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科赫——旷世奇才,细菌学之父


罗伯特·科赫——旷世奇才,细菌学之父


1843年,在德国汉诺威市克劳斯特尔镇上,作为第三个孩子的罗伯特·科赫

呱呱坠地,老科赫并没有因为他的降生欣喜若狂,相反懊悔不已。


因为老科赫是镇上一家矿山里的职员,他的妻子专心料理家务,微薄的收入使他口袋比脸都干净了……

没想到是这个儿子远大志向,天赋异禀。

当兄弟姐妹们都在尿尿和泥巴的时候,小科赫一个人蹲在池塘边聚精会神地看一只小纸船。/<font>

他指着小船对妈妈说,“我要当一名水手,到大海/<font>去航行,到远方的大海中,无忧无虑地飘荡!”/<font>

罗伯特·科赫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5岁可以通过看报纸自学读书,高中阶段对微生物产生兴趣,随后考入哥廷根大学,/<font>并专攻植物学、数学、物理学和医学。4年后,他拿到了格丁根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font>


罗伯特·科赫——旷世奇才,细菌学之父


这样的天才,毕业后竟然跑去当军医,他一路随军,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使他更加珍视脆弱而宝贵的生命。

战争结束,他结了婚,在一个小镇做了一名外科医生。/<font>这个小镇大多是牧民,以放牛为生。

有一天,小镇的牛却大批患上了炭疽病,白天还活蹦活跳,经过一个夜晚却是一具死牛。甚至连同放牧人都会染上这种恶疾,长满脓包,痛苦地死去。


罗伯特·科赫——旷世奇才,细菌学之父


出于医生的职业敏感,他把死牛的血放在了显微镜下,发现满视野的杆状物。“这是什么生物,会不会就是它引起的炭疽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在豚鼠身上开了个小口,刮进了用沾了一点病死动物的黑血,然后把豚鼠扔进单独的笼子。

第二天,豚鼠已经死亡。他取出一小片发黑的脾脏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又发现了那些杆状物,就和前一天在牛血里面发现的杆状物一样。这些杆状物,就是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罪魁祸首。


1882年,他又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1883年还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1897年以后他又研究了鼠疫和昏睡病,发现了这两种病的传播媒介,前者是虱子,而后者是一种采采蝇。



罗伯特·科赫——旷世奇才,细菌学之父


他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科赫原则”。为传染病的病原体鉴定制定了一套逻辑上完美的判定标准(共4条):

1)致病微生物必须存在于患病的所有宿主生物体内,而不存在于健康生物体内。

2)从患病生物中可分离到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3)将培养物接种至敏感宿主时,同样的疾病必定再次发生。

4)从人工接种的宿主中,可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只有同时满足这4个条件,才能确定某种微生物与特定传染病之间有因果关系。

从此,对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被置放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人类对传染病防治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


100多年来的大量事实证明,科赫/<font>法则有绝对化之嫌。科赫/<font>当年也已认识到,某些病原体确实引发了传染病,但它们并不完全满足该法则的所有条件。




罗伯特·科赫——旷世奇才,细菌学之父


198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纪念科赫/<font>发现肺结核病原菌一百周年。


如果没有旷世奇才——罗伯特·科赫,幸福安定的我们,或许会在某一场瘟疫中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