急于求功,催促将领,导致了卢升象,孙传庭等优秀将领的战死。皇帝在位17年,换了19个首辅(宰相)。明朝的文官,党争厉害,要是不融入他们,就会被下野(帝师孙承宗下野)。官员们流恋于青楼之间,不作为。

6.我们从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来看。明末的晋商(就是后来的清朝的八大皇商)通敌买国,明末第一大党东林党多人通敌卖国。林末的将领祖祖大寿,吴三桂等辽西将领通敌。

7.我们从当局者的态度来看,在当时的陕西,四川,山西官兵在和流寇作战。在辽东的地区,官兵在和女真人作战,在江南的苏杭等地,官员依旧过着酔梦生死的生活。

8.我们从农民起义军看,李自成率领麾下,攻破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攻破京城后,李自成的部下将领杀害百姓,抢劫士绅和官员。(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靠这些士绅管理)不得人心。这里也诞生了一个故事(“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投降清朝。

所以小编认为,明朝灭亡是必然的,但是是清朝入关,一统天下带有很大的侥幸。





小灰读历史


绝对是历史的必然

清军入驻中原是明清革鼎之际的一个重大的事件,是关系明亡清兴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深居东北一隅的满族的历史,更是改变了中国随后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1、入关前大明王朝基本社会情况

明朝自中期以后便开始慢慢的走向了下坡路。闭关锁国,宦官外戚趁机干政等一系列的事情的发生。到明末的时候更是有增无减。另外,崇祯继位后的几年到十几年间,西北地区的多年大旱,无数人流离失所,难以为生,其结果直接导致很多人铤而走险,选择以叛乱的形式来获取生存下去的机会,而崇祯为了镇压叛乱却加征赋税,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四股主要的政治力量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角逐。

除此之外,西方殖民者也早已经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当时的大明王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沙俄侵略者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也已派出远征队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可以说彼时的中华大地早已处于外敌的威胁和内政的混乱的险峻形势下。

而此时除清朝一方外,另外三方的所建立的政权,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弊端都无力承担统一中国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清朝一方。而清朝一方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条件,那就是必须要入驻中原。

清军入驻中原不仅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它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说历史讲考古


满清入关,统治华夏,得国确实是太过容易,统一天下与其说是历史必然,不如说是侥幸偏得。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赵烈文预言满清50年内灭亡其后中华大地上将是军阀割据。

曾说:“京城中来人说,都城里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经常发生,而市肆里乞丐成群,甚至于妇女也裸身无裤可穿,民穷财尽,恐怕会有异变。为之奈何?”

赵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然而主德隶重,风气未开,若无抽心一烂, 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国藩蹙额良久,说:“会否南迁呢?”赵说:“恐怕是直接完蛋,未必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偏安江南。” 曾说:“本朝君德比较正,或者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赵说:“君德正,然而国势隆盛之时,士大夫食君之禄报君之恩已经很多。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为什么说满清入关,统治华夏,得国确实是太过容易、侥幸?

首先,得天时,乘乱而入,抓住好机遇。

明年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打土豪、斗官吏,最终以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大明对关外满清的名义束缚不复存在。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后,军纪败坏,腐化严重,尤其遭遇大瘟疫流行,军队非战斗减员严重,战斗力持续下降。就在这时,满清铁骑入山海关,农民军不敌。满清一路向南撵杀农民军,打败李自成即告夺得天下,因为中原故主已不复存在。


其次,得地利,经年累月经营富庶的关外,由北向南进攻占尽地理优势。

东北地广人稀,满清崛起之处,兴业之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为南下战争储备了必要的战略物资,创造了稳固的根据地。满清占据的辽东距离北京实在是太近了,以至于北京防御满清,都没有战略纵深。山海关至北京一路平原,没有天然屏障,没有给大明反扑的余地。


再次,得人和,满清巧妙地利用了大明故属的民心。

满清一直宣传大明亡于李自成,满清入关是替大明君王复仇,收买人心。李自成农民军腐化堕落,侵害百姓利益,民心尽失,满清的怀柔政策,让初期的百姓感念满清的恩厚。满清对于顺从的汉民,还是注意统治策略的,没有过度压榨百姓。以至于到民国时,仍有人认为,大清朝待老百姓恩厚。尤其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一众明朝叛将,助满清入主中原,成为满清进一步征伐、屠戮的工具。


我们说满清统治华夏,得国太过容易,但是不否认满清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有举起重大的历史贡献的,当然那也是后话,是得国之后的事情了。


就像有的人在路上捡到上好的木料,回家后费劲巴力打成一套好家具,不能因为打家具付出很大心血,就说得到木料很艰难。


今天,无论满清得国是否容易,我们都不能忘记明末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人间疾苦;我们都不能忘记连年战乱、群雄逐鹿、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的乱世苍生;我们都不能忘记民心思定、国运待转、民族振兴的期望。因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安定的社会、大融合的民族,是百姓的福祉、民族的希望。


水木快快刀


题主好

满清入主中中原是历史规律的重用下必然的结果,侥幸只是加强了历史必然这种说法。

公元1644年是中原大地热闹非凡的一年,大明,大顺,大清,大西四个政权相互交锋,都在追逐谁才是中原最强的政权。

清朝入驻中原的前夜,大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在17年,这是17年崇祯帝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可惜用人不当,加上自己刚愎自用,明朝内部却也是一片腐败,官员们人人自危,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却无可奈何,1644年明朝这辆列车到站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大举入侵,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山海关守家吴三桂,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幌子,其实是为了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借机放清军入关,从此清军入无人之境,轻松击败李自成,此后顺治帝即位后,下令多尔衮进驻北京,正式成为中原地区的正统政权。

清朝入驻中原始正好搭上了历史规律的列车,而明朝已经不再符合历史规律的需要,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历史课堂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最后一统天下,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其中包含着极大的侥幸成分。

因为明朝政治高度腐败,军制糜烂败坏,再加上明末连年灾荒,流民起义烽火四起,关外清军不断侵犯,使得明朝政府左支右拙,内外交困,最终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之下,明朝的统治覆亡了。

清朝统治者抓住了这一历史良机,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措施,进入山海关,逐鹿中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清朝的胜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其中具有极大的侥幸成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李自成大顺政权政策措施失误,而李自成本人在胜利面前头脑膨胀,骄傲轻敌。

李自成军事上的失误:

作为当时汉族武装中力量最大的一支队伍,李自成拥有百万大军,可谓是兵强马壮;但是,李自成在进军北京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在消灭了明军的重兵集团之后,辽东的满清军队已经成为大顺政权的主要敌人;他在消灭了孙传庭的秦兵主力以后,头脑极其膨胀,盲目地以为中国北方已经可以任由自己驰骋纵横,再也没有对手了。在此思想的主导下,李自成进军北京之时,没有集结太多的兵马,仅率老营主力十几万人,兵分两路,开始了征程。

而在西北地区、湖北德安四府、河南等地,李自成留下了大批军队,为下一步进军江南、统一全国作准备。

因此,在山海关大战之时,由于一路分兵驻守各地,还要分兵保卫北京,李自成带到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大概有5、6万人马。这些人马可以打败吴三桂的关宁军,却无法抵挡10几万清军的偷袭。

李自成政治上的失误:

在进入北京之后,其实明朝的官绅阶层已经归心于李自成了,都在盼望李自成建立新朝、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可是,李自成大顺政权未能完成农民起义向封建统治的转变,一味延续过去“打富济贫、追赃助饷”的老政策,对明朝官绅进行了严厉地打击,使明朝官绅阶层大失所望,从而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以后,他们纷纷起来发动叛乱,响应清军的进攻。

明朝官绅阶层发动的叛乱,使李自成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只得一路溃退回陕西。

2.农民起义军内部倾轧,李自成、张献忠关系破裂,未能联合抗清。

由于李自成过早地铲除罗汝才、贺一龙等农民军领袖,导致张献忠、老回回马守应等农民军对李自成避而远之。后来,在李自成被清军一路追击之时,各路农民军都持幸灾乐祸的观望态度,无人去援助李自成。

最终,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被清军各个击破,李自成、张献忠先后牺牲了,庞大的农民军队伍失去了领袖人物,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大部分投降了清军。

3.南明朝廷延续了朋党之争,内部斗争激烈,没能形成对外抗清的合力。

南明小朝廷自建立之初,就乌烟瘴气,党争激烈。以东林党人的复社与阉党的斗争继续进行权力斗争。双方你来我往,互下绊子,斗得不亦乐乎,完全不顾清军的耽耽虎视。

4.南明重臣大多昏聩无能,不能担负起反清复明的历史重任。

南明朝廷中的重臣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等人,都不具备力挽狂澜的政治能力。他们一味沉溺于“借虏平寇”的幻想,一厢情愿地企盼着与清廷划江而治。结果却是错失良机,未能乘势出兵河南、山东等地;而清军在打败了李自成、张献忠之后,转过头来就消灭了南明几个小朝廷。

4.抗清将领在取得胜利、形势大好之际,往往莫名其妙地骄傲轻敌,招致惨败。

南明并不是没有取得过胜利,清军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抗清将领们的几次骄傲自满,给清军以可乘之机。

刘文秀保宁惨败、李定国新会之败、郑成功南京城下的大败,都是在即将大胜之际,因为主帅在一路获胜的情况下,丧失清醒的头脑,骄傲轻敌,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最后为清军所乘,大败而回。

5.孙可望利令智昏,挑起内讧,丧失了反清斗争的大好形势。

孙可望是南明最有才干的领军人物。他是真正的军政全才,尤其擅长政务处理。他一手建立了大西南反清基地,把大西军余部训练成为打击清军的骨干力量;他联明抗清,对西南地区的明朝军阀势力毫不手软,一律重拳出击,予以消灭;使得永历朝廷能够做到军令政令的统一。

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大举反击,一度打得清廷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与永历朝廷划江而治。

但是,在胜利面前,孙可望头脑膨胀起来,再加上南明一些投靠孙可望的无耻文臣的不断怂恿,孙可望竟然企图废掉永历帝,由自己取而代之。

孙可望的野心遭到李定国、刘文秀的反对,最终酿成了南明军队的一场大内讧。孙可望在内讧中失败,众叛亲离;激怒之下,孙可望为了报仇,竟然投降清军,作了可耻的带路党。

孙可望的内讧以及叛变投敌,给南明抗清斗争带来了最严重的恶劣影响,使大西南反清斗争从此走向失败。

6.清廷政治策略得当,使明朝官绅阶层尽心竭力地为满清统治者服务。

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策略极其得当,洪承畴、吴三桂等明朝降臣对其忠心耿耿,甘愿效尽犬马之劳。而且,明末清初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明朝军队看上去不堪一击,可是一旦他们投降了清军,掉过头来镇压反清斗争的时候,立马就变得战斗力极强,凶残无比。他们在清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为满清统治者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清朝得天下,有自己政治措施得当的一面;也有南明朝廷腐败不堪的一面。应该说,清朝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清廷确实是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品茗读史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正统王朝,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游牧文明以武力征服农耕文明的倒退,其实是偏颇的。如果仔细分析清朝为入主中原做了哪些努力,就能知道清能取代明是历史的必然。

这与清朝的对手、策略以及统治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明朝:积弊良久,丧失了作为对手的资格

明朝这个朝代其实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有人将它捧得很高,也有人将它贬得极低。

当然,每一个能完成大一统的朝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明朝同样如此,但这与它自身有很大问题并不矛盾。这在每一个王朝身上都适用。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家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明朝都出现了什么弊病。

首先就是明朝人的心态有问题。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斗力最强的一次,自然要属于元朝了,以至于当时都留下一句话:

成吉思汗的马跑到哪里,哪里就是元朝的疆土。

这个朝代给人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战斗力非常强大,连压着宋朝打的大金都被它摧毁了。

不要认为宋朝的战斗力就弱了,中国所有朝代的战斗力就没有弱的,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只不过宋朝的对手太强大了而已,显得这个朝代经常受欺负,但他自身的实力也并不差,否则也不会在群雄环伺的情况下依然屹立不倒。

所以,元在当时是最为强大的势力,完成了大一统的事业,不断地开疆拓土,压得周围国家喘不过气,自然是不可一世。

这样一个朝代被明朝推翻了,还是在汉族人内战的情况下,这就让明朝人感觉自己非常了不起。

更为重要的是,残存的蒙古部落要么归降了明朝,要么就被明朝几代皇帝打得落花流水。要知道,即使是投降的蒙古骑兵在明朝军队里也是属于精锐的存在,那些与明朝作战的蒙古骑兵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就使得明朝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实一直有一种比较蔑视的态度。

论文化,明朝要先进得多;论实力,明朝也能打。

所以对于后来清朝的崛起,明朝并没有当太大的问题,以为一座山海关足以将其锁死在关外,对于清朝内部的变动,尤其是军事与谋略的认识并不充分。

这就是一种自大的心理。

同时,明朝权力出现了三个重大弊病。

  • 第一个是宦官乱政。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宦官乱政最为严重,汉代、唐代和明代,其中以明代最为著名。

这就导致了整个国家机构运行出现了问题,上下拥塞,人心不稳,效率低下。

  • 第二个是皇帝多不正常。

明朝十六个皇帝,没有几个真的像皇帝一样工作。

有权力过于集中的,有策划叛乱的,还有求神问药的,有三十年不上朝的,有给自己封将军的,还有喜欢木匠的……

中国还没有哪个朝代有这么多“不务正业”的皇帝集中在同一个家族里的。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虽然“不务正业”,但并没有影响朝政的运作。

这种话其实根本就不成立,权力的中心出现了问题,还要指望这个国家能运行得很健康,这个可能性有多大暂且不说,就是宦官乱政这件事就足以证明了明朝在权力分配上是出现重大弊病的。

而这也是导致了宦官乱政的直接诱因。

  • 第三个更为重要,是清流势力太过膨胀。

要说中国古代读书人最为辉煌的时期,那就是明代。东林党可以以一座书院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以一群文人在社会上的呼吁来胁迫皇权,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在朝堂上就出现了一股清流势力,他们不为官、不为财,只为了博取名声。甚至故意反对国家决策,就为了受一顿廷杖,让世人知道他强谏的名声以及不屈的品格。

至于反对的目标是否真的于国于民不利,反对的效果是否真的有用,这些都并不是重要的。

也许有人会感觉这些读书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呼吁,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上早已经证实的经验:

当一个社会对政府失去信心的时候,这个政府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做坏事。

当清流势力能以因为反对政府而受廷杖为荣的时候,当一个文人可以因为受廷杖而被社会拥护的时候,就说明明朝的政府已经在社会上不得民心了。

更别说还有什么苛政、赋税、土地等社会症结了。

总之,明朝的弊病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并且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以至于虽然崇祯帝并不像很多亡国之君那样昏庸,但也很难扭转时局。

这样一个明朝,被农民起义军和清朝所击垮,自然一点都不例外。

清朝:文化换血与入主策略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但这只是血统的问题,它早就开始研究中原文明了。

“文化换血”的过程开始得非常早。

创建了后金王朝的努尔哈赤本来就在中原生存过,并且非常熟悉明朝的军事体制,而皇太极更是在国内大行改革,不仅将国号改为“清”,更接近于中原王朝的正统,同时还对人口、户籍、土地等方面进行调整,发展农业文明。

这个时候的清早就不是落后的游牧文明了,其文化也已经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有着强战斗力的游牧文明和良好经济基础的农耕文明结合体。

而在入主策略上主要有两点。

  • 第一是蚕食。

后金或者大清在最初的野心并没有暴露地很明显,最多只是绕过山海关去山东等地方抢劫一番,然后再退回去,这是之前很多北方民族常做的事,用来麻痹明王朝,使其对清朝内部的变动放松了警惕。

而清朝却在逐步蚕食东北的土地,这就是其之后能崛起的根基所在。

  • 第二是结盟。

皇太极等人的结盟对象非常有意思。

首先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这个时候已经叫做“朝鲜”了。

清朝先是派兵逼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江都和约》,再以朝鲜多次违背盟约的先例发难,逼迫其称臣纳贡,派王子为质。

这就解决了其东边的隐患。

其次是漠南部族。

皇太极利用漠南各部族之间的不和,在其中游说结盟,拉拢蒙古等强大部族,其中过程非常复杂,总之就是一谈判为主,辅之以兵力威慑,最终将蒙古等漠南部族收入麾下。

这就解决了北方的威胁。

最后是与汉族、宗教势力等的结盟。

皇太极为代表的清朝政府极力拉拢汉朝有能力的人才,比如祖大寿等人,开出的价码非常有诚意,加上明朝对这些人实在是不怎么样,所以让清朝聚拢了一批有能力的汉族人才。

而清朝更是看到了宗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主动与藏传佛教等势力结盟,共同反对明朝统治。

可以说,清朝虽然在最初阶段只是偏处一隅之地,但它将自己的优势做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其势力在此时已经极为庞大了。

统治:避开了元朝犯下的两大错误

清朝入关打出的旗号非常巧妙,是“为明朝复仇”。

毕竟明朝在表面看确实是亡于农民起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清朝入关并没有太多的抵制情绪,像吴三桂等人在当时都是被称为义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崇祯皇帝被清朝称为明君,表达了非常高的敬仰之情,并且一口咬定袁崇焕等被杀将领就是想要叛乱,崇祯皇帝能洞见到这些人的狼子野心非常了不起。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入主中原找到一个很好的理由,并且当时的中原社会也接受了这一“理由”。

而有意思的是,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清朝“为明朝报仇”的理由便用不下去了,这时候按理来说应该退回山海关才对,毕竟南明王朝的正统还在。

于是,清朝又放出了一种腔调,那就是袁崇焕是非常有能力的将领,清朝人对他非常敬佩。崇祯帝杀掉他是因为中了清朝的反间计。

这样一来,原来崇祯帝也不是什么明君了,明朝原来内部已经如此腐朽不堪,那中原的政权还要交给南明吗?恰巧南明也实在是荒淫昏庸,让中原百姓失望透顶。

这样一来,清朝又有了在中原建立正统王朝的理由。

当然,少数民族建立王朝,并不能这么简单地就让中原地区接受,于是清朝又使出了“惊天妙手”。

在此之前,清朝极力吹捧吴三桂、吴伟业、钱谦益等降清人士,认为他们是国家英雄,忠肝义胆,降清是为了“报君父仇”。

但是,如果建立正统王朝,清朝自然是不想让这些变节之人成为社会的榜样,于是风向一变,这些人统统列入“贰臣”行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反而是之前极力打压的明朝遗民得到了褒扬,认可他们为明朝守节而不降清的举措是忠义行为。

这样就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看到了清朝其实对于明朝并无恶意,反而有着一种尊敬的态度,无形之中就减小了统治的阻力。

当然,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总会有能看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尤其是那些聪慧的文人群体。

这时候就需要“文字狱”来强行镇压了。

我们可以与元朝做一个对比。

元朝其实也有文字狱,这是明确写在政府诏令上的,让这些文人不能写反诗,不能表露反元情绪。

但实际上呢,元朝反诗万余首,涉及诗人超过一千二百人,但因此而受到惩罚的却一个都没有。

曾经元朝内部讨论过这件事,但元朝的贵族认为,这就是酸腐文人写作习气使然,并不一定真的反对元朝,即使他们真的反对,那元朝这种天朝上国的气魄也受得起。

虽然说得豪迈,但元朝不足百年便迅速分崩离析,以至于中后期想要补救都没有任何作用。

但是清朝就非常注重舆论管控,“文字狱”持续的时间非常长,甚至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字眼。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甚至还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举措,查到某一部作品用了南明的年号,书商和作者杀掉之外,对于为此书作序的人也不放过,这还不算结束,作序者的作品也要被翻出,为其作品写序的人同样要下狱,然后继续追查。

一步步查下去,牵连者非常多。

这种管控虽然严格,但达到的效果却是显著的,清朝的统治几百年都非常稳定。

所以,如果看到了清朝从建国到中期的发展历程,就知道这个朝代为自己的发展做过多少精密的准备。一个普通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努力程度,都鲜有不成功者,更何况是一个国家、一群能人呢。

清朝能取代明朝成为正统,那就是历史的必然。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