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牆早梅:京中幾度梅花發

古牆早梅:京中幾度梅花發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梅花開了。

有年早春,常常在午休時沿城牆從建國門走到崇文門。往返四五公里的距離,時間適中,除去來回走過街天橋穿越二環路,環境都還不錯,是周邊很多單位不約而同的選擇。午飯時,常有人相約“暴走”,一時還改變不了午休的習慣,並不十分在意。一次閒聊,聽人說,梅花開了,不免心動。嘗試著走一回,想不到一發不可收拾,直堅持到初夏。

初三時,家裡種過一樹臘梅。師傅準備砌個六邊形花壇,用直尺在地上比劃,始終無法完成。正好和同學放學回來,順便用三角板和直尺在堂屋門前劃了2個對稱的六邊形。一尺高的水泥臺,東邊開始是櫻桃,後來是桂花,西邊一直是臘梅。桂是金桂,梅是黃梅,從農曆八月次第開到春節,滿院子的香氣。最美的是雪壓梅花,一樹金色的小燈籠,在雪中閃爍。圍牆藏風,穿過院子,不定什麼時候就被一股馥郁的香氣撞個滿懷。小孩子淘氣,還要回轉去,找對地方深深吸幾口方罷。


古牆早梅:京中幾度梅花發

梅分兩種,花梅和果梅,我國是原產地。梅子黃時雨,青梅煮酒論英雄,說的就是果梅。女孩子愛吃的烏梅,就由青梅加工而成。花梅主要用於觀賞,比如臘梅和春梅。這有點類似櫻桃和櫻花的區別。觀賞花以花取勝,一般不結果,結也很少,沒有太多的食用價值。去平谷賞桃花,可遠觀,大片大片的粉紅色,在山巒堤岸邊起伏,陽光下變換著迷濛的色彩。近賞要差一些,和堆錦疊秀的碧桃不在一個層次,但果子好吃。造化萬物,各競所長。

在和平里上班,“暴走”就轉場到了地壇。聽說有臘梅,找了好一陣子。在一眾松柏間,孤零零幾顆低矮的梅樹,兀自開放著,並不繁盛。也是黃梅,花朵不大,陽光下質感很好,羊脂玉般泛著光澤。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並稱四君子,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俏也不爭春,自古是文人描寫品性高潔的象徵。


古牆早梅:京中幾度梅花發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花自有一股風流在。“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指的就是臘梅。城牆下的梅花準確說是春梅。冬天一到,枯葉落盡,園林工人把花樹包裹起來。春節過後,陸續打開,一些憋不住寂寞的小花,探頭探腦,招人歡喜。這個季節,春風一撩,米粒大小的花骨朵就漲紅了臉,沒羞沒臊的開給你看。旁邊的玉蘭黑著臉,一腔嚴肅,抬頭看天,憋著不笑。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新冠疫情進入相持階段後,氣力日衰,外防輸入逐漸成為疫情防控的重點。隨著復工復產的全面推進,迎春開了,城牆下拖出一地燦爛。週末車不多,路人戴著各式口罩,一派安詳的早春時光。有人舉著長槍短炮,更多人舉著手機,對著陽光下的梅花按個不停。疫情讓高速行駛的生活,突然駛入了慢車道,從緊張、惶恐,到坐擁夕陽,笑看落花。閒來和遠方的朋友聊聊,人在天涯,兩鬢已斑。只是不知道,生活節奏恢復後,有誰還記得春蔭下的剪影,牆角畔的落花……

有道是,京城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古牆早梅:京中幾度梅花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