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驅邪逐疫之時,方相氏何在?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周禮·夏官·方相氏》

方相氏,是古代傳說當中可以驅疫辟邪的神,他的相貌特別醜陋,令人害怕。當人們扮演他時,通常的裝扮是:身披熊皮,頭套鑲有黃金所鑄四目的面具,黑衣紅褲,執戈舉盾,率領眾隸

正是驅邪逐疫之時,方相氏何在?

方相氏的想象圖


由方相氏所主導的驅疫儀式被稱為儺(nuó )儀,這是古代一種以驅鬼逐疫為主要目的的祭祀儀禮,在商周時期已經十分盛行。《禮記·月令》與《呂氏春秋·季冬》中都有著古人認為臨近歲末,陰氣聚集,需舉行大儺(王室和諸侯代表國家舉行的叫“國儺”,全國上下一起舉行的叫做“大儺”,民間舉行的叫做“鄉儺”),祛除邪祟併除舊迎新的記載(可謂“逐盡陰氣為陽導也”)。

不論是在王城宮殿,還是閭巷村落,由方相氏領導的驅鬼隊伍都要逐門逐戶地邊舞邊叫,聲勢極為浩大,也難怪孔老夫子擔心被驅趕得無路可逃的惡鬼會逃入宗廟,驚擾先祖,所以身穿禮服在宗廟門口擋著呢(“鄉人裼,孔子朝服立於阼,存室神也”——《禮記》)。

周代時每年行儺三次:季春月末,仲秋之月和季冬之月,而到了漢代,每年僅一次,在臘日前一天舉行。


漢代的儺儀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有兩條文獻比較詳細。

“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鼗。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儺人師訖,設桃梗、鬱櫑、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雲。”

——《後漢書·禮儀志》

“爾乃卒歲大儺,毆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茢,侲子萬童,丹首玄製。桃弧棘矢,所發無臬。飛礫雨散,剛癉必斃。振女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然後凌天池,絕飛樑。捎魑魅,斮獝狂。斬蜲蛇,腦方良。囚耕父於清泠,溺女魃於神潢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遊光。八靈為之震懾,況鬾蠱與畢方。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目察區陬,司執遺鬼。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張衡《東京賦》

通過比對上面的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漢代儺儀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代特色:

除了方相氏作為主神,增加了十二獸和侲子(zhèn zǐ,即由男孩扮演的男巫)的角色。參加儺儀者都精心裝扮成貼合角色的樣子,佩戴面具,服飾截然不同,容易辨認。

正是驅邪逐疫之時,方相氏何在?

大同北魏壁畫墓中的武士圖,亦有人認為是方相氏形象


儺儀本質上是一種動作誇張粗狂,原始可怖的巫舞。所有人全程大喊大叫,載歌載舞,起到把鬼疫嚇跑的作用。商周時期,大家還只是狂呼亂叫,靠怪聲驅趕,而漢代已有固定唱詞,即“赫女軀,拉女幹,節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後者為糧”,意思是小心我們就把你剝皮抽筋,挖心斷腸,再不快滾,我們就把你們生吞活剝了。何等霸氣!

整個儺儀中,從皇帝到官員,士兵,宦官,所有人的參與度都很高。等儺儀結束之後,儀式中使用的各種驅邪道具還會分發給貴族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點年會發獎的意思。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比較好地復原了宮中的儺儀。

正是驅邪逐疫之時,方相氏何在?

《漢武大帝》電視劇中的侲子


195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洛陽老城西北發掘了一座漢墓,墓葬時代大約是漢元帝至成帝年間。在墓室的後壁上,人們發現了一整幅梯形大儺壁畫,所畫細節栩栩如生,和文獻中所載一樣,極富有感染力。


正是驅邪逐疫之時,方相氏何在?

洛陽壁畫墓中的驅儺圖


而後到了魏晉、唐宋、明……中國儺儀雖然一直有傳承,但至現代,除江西、四川、貴州等地的儺戲尚存一息外,儺儀早就不為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所知,反而日本仍保留著在追儺儀式的傳統。今年正逢疫情肆虐,大家閉門不出,不妨往門上貼個方相氏畫像或者拉著家人模仿儺儀活動下筋骨,既是瞭解傳統文化,也是為新年祈福。

順祝平安健康。


正是驅邪逐疫之時,方相氏何在?

現代儺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