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美国著名的抑郁症问题专家史培勤说“这种疾病往往袭击那些具有抱负、最有创造、工作最认真的人、历史名人,如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等等,都患过抑郁症,英国王妃戴安娜一生中患过4次抑郁症,多次自杀,心理医生为他治疗了两年。”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无望中的患者

《珍惜生命--论中国的自杀问题》一书的作者,曾经发誓要珍惜宝贵生命,用一切办法劝阻别人结束生命的人--陈云清,竟然是以悬梁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每当我拿起这本著作翻看的时候,虽然时隔这么些年,依然感慨万分,从书中大量的中国古代,以及近代和当前的各种各样的自杀事件,从分析自杀的类型、性质,以及对自杀应采取的态度和对应的方式无不受人敬佩。

你从书中的任何一个论点,都不可能想到作者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书中你看的到的都是对生命无限热爱的言辞,你根本就无法想象与自杀有任何联系的思维倾向,后来在一些报道上看到,作者还是我国第1个防治自杀机构,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中心的组织者和负责人,陈云清的自杀,在当时乃至现在似乎都是一个谜团,一个努力在劝阻别人不要自杀的人,而自己却自杀了,这也确实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在陈云清自杀以后就已经给出了一个让人可以接受的结论,陈云清乃抑郁症患者。

一位研究防治自杀问题的专家而自杀了,不论从哪一方面去论证,似乎都很难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当然,包括我们后期所收集的各方面的资料来看,真的很难给出一个哪么是似乎合理的论证呢?这样一个自杀事件,而非正常的一个自杀事件,确实是让我们业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因为我们也是研究自杀问题的心理专家学者,虽然我们对于自杀问题不是单一性的研究,但是在我们的课题当中,却包含了诸多的自杀事件的探索。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感觉自己陷入了黑洞

我们在陈云清的自杀问题上,似乎隐约的看到了另外一种自杀问题方向性的研究,就是自杀以传染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诸如将10年以来自杀世界的原因,和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方法来看,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似乎就以传染性相连,因为他们的因果关系,已经从他们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上,有了集中的倾向。

抑郁症患者,多数以自溢和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厌学、欠债的人员,往往采用烧炭自杀的方式。而情感上的失败,采取殉情自杀的方式,一般都是跳崖或跳海,甚至还会选择固定的地点,比如某国的公园当中的一个山上的悬崖被称为殉情崖,许多殉情自杀的人不远千里甚至万里来到此处,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否有想象中的一种纪念性的意义,就不得人知了。

不论是哪一种接受自己生命的方式,而其中的因素,大多比例性都是比较高的采用一种自杀的方式,从这种比例上来看,似乎就能感觉到像是一种以传染的方式在蔓延着自杀的形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自杀,都是由于情绪的极端化而造成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也是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极端化到了顶点,确实是很难挽回了。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心理疏导中

比如,我再给一位19岁用烧炭的方式想结束自己生命的自杀学生做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想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再上学了,感觉到学习非常痛苦,而这种痛苦不光来源于上学习,更来源于他父母逼迫他学习,父母都是企业中的干部,每天关心他的只是他的学习,对于他的其他需求,一概不过问,致使他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延续到学习上,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就是想去死,用死的方法来报复父母,也结束自己痛苦的学习,听其原因,再简单不过了,而做深层次的分析,又是非常可怕的,父母在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没有错的,错的可能就是方式方法而导致了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而父母的监督恰恰是一种单一倾向的,而非泛化的关注孩子,这也是许多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但是父母恰恰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可能导致孩子失去生命,并不是我把语言上说的这么可怕,确实是这样,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能够独立的时候,但却非能够独立,此时如果父母还把单一性的监督,也就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和学习的态度为准则的监督方式,确实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和情绪上的突发变故。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想用死来解脱的患者

尤其是让孩子,如果产生的极端的思维意识,那么灾难性的事情,就极有可能发生,孩子在学习期间,尤其是青春期期间,认知并不是完善他所认识到的东西,只是在他意志思维当中能够体验到的东西,但有非都正确的,这时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引导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尤其是能够体验到家长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所谓鼓励和鞭策,更不能是单一性的监督。

在谈到自杀问题上的时候,我问到:“你对自杀就没有一点恐惧感吗?你想过如果你真的自杀了,生命不存在了,你的父母会痛苦,这一点你能体会到吗”?学生说:“当时没想那么多,但在自杀的那一刻确实恐惧了,是因为当时我们有7个人约好一同,确实但是来的人只有两个,这其中我就算一位,另一位是个男生,比我大一岁,在我们将木炭点着以后,相互交谈了一会儿,内容主要是相互倾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

在那一刻,只想到了尽快的解脱,也许是最好的办法,而我们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脱的办法,只有认为死才是唯一的解脱,相互之间也有安慰的话和鼓励的话,安慰也就是以后不会再有痛苦了,鼓励就是相互告诉不要有恐惧,如果有恐惧的话,也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时确实也是这么理解了,但是随着时间1分一秒的过去,我们的大脑依然都很清醒,恐惧,一阵一阵的来袭,确实想到了放弃,但更多的想到的是解脱”。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想死并自残的患者

说到这里,这位同学沉默了一会儿,我接着问,“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来自杀,而没选择其他方法”?他又沉思了一阵说“这是一种非暴力的解脱方法,也是一种文雅的自杀方法,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方法”。

你算有文化的人吗?我问他,他沉默不语,我接着说,“你已经放弃了学习,而你以前学到的只是你人生当中所需要知识的冰山一角,只有这么一丁点的知识能够谈上这些是文化人吗?再者说,如果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够做这种愚蠢的行为吗”?

他马上接受我的话说,“现在感觉到确实不应该这么愚蠢,父母生我养我确实不容易,他们对我的严格也是对我好,但是这些都是我现在才能够理解到的,具体说父母对我管教的方法是否正确,现在我根本就不这么想,父母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管教我,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都是为我好”。

我听到他这么说似乎也松了口气,看来这段时间我的心理疏导还是起了一定性的作用,至少看暂时情况下,他是不会再去自杀了,因为他能够认识到自杀这是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这里,谁又会去反复的做那些已经认识到是愚蠢的事情了,陆续做了6次心理疏导,他现在已经完成学业,毕业参加工作,一切状态正常。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感到一切皆为痛苦

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并没有患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障碍疾病,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只是情绪在某种基点产生积怨的情况下,促成了极端化的思维演变,属于阶段性的情绪变化,通过心理疏导,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如果在早期发现,有情绪上的极端变化,及时介入心理疏导或矫正,是完全可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心理专家说过,“求生是人的本能,毁灭自己的生命,不论你有多少理由,都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精神支柱的崩溃”。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与我所说的例子的自杀显然是不同的,一个是正常情绪极端化的自杀,另一个则是病态心理化的自杀,可以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前者是一个病态的意识思维造成的自杀行为体现,而后者是正常,资源化情绪极端产生的自杀体现,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可以提前预防和疏导的。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彻底绝望的患者

也可以这么理解,不论是病态的自杀还是非病态的自杀,那么他们自杀的因素,必定存在着一个促使他们自杀的激点动力,而非病态化的自杀,这一激点的动力是很容易找到的,比如受到某种极端的刺激、打击、侮辱、激化、病耻、经济(债务)、罪责(犯罪)、难以承受的困难等,但是病态化的自杀这一激点就很难寻求得到。

这也是病态化自杀,很难预防的一个因素,就好比说单纯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是否就由于抑郁症的情绪所致,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存在,这些虽然都是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但现在已经显露出他的重要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所致的因素,是否与自杀的传染性有相对的关联。

这种研究确实是非常棘手的,因为必定你所研究的对象,都已经不在人世,可取得的确切的证据,都难以实现真实性的论证,而现实中的所有的论断,基本上都是以人们所掌握的,少的可怜的所谓的依据或证据来给予定性的,但这些对于他的可信度都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有些都是妄自菲薄而非实质性的存在,可以说都是一些人异想到的结论罢了。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生活中的困惑者

实际上在我们做关于自杀问题的研究上,也出现过很多误区,曾经认为,经常在谈论自己要自杀的未必是真正实施自杀的人,在谈到这一问题的时候,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国内某大学,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自杀问题的调查,其中62%的人谈到曾经想过去死,但看到一些不如自己的人依然活得很好的时候,也就不想去死了,因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不过就是学习上的压力,或是情感上的失败,也都认识到了,这是人生成长过程的必要体验,所以死的想法,也就是想想而已,而非实质性的想去真正的实现它。

而做的另外一项调查则是对那些生活中的失败者,也就是在事业上或工作上,都不是很顺利的人,问他们是否有自杀的想法,而调查的结果出乎意外,这些人基本上都想到了死,但是都不会真正的去自杀,而在评估许多已经自杀了的人的实际情况,却是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稳定的家庭,甚至是有丰厚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自杀的倾向可能和工作的压力有直接关系。

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第17天,我们对映秀、什坊、平武等地区的失亲家庭做了1000份调查问卷,涉及到是否有自杀的想法这一问题,回答有自杀想法的占83%。而在震后三个月,做了同样的调查,调查人数还是1000人,回答有自杀想法的占11%,三个月的时间正处在应激反应后期,而有自杀想法的人的比率却大大降低了。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我究竟是谁活着还有意义吗?

在我们研究自杀这一问题当中,我们发现有些人考虑自杀或有自杀的思维,几乎是完全被绝望的情绪占据,他们感觉自己的生活非常糟糕,不会有好的迹象出现,更看不到任何能够使自己转变好的希望,甚至感觉到自己可能一直在困惑的道路上行走,其实这种感觉本身就是抑郁的感知而形成的,而且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向他人表述的情绪状态。

在研究自杀这一问题当中,更有一个很突出的发现,那就是情绪化的极端是走向自杀的激化因素,正常人也是如此,那么如果处于一种抑郁状态的人,有这种极端化的情绪思维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此时你去告诉一个想要自杀的人,说任何事情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他是不会相信的,也不会起任何作用。

相反,如果处于抑郁病态化心理状态的人,会把你所说的这些,当做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或他所受到遭遇困惑的作为进一步的证据,但是绝大多数想自杀的人确实都有想得到别人帮助或支持的需求,虽然他们有的时候感觉对于获得他人的帮助或者支持也很绝望,但在他们的心里,这种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我活着就是个影子

后来我们在几次的研讨会上,针对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这种罕见的突发天灾所造成那么多人员的伤害,其自杀的想法,在调查问卷的比例上,随着时间却在应激反应期,却下降了那么多,有可能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人们对生活的心态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四川人始终对生活抱有极其热爱和惬意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失去亲人和失独家庭的调查,并没有收到因为灾难和失亲而自杀的案例。

那么自杀究竟会不会传染呢?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自杀是可以传染的,比如一个人尤其是一位名人自杀了,当他的自杀休息,传出来以后很多人的反应应该是悲伤和好奇,而却有一些人的反应则是自己也去模仿或者尝式这种自杀,这也许与宣传方面的因素也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GouId(1990)的一份统计报告说在一起自杀,事件被传媒广泛播放后,9天内自杀现象会出现增多的趋势,自杀的群体发作(一些人模仿另一个人的自杀行为),在青少年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大约有5%的青少年自杀是模仿别人的行为。

心理学:一位研究预防自杀问题的专家,自杀了,这是真事

少女在困惑中

另外自杀行为问题,也发现了另外一个特点,也就是地域性的和文化、民俗、习惯等一些生活性的或礼节性的行为体现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肯定的说是一个人的自杀与他自身的心理素质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其他因素依然也是有的主导性的,尤其是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这些所谓辅助性的因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不论在社会上,尤其在学校当中,或者一些有可能造成传染自杀的场所,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心理上的干预,虽然我们现在并不得知自杀是否会像疾病那样“传染”,但是先一步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发现,不论是我们的朋友或亲人有自杀倾向的话,都应该提前介入去帮助他,尽量满足他的需求,这样相对来说,可以减少一些不幸的事件发生,另外一点值得提示的,就是当我们的朋友自杀或有其他重大应激所造成压力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对身边的一些患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像我们身边如果有这样的朋友,或者同事,都应该进行有效的干预。

参考:异常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