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百歲"到底好不好?看長壽之國日本的喜與憂

當今日本經濟居世界第三,醫療水平也位於世界前列,且日本人飲食結構合理,這些利好因素促使日本社會進入了實際的"人生百年時代",但是在日本人能活到100歲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卻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日本"長壽之國"背後的喜與憂。

一、日本成為"長壽之國"的背景

日本是典型的島國,四面環海,百姓飲食中多海產品,海產品中富含多種礦物質,魚類蛋白更易於吸收。日本人自古困於島上,與歐亞大陸交流比較困難,食材種類較少,因此日本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不浪費食物是日本人家庭教育中的默契。

日本食物選材尋求與大自然的和諧,很少用煎炸燒烤等烹飪方法,單調的燉煮和吃生食保存了食物的營養,對日本人來說普通飲食中就有養生的成分。

戰後,日本人為發展經濟也曾破壞大自然,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政府和普通百姓都注重環保,將高汙染的企業轉移至海外,家庭中嚴格要求垃圾分類,從幼兒園開始就教育小朋友愛護環境。

通過日本人們長期的堅持,現在日本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加上氣候適宜等客觀因素,日本人壽命得到了大幅度延長。

日本經濟的發展,影響到醫療領域。日本將大批資金投入到醫療、製藥等科技方面,日本在醫療器械,醫療技術方面都居於世界前列。

日本醫生工資待遇相當高,甚至比公務員待遇還高,日本女性擇偶也喜歡選擇醫生。這種氛圍促使很多男生選擇醫學專業,為日本醫療領域儲備更多科研人才。

日本人對醫生的尊重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稱醫生為"先生",這種稱呼還用於教師、官員。日本人對外國的醫生也很尊重,比如中國人去日本辦簽證,如果看見你的職業是醫生或教師,他們一般不會拒籤,詢問問題也很少。

可見在日本醫生和教師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尊師重教、發展醫療的良性循環將日本推向了"長壽之國"的高度。

二、夢想照進現實的"長命百歲"

英國作家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編著的《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中認為日本已經發展成為"超級長壽大國",也進入了名副其實名的"人生百年時代"。

書中說2007年在日本出生的孩子,活到107歲的機率高達50%,不僅如此,現在的青年或中年人也將有更長的壽命。"長命百歲"在日本已經從夢想變成了現實,若干年後活到100歲將變為一種常態。

長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好事,但是壽命延長也可能在各方面對社會的構成造成不利,"長命百歲"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

1.老人:人活著、錢沒了

傳統的社會和工作模式是少年時接受教育,進入社會以後慢慢積累工作經驗,60歲左右退休就可以安享老年生活了。進入"人生百年時代"就不行了,退休後的三四十年時光如何安排?經濟來源怎麼辦?

最嚴峻問題應該是養老金,日本人口不斷減少,創造財富的人要養活更多老人,年輕人負擔會加重,人口越少政府獲得的財稅就越少,養老金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日本政府擔心養老金會因年輕人數量不足而入不敷出,曾擬定新制度將退休年齡提高到70歲,不過,日本已經延長過一次退休年齡,把領取養老金年齡從60週歲延長至65週歲,如果延長到70歲勢必引起老年人的不滿。

即使不延長退休年齡,老年人要提高生活質量不得不繼續工作,成為老年打工者。日本一些媒體也經常報道日本有些老年人,退休了仍舊活躍在各種職場,做各種工作,其中肯定有人是為了充實自己而出來打工。

不過,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正處於被迫打工的狀態,退休金縮水,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開銷,多存點錢,只能繼續工作"發揮餘熱"。

如果今後日本真正進入"人生百年時代",老年人出來工作養家餬口將會成為常態,六七十歲退休的老年人職業生涯並未結束,工作又迎來新的開端,所以歲數大了也得幹很多零活,一直幹到幹不動為止。

2.年輕人:沒有錢、湊合過

與退休以後仍要不斷打工的老人相比,年輕人的日子也不好過。一是企業負擔加重,員工工資很難提高;二是需要繳納的稅金和保險費用上漲,福利待遇也相對降低,整體而言工資待遇就下降了。

具體而言,"人生百年時代",年輕人負擔加重,資金漏洞需要用年輕人創造的財富來彌補,

隨著平均壽命的大幅度延長,政府每贍養一個老人支付的養老金就越多,資金漏洞越來越大。

另外,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僅養老金問題,而且需要創造更多財富,用於醫療保險、養老設施建設等,這些費用都將轉嫁給年輕人。

中青年階層雖然有工作,只能維持在一種雖然餓不著,但過得也好不到哪兒去的狀況。同時,時常擔心自己老了以後該怎麼辦,於是儘可能地存一些錢留著養老,這也是日本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心中缺乏安全感使然。

三、日本"人生百年時代"的突出問題

年輕人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日本由於少子化影響,青年人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年輕人結婚意願與生育慾望極低,這對未來日本的人口結構影響是很大的。日本年輕人對國家、政治、經濟、民生等問題不太關心,最關心的是自己個人的小生活,於是與人交流、工作等方面都比較消極。

雖然平時工作非常認真,但是工作過程也是被動的,下班後喜歡宅在家,不與異性交流,女性感覺交男朋友嫌麻煩,男性覺得交女朋友可以,不想束縛在婚姻中,這樣一來原本年輕人所佔比例已經在下降,現在更是雪上加霜,社會發展動力不足。

日本現在的御宅族中甚至出現了四不現象,即"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不工作",這樣下去日本的人口結構將會更畸形,老年人長壽者越來越多,青年人越來越少。

人的壽命延長後,對婚姻和工作思考就不再遵循傳統規律,

當活到百歲成為一種常態,人們對結婚與生育後代的慾望將大幅度降低,這一點從不斷升高的平均結婚年齡以及終身不婚比率就可以看出來。

人們可能不自覺地就想"我能活到100歲,那麼著急幹嘛?"於是不知不覺中時光流逝,正常社會規律中的戀愛、結婚、生子等全都打亂了。

惡性循環也是必然,筆者很多日本朋友中多數單身,即使結婚了也多為丁克,家中養貓養狗也不喜歡小孩子,我問過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回答出奇地一致,就是感覺生小孩要負責任,自己感覺還不能成為優秀的父母,所以暫時不想孩子的事情,等想明白了已經過了最佳生育年齡也就放棄了。

四、日本"人生百年時代"問題的解決之道

日本社會將來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老齡化國家的通病,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需要從三方面完善自己。

1.豐富教育、提升自我

當今時代從傳統的教育方式中獲得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悠長的人生,必須從生活中所有的方面以及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技能以及知識,增強自己的軟實力。

勇於挑戰新事物,學習新科技,掌握新技能,不能被新時代拋棄,所以終身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能力退休後出去再就業,也能找到相對理想的工作。

2.多種體驗、豐富人生

學一個專業受用一生已經不可能了,年輕人也不可能在一個公司堅持一輩子,如果在一個單位只會做一件事,退休後找其他工作的就會就很渺茫,當然高精尖專業不愁,如果只是在流水線或普通辦公室工作就沒有競爭力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個人除了本職工作外,下班後也可以做其他工作,同時擁有若干份副業也將成為一種常態。比如利用網絡做直播、營銷等等就是副業的一種,很多人在業餘時間開網店,打造屬於自己的網絡平臺也是一種不錯的副業。

3.保險意識、無形資產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該未雨綢繆,保險就是積累無形資產,當然年青人身強力壯沒保險也無所謂,歲數大了需要各種醫療保障,沒有保險生病住院那就麻煩了,因病致貧者也不在少數。

因此,越是活得長久,越需要多一份保障,沒有子女照顧的老人更需要為自己提前做好打算,畢竟臨時抱佛腳解決不了問題。

綜上可見,日本醫療和生活水平提高後,國民平均壽命增長的太快了,原先制定的財政計劃完全跟不上實際的變化節奏,人們距離活到100歲越來越近,可是很多問題和隱憂仍然存在。

我們希望所有老年人老有所依,生活健康順利,或許我們能從日本社會發展的軌跡中發現經驗和教訓,啟迪我們少走彎路。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