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伶“四大怪”


京剧名伶“四大怪”


京剧名伶“四大怪”


民国初年,京剧名伶有“四大怪”,都是盲、哑、跛的残疾人,但艺术超群,世人谓之“梨园怪杰”。他们是老生双阔庭、武丑韩中和、武生王益芳、文丑赵仙舫。

双阔庭是满族正黄旗人,艺宗孙菊仙,嗓音酷似孙,每唱一段几可乱真,当年有些孙菊仙的唱片,实为双阔庭所灌制。他中年时患眼疾而致双目失明,成了“睁眼瞎子”。他为了适应舞台表演,开戏前先在舞台的台毯方位环行几周,摸清上场门、下场门、表演区。演出时,观众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盲人,该喝彩之处照样满堂彩。他演《捉放曹》行路一场,上下马的马鞭放在台毯的边沿上,然后取鞭上马、跨腿打马鞭等眼神、角度、身段有条不紊。就这样,在天津演出十余年,又到南方献艺。

双阔亭 搜孤救孤


另一位双目失明的武丑演员叫韩中和,他是有“河南杨小楼”称号的武生葛文玉的岳父。韩中和科班出身,自幼练就一身好武功,翻打皆精。不幸,韩中和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青光眼,久治无效,竟致双目失明。他离开舞台后,仍天天坚持练功,踢腿、涮腰、走矮子、翻跟斗,寒暑不辍。有一年,山东曲阜衍圣公举行祭孔活动,韩中和自告奋勇参加演出。三场戏,他演了两场,一场《偷鸡》,一场《盗甲》。演出中,矮子照走,跟斗照翻,登高上椅子应有尽有,一时传为奇谈。


王益芳别号“王哑叭”,工武生,兼武花脸,清末天津名净王庆云之子,长靠短打无所不精,《白水滩》、《金雁桥》、《花蝴蝶》、《十字坡》、《艳阳楼》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是由于演出失手而致哑叭的。在茶园时代,武戏演员讲究出场后,须在铁梁上露两手“绝活儿”。一天,王益芳在绘芳茶园演《四杰村》(扮余千),当上场走边时,照例窜上铁横梁表演绝技,就在他在铁梁上施展“珍珠倒卷帘”的一刹那,稍一失神摔了下来,伤及颈部和声带,造成了半哑而不聋。锣鼓点照样听得清清楚楚,武打亮相毫无破绽可寻。因武生戏一般没有大段念白,即或有时加以省略,观众也能理解。他后来改为“硬里子”(即主要配角),如《艳阳楼》之花逢春、《白水滩》之青面虎、《金钱豹》之孙悟空、《金雁桥》之张任,均十分精彩。他除演戏外,并辅导其外孙唐韵笙习艺,此后使唐韵笙成为与周信芳、马连良齐名的名伶,世称“南麒北马关东唐”。

跛腿名伶赵仙舫(也称大鼻子)是医生出身,因酷爱京剧遂弃医从艺,他原工花旦,后改文丑及彩旦。中年因患腿疾致残,步行颠跛,行动离不开手杖,但上场时一举一动毫无颠跛之状。赵仙舫上场前将拐杖置于台帘内,演毕甫下场即须急取手杖代步,演起戏来毫无拖泥带水之感。他的拿手戏是《连升店》、《刺汤动》,尤其他的“丑角小八出”《打花鼓》、《打樱桃》、《打灶王》、《打刀》、《打城隍》、《打杠子》、《小放牛》、《小上坟》,更是有名。赵仙舫艺德高尚,在梨园内外交游甚广,深为人们拥戴。有一天,内廷里演出《尼姑思凡》。这出戏演的是:赵氏小女幼年时进了仙桃庵做了尼姑,法名色空。色空后来因为不甘心于空门的寂莫愁苦,而向往人间的美好生活,最后扯破了袈裟私逃下山。下山途中遇见一个叫做本无的和尚,两人共同而去。赵仙舫扮演戏中的老尼姑,在有罗汉的瞻礼庵里表演时,面对着在座的王公贵人,手指着罗汉说:“这是某某天尊,这是……”等到数到站在皇帝后面的太监时,他就大声地说:“阿弥陀佛,这是善人哪!”皇帝和大臣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善”和“骟”是同音字,阉割驴马的生殖器叫做“骟”。在这里,他打诨嘲笑了台下的太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