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幽默的才子,被處斬後耳朵裡掉出兩字,劊子手拾起一看大笑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金聖嘆在蘇州出生了。被譽為“怪俠”的他,一生瀟灑,思想孤傲,在文學上頗有建樹。博覽群書,除了令他才華橫溢外,還讓他更加地率性而為。


他的狂放不羈,在刑場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金聖嘆的家人們無不含淚與他告別。


可是,他不僅沒有悲傷,反而大笑著索要酒水。他在刑場感慨道:“砍頭這件事,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喝酒這件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砍頭之前先喝酒,真是一件無比痛快的事情。”眾目睽睽之下,他痛飲烈酒,然後對劊子手說有事相告。


眾人對他的才華深信不疑,於是,馬上拿來紙筆準備記錄,都以為是什麼傳世名篇。可是,誰都沒有料到的是,他的臨終之言竟是這樣的話:“將花生米與豆乾一起吃的話,會有火腿的滋味,這個方法如果流傳下去的話,我就死而無憾了。”


午時三刻已到,劊子手舉起了手中的大刀。金聖嘆絲毫沒有畏懼的神色,也沒有慷慨激昂地表現出自己的抗爭。他靜靜的低下了頭,坦然地引頸就戮。刀起頭落,一代怪俠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人世。但是,更加令人哭笑不得的還在後面。


怪俠不愧是怪俠,離開人世後還有演出。他的人頭落地後,左耳和右耳中分別跳出了了一個紙團。一個紙團上寫著“好”字,另外的紙團中寫著“疼”字。圍觀的群眾看後啞口無言,之後,便發出了一陣又一陣的驚呼聲,這可謂是怪俠在人世的最後一場演出了。


其墓葬在蘇州吳中區藏書五峰山下博士塢,在今河北省阜城縣曾有衣冠冢一座。傳說,聖嘆死後託夢給朱眉方,說他已成為鄧尉山神。鄧尉山在蘇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鎮,又名萬峰山,前瞰太湖,風景極佳。鄧尉山多梅樹,花開時一望如雪,如頌聖嘆人品之高潔。


那麼,瀟灑一生,學富五車的才子金聖嘆,為何留下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臨終遺言呢?他又是因為什麼被判處死刑的呢?其實,金聖嘆小時侯的生活並不幸福,他的幼年,大部分都是在貧困和孤獨中度過的。但是,條件的艱苦並沒有讓他自暴自棄,反而激發了他對讀書的渴望。


從九歲開始讀書,一直都非常刻苦,除了認真研習儒家經典外,他還非常喜歡《水滸傳》一類的小說。文人讀書都是為了做官,所讀的書也都是些儒家經典。


《水滸傳》一類的市井小說,則大多被文人棄如敝履,根本沒有多少人感興趣。可是,金聖嘆對《水滸傳》愛不釋手,做了很多的評點。在他看來,《水滸傳》等小說的藝術價值極高,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當世的最高水平。


這種評價似乎有些過譽,可是,金聖嘆並不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他年少成名,驚才豔豔,開堂講學的時候萬眾矚目。他的文章,連順治皇帝看了之後,都說他是古文的高手。他如此推崇《水滸傳》,想必一定有他自己的見解。


直到18世紀中,金本的《水滸傳》與《西廂記》傳入朝鮮,流傳甚廣,俞晚柱、李德懋等許多士人都甚為喜愛金本《水滸傳》。


朝鮮原本沒有小說評論傳統,到了19世紀時,石泉主人、樸泰錫、水山先生等作家受金聖嘆啟發。借鑑金聖嘆評點的體例、手法與觀點,分別創作了《折花奇談》、《漢唐遺事》、《春香傳》等漢文評點小說。可見,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但是,如此才華橫溢的金聖嘆,卻不願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因為,他是一個非常隨性的人,將世人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祿看的很淡。


話說,在明朝末年清初的時候,他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可是,與其他寒窗苦讀的考生不同,他僅僅是為了自己玩樂而已。第一次考試的時候,他在試卷上畫畫,根本沒有將考試當做一回事。第二次考試的時候,為了將考卷填滿,他連寫了三十九個“動”字。


第三次和第四次考試的時候也基本是按此行事,讓考官都感到哭笑不得。就這樣,他就是一個才氣逼人,卻又偏偏玩世不恭,隨性而行的人。可是,恰恰就是他的率性而為,為他帶來了滔天大禍。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時候,由於,蘇州吳縣的縣令強行逼迫百姓交糧,民怨沸騰。三月初,一百多個憤世嫉俗的文人齊聚當地孔廟,他們以悼念順治皇帝為由,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的行動中,自然少不了金聖嘆。之後,此事越鬧越大,清廷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下令抓捕十一名帶頭鬧事的文人。


當時,滿清雖然已經入主中原,可是,江南一帶的反清運動仍時有發生。


為了震懾江南士卒,清廷再次下令逮捕包括金聖嘆在內的七名文人。本來,此事並不會鬧到殺頭的地步,可是,清廷本著“治亂世用重典”的政策,決定將這十八人以叛逆論罪。七月十三日的時候,這十八人全部被下令處死。


金聖嘆思想前衛,舉止怪異,經常說出驚世駭俗的話來。他雖然有著滿腹的才華,可並不能被當時的時代認可。改朝換代之際,文人本應該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可是,他卻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異類,自然成為了清廷中的眼中釘,肉中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