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在路上


闲暇之余,信手抽出书架上的《一句顶一万句》。开启本书的第二次阅读。

其实也挺纠结的,不是纠结读不读,其实也就是在纠结读不读。不是在纠结是否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状态来读完它,而是我还记得当时读完这本书的状态。


(写作风格也跟随此书了)

始终在路上


那时我上高二,晚自习。合上封皮,陷入沉思。翻出字典后面的中国地图,来回的打量着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这几个省份,不停地回忆着主人公空间位移。整整一节课,我仿佛是一位抑郁症患者。

印象里,我一直觉得《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读了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版“百年孤独”。

终究是读了,想重新找找书中的感觉,毕竟当时我的理解能力还不够,书中的一些精髓无法领会。现在有一点社会阅历了,应该会有更深入的领悟。好书是永远不会变质的,尤其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同的时候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始终在路上


书名是《一句顶一万句》,从书名上就能够看得出这本书跟说话有扯不断的关系。大体概括一下书中的内容:前半部分是出延津记,主要描写了杨百顺(后改名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的戏剧性遭遇,把唯一能说得上话的人,也就是他老婆和前夫生的孩子巧玲(后文为曹春娥)弄丢了,于是他走出延津,找了半辈子也没找到。后半部分是回延津记,恰好是曹春娥的后代牛爱国,同样是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书中人物杂多,形成一张紧罗密布的关系网。本书开篇难免让人觉得枝蔓丛生令人“累觉不爱”,而读完后则令人“细思恐极”。

当天读完这本书心情是无比的沉重,说不出来,也在意料之中。当天晚上,把自己的长头发剪成寸头,剪完之后,母亲在哪里端量我,说我的样子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然后我俩的话题就由此展开,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太奶奶去世,一直聊到了深夜。我已经记不起有多长时间没有跟母亲这样“说的上话”了。所提之处,满满的皆回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书中曹月娥与养母彻夜畅聊的情节。直到养母去世,都因为没聊完的话题而依依不舍,谁曾想到她俩可是打闹了大半辈子。

始终在路上


书中常提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在延津传教的老詹,老詹说:“信了主,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被西方人成为哲学史上的三个终极之问,吴摩西之后常常独自揣摩。关于到哪儿去,吴摩西跟牛爱国都有一个定义,那就是去哪里心不乱就去哪。对于主人公牛爱国,他最后唯一的自我救赎是“相好”章楚红。牛爱国想出了吴摩西一辈子没有想出来的问题,而这也是下篇回延津记的主要突破。对章楚红的寻找就是对自己内心的确认。这恰恰也和《百年孤独》的观点不谋而合。当谈到《百年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马尔克斯说:我个人认为,是他们不懂爱情。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书中有一句话提了三次,每一次我都想在旁边写点什么,但心里的五味杂陈无法以一言以蔽之。这句话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可能跳出书的情景,我们都会觉得这句话很浅显,没什么波澜,但放在故事里,绝对是另一种感觉。恰巧,前几天跟我朋友聊天,谈起已经实习的他,他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现在偶尔想想在学校里的事情挺好的,哪怕是苦涩的回忆。的确。

始终在路上


下面我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金句,如果大家有幸读到这本书,请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话。

1、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4、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5、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6、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最后我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下这本书,体会一下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