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墙早梅:京中几度梅花发

古墙早梅:京中几度梅花发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梅花开了。

有年早春,常常在午休时沿城墙从建国门走到崇文门。往返四五公里的距离,时间适中,除去来回走过街天桥穿越二环路,环境都还不错,是周边很多单位不约而同的选择。午饭时,常有人相约“暴走”,一时还改变不了午休的习惯,并不十分在意。一次闲聊,听人说,梅花开了,不免心动。尝试着走一回,想不到一发不可收拾,直坚持到初夏。

初三时,家里种过一树腊梅。师傅准备砌个六边形花坛,用直尺在地上比划,始终无法完成。正好和同学放学回来,顺便用三角板和直尺在堂屋门前划了2个对称的六边形。一尺高的水泥台,东边开始是樱桃,后来是桂花,西边一直是腊梅。桂是金桂,梅是黄梅,从农历八月次第开到春节,满院子的香气。最美的是雪压梅花,一树金色的小灯笼,在雪中闪烁。围墙藏风,穿过院子,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一股馥郁的香气撞个满怀。小孩子淘气,还要回转去,找对地方深深吸几口方罢。


古墙早梅:京中几度梅花发

梅分两种,花梅和果梅,我国是原产地。梅子黄时雨,青梅煮酒论英雄,说的就是果梅。女孩子爱吃的乌梅,就由青梅加工而成。花梅主要用于观赏,比如腊梅和春梅。这有点类似樱桃和樱花的区别。观赏花以花取胜,一般不结果,结也很少,没有太多的食用价值。去平谷赏桃花,可远观,大片大片的粉红色,在山峦堤岸边起伏,阳光下变换着迷蒙的色彩。近赏要差一些,和堆锦叠秀的碧桃不在一个层次,但果子好吃。造化万物,各竞所长。

在和平里上班,“暴走”就转场到了地坛。听说有腊梅,找了好一阵子。在一众松柏间,孤零零几颗低矮的梅树,兀自开放着,并不繁盛。也是黄梅,花朵不大,阳光下质感很好,羊脂玉般泛着光泽。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并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俏也不争春,自古是文人描写品性高洁的象征。


古墙早梅:京中几度梅花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自有一股风流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指的就是腊梅。城墙下的梅花准确说是春梅。冬天一到,枯叶落尽,园林工人把花树包裹起来。春节过后,陆续打开,一些憋不住寂寞的小花,探头探脑,招人欢喜。这个季节,春风一撩,米粒大小的花骨朵就涨红了脸,没羞没臊的开给你看。旁边的玉兰黑着脸,一腔严肃,抬头看天,憋着不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冠疫情进入相持阶段后,气力日衰,外防输入逐渐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迎春开了,城墙下拖出一地灿烂。周末车不多,路人戴着各式口罩,一派安详的早春时光。有人举着长枪短炮,更多人举着手机,对着阳光下的梅花按个不停。疫情让高速行驶的生活,突然驶入了慢车道,从紧张、惶恐,到坐拥夕阳,笑看落花。闲来和远方的朋友聊聊,人在天涯,两鬓已斑。只是不知道,生活节奏恢复后,有谁还记得春荫下的剪影,墙角畔的落花……

有道是,京城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古墙早梅:京中几度梅花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