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驱邪逐疫之时,方相氏何在?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周礼·夏官·方相氏》

方相氏,是古代传说当中可以驱疫辟邪的神,他的相貌特别丑陋,令人害怕。当人们扮演他时,通常的装扮是:身披熊皮,头套镶有黄金所铸四目的面具,黑衣红裤,执戈举盾,率领众隶

正是驱邪逐疫之时,方相氏何在?

方相氏的想象图


由方相氏所主导的驱疫仪式被称为傩(nuó )仪,这是古代一种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祭祀仪礼,在商周时期已经十分盛行。《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季冬》中都有着古人认为临近岁末,阴气聚集,需举行大傩(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举行的叫“国傩”,全国上下一起举行的叫做“大傩”,民间举行的叫做“乡傩”),祛除邪祟并除旧迎新的记载(可谓“逐尽阴气为阳导也”)。

不论是在王城宫殿,还是闾巷村落,由方相氏领导的驱鬼队伍都要逐门逐户地边舞边叫,声势极为浩大,也难怪孔老夫子担心被驱赶得无路可逃的恶鬼会逃入宗庙,惊扰先祖,所以身穿礼服在宗庙门口挡着呢(“乡人裼,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礼记》)。

周代时每年行傩三次:季春月末,仲秋之月和季冬之月,而到了汉代,每年仅一次,在腊日前一天举行。


汉代的傩仪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有两条文献比较详细。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云。”

——《后汉书·礼仪志》

“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毙。振女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然后凌天池,绝飞梁。捎魑魅,斮獝狂。斩蜲蛇,脑方良。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八灵为之震慑,况鬾蛊与毕方。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目察区陬,司执遗鬼。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张衡《东京赋》

通过比对上面的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傩仪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代特色:

除了方相氏作为主神,增加了十二兽和侲子(zhèn zǐ,即由男孩扮演的男巫)的角色。参加傩仪者都精心装扮成贴合角色的样子,佩戴面具,服饰截然不同,容易辨认。

正是驱邪逐疫之时,方相氏何在?

大同北魏壁画墓中的武士图,亦有人认为是方相氏形象


傩仪本质上是一种动作夸张粗狂,原始可怖的巫舞。所有人全程大喊大叫,载歌载舞,起到把鬼疫吓跑的作用。商周时期,大家还只是狂呼乱叫,靠怪声驱赶,而汉代已有固定唱词,即“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意思是小心我们就把你剥皮抽筋,挖心断肠,再不快滚,我们就把你们生吞活剥了。何等霸气!

整个傩仪中,从皇帝到官员,士兵,宦官,所有人的参与度都很高。等傩仪结束之后,仪式中使用的各种驱邪道具还会分发给贵族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点年会发奖的意思。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比较好地复原了宫中的傩仪。

正是驱邪逐疫之时,方相氏何在?

《汉武大帝》电视剧中的侲子


195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老城西北发掘了一座汉墓,墓葬时代大约是汉元帝至成帝年间。在墓室的后壁上,人们发现了一整幅梯形大傩壁画,所画细节栩栩如生,和文献中所载一样,极富有感染力。


正是驱邪逐疫之时,方相氏何在?

洛阳壁画墓中的驱傩图


而后到了魏晋、唐宋、明……中国傩仪虽然一直有传承,但至现代,除江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傩戏尚存一息外,傩仪早就不为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所知,反而日本仍保留着在追傩仪式的传统。今年正逢疫情肆虐,大家闭门不出,不妨往门上贴个方相氏画像或者拉着家人模仿傩仪活动下筋骨,既是了解传统文化,也是为新年祈福。

顺祝平安健康。


正是驱邪逐疫之时,方相氏何在?

现代傩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