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一場突發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社會秩序,讓遠程辦公、居家辦公,從遙不可及成為必然之舉。

正月初七以來,我就開始了居家辦公,每天用電腦、手機,通過微信、郵件等移動、社交軟件來實現遠程辦公。

重要工作都是與疫情有關,但原來的日常工作也不能拉下。原以為,會忙得不可開交,但很意外的發現,我的工作效率極高,並沒有因為工作量的提高,而增加工作時間。

由此看來,居家辦公的效率遠比集中辦公更高。粗略地計算一下,原來在單位需要一天的工作,我在家只需要半天時間,就能非常快捷、準確、無誤完成,幾乎達到完美。

仔細分析一下,其實原因很簡單,集中辦公經常要做一些瑣碎的日常工作,會經常性的打斷重要工作,降低工作效率,而居家辦公能達到近乎百分之百的專注。

通過這段的工作的深切體會,接下來分享一下集中辦公和居家辦公的一些感悟。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壹 · 集中辦公

我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辦公室裡,經常感覺很用心寫出的文案,回過頭來再看,卻又能發現一些諸如錯字、白字、標點等低級錯誤。不寫稿時,大多就是在忙忙碌碌地應付各種報送材料、組織會務、相互溝通等日常事務。

有時真的需要靜下心來,去思考某項工作時,往往需要在下班以後,獨自一人特別安靜的時間段才可以進入深度思考。

曾經有過兩次,對某項工作正在苦苦思索時,突然靈光一閃,一些天空行空的獨特想法,閃過腦海,趕緊想記錄下這閃光一瞬,突然一個電話驚起,等接完電話,卻發現那個想法怎麼也找不到了,只留模模糊糊的一點印跡,卻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

到後來,乾脆自己主動把重要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工作,留到下班以後再做。白天,只做一些簡單的日常工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把這些對認知要求不高的日常事務性工作稱為“浮淺工作”,認為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我們的日常工作幾乎都是被這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浮淺工作”所佔據,根本沒有時間去做深入思考性工作。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貳 · 居家辦公

最近這段時間,我居家辦公,開始時覺得肯定效率會很低。於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裡,想專心做事,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現:自己能特別迅速地找到狀態,對一些創新性、深度性工作,經常能迸發出一些獨特想法,讓自己感覺耳目一新。

我知道,這就是一種心流狀態。“心流”,是由積極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認為這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種可能途徑。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並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心流,亦可稱之為福樂、沉浸、神馳、化境。

我們都讀過武俠小說,說白了,“心流”狀態就如同主人公在機緣巧合之下,突然打通任督二脈,功力突發猛進時的狀態。會感覺自己完完全全沉浸於內力在體內飛速運行,而忘記了肉身的存在,感覺如行雲流水、水銀瀉地般自然,所有的能力被髮揮到極致,那種感覺妙不可言。

在武俠世界裡,如果被打斷這種狀態,極易讓練功者走火入魔。在現實中,心流狀態被打斷,很可能一些靈感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這段時間,有兩個比較難搞的文案,自己就是在冥思苦想中,突然進入了“心流”狀態,一些奇思妙想就此閃現,而安靜的環境,讓我能夠非常從容地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這兩個文案,讓老闆大為讚賞,告訴我客戶極為滿意。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叄 · 協同過度

在工作中,遇到比較複雜的問題,常常會開會研究討論,希望通過集體討論,碰撞出解決問題的靈感,這就是我們非常會用到的協同作戰。

但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往往在集中討論過程中,總是少數幾個人能提出一些新鮮觀點或有創意的點子,很明顯能看出,這幾個人對此問題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有所準備的。而其他的大多數人只是人云亦云,毫無新意。

事實上,能夠提出創意的人,大多更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下思考問題,特別是在進行一些諸如創意設計、程序開發、產品研發之類的,需要深度動腦的工作時,他們更願意不受打擾地獨自進行深入思考。

比爾·蓋茨在管理微軟的時候,創立了著名的“思考周”,也就是每年有一兩次的時間,他會把自己關在太平洋西北岸一處臨水別墅中,離遠塵囂,閉門謝客,只有閱讀、睡覺和吃飯,專注于思考對微軟公司未來發展最關鍵的課題。在1995年,比爾·蓋茨寫出了享譽全球,對微軟和世界互聯網產生重大影響的《互聯網浪潮》,就是他在思考周內深入思考的結果。

管理學家認為:個人工作需要的安靜環境與團隊合作需要的討論氛圍,產生了衝突,特別是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哪怕幾分鐘的打擾,都會大大降低思考的質量,這種矛盾稱為“協同過度”。

兩種方式並非不可調和,完全可以在一個單位內,做到個人深度思考與團隊聯合作戰的良性結合。我們完全可以讓有能力的人先進行遊俠式的單打獨鬥,或者以他為核心建立小團隊,充分給他創造條件,讓他集中精力進行深度思考。

當整體想法成熟以後,再開展團隊聯合作戰,這個團隊所做的,是圍繞這個成型的想法,再作進一步的完善補充。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肆 · 深度工作

前不久,讀了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一書,作者講述瞭如何排除干擾,提高深度思考能力。其英文原版2016年在美國出版,一發行就佔據了亞馬遜美國網站的職場勵志書榜首。

書中的一些觀點讓人深思,如,決定工作價值的,並不是那些瑣碎的浮淺工作,而是無干擾的深度工作成果;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的時候才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無法專注時,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方法。

書中還列舉了幾種深度工作方法,這裡不再過多介紹,下面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感悟,總結一套深度工作方式。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01.營造能讓自己專注工作的環境。

這要因人而宜,主要目的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辦公環境。可以是下班後的辦公室,可以是家中安靜的書房,這個辦公環境最大的要求就是不受外界影響,有利於專注思考。

第一是清理辦公桌面。混亂的桌面,是影響你不能安心工作的重要原因。桌面上可能擺著的各種資料、圖書、工具等,都可能影響你的注意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統統拿走,只保留必需的工具,放在你看不到,但隨手能拿到的地方,以後最好就固定放在那裡。

第二是淨化電腦桌面。一些社交軟件,如QQ、微信、郵箱等,每來消息,就會讓人不由自主打開看看,既分心又浪費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隻留必需的工具軟件,比如我的文檔、我的電腦、瀏覽器、文檔處理等,其他的一律清除。

第三是放下你的手機。研究表明,刷手機的時間假定每天用一個小時,那麼你的思維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就必然需要兩個小時左右。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手機鈴聲以外的聲音全部關掉,倒扣著放在桌子上,或者乾脆直接放到抽屜裡。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02.打造能濾取有用信息的強大屏蔽力。

現實的工作中,我們大量的時間都去哪了?並不是工作,而是用於瀏覽來自於電腦、手機上的各類信息。實際上,真正的有用信息其實是少的可憐,大多數都是對你沒有任何意義的垃圾信息。

如果對這些信息不加甄別全盤接收,可能會把我們的大腦“吃撐”,不堪重負;其中的有害垃圾信息,還可能把我們的大腦“吃壞”。

這就是需要我們打造出強大的屏蔽能力,根據自己的工作和成長需求,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只要有用的,留下來,其他的一律視而不見,根本不予關注。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03.找到更容易讓你進入心流狀態的工作模式。

書中介紹介紹了4種深度工作模式,分別是:

①節奏模式,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形成節奏。

②雙峰模式,將時間分為兩個部分,即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

③禁慾模式,封閉在別人聯繫不到自己的地方。

④記者模式,一有空閒立刻轉入深度工作的模式。

具體選擇哪種方式,要看個人的喜好和習慣,怎樣更好地進入心流狀態,更有利於你的深度工作和思考,就用哪種方式,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用的。比如對作者來說,大多時候自己並不能自主決定工作時間和任務,適合採用雙峰模式。

根據帕金森定律,人的專注時間通常是在30分鐘效率逐漸提高,到30分鐘左右達到峰值,之後迅速降低,直到下一個30分鐘的高效時間。

根據這個定律,建議使用番茄工作法:一次只選擇一個重要任務(人是單任務系統,多任務會明顯降低明顯),將番茄時間設為25-30分鐘,為深度工作時間,中途不做任何無關的事,到時間後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番茄工作法能有利於進入心流狀態,更好地深度工作。


居家辦公和集中辦公哪家強?一場戰疫,讓我找到最佳深度工作方式


總結:要營造能夠深度工作的環境,屏蔽無用信息,減少浮淺工作,選擇最佳方式,更好地進入心流狀態,獲得最佳的深度工作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