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狄仁杰是什么样的人?

开心罗布


文化的理想国,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写作。感谢您的关注!

青年才俊 为官利民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地方志说,狄村村中旧时有慈恩寺,碑记谓寺基即狄仁杰故宅。狄仁杰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狄仁杰青年时期,考中了科举里面的“明圣科”(相当于明清时的进士),被任为汴州参军。官职虽然不大,却是重要的地方官,和狄仁杰有过接触的大小官员,都对他表示敬意,给予好评。

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有升降官吏之权的钦差大臣),狄仁杰被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即法官),他上任时,双亲在河阳,狄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对左右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站立许久。成语“白云亲舍”由此而来。后升为中央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大理丞。

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多病,国政主要由皇后武则天处理。一天,近卫军大将军权善才与中郎将范怀义,误伐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树,高宗夫妇得知大怒,下令处斩,“否则将陷朕为不孝之子”。大理丞狄仁杰却上奏说,按法律和事实,他二人不应该处死,高宗发怒说:“照你这样说,那就是要让我当不孝之子了,不行。‘必杀之’”,狄仁杰并不害怕,引史说理,犯颜辩解。他说,国家有法律作准绳,皇帝也不能以喜怒释人杀人。罪不至死的,就不能乱杀,更不能因为误伐一棵柏树而杀掉两个将官。高宗终于收回成命。过了几天,狄仁杰就被提升为侍御史。

688年,武则天为太后的第五年,唐朝贵族豫州刺史李贞举兵反对则天临朝。他带领5000人马,叫士兵带上保险符,请和尚道士念经来求胜。在豫州(河南汝南县)城东40里的地方一战即败,李贞全家闭门自杀。进讨李贞的是大将张光辅的30万大军,豫州人民听说大将张光辅将要来到,纷纷出城投降唐军。但张光辅的将士多贪功贪财,竟抢掠、屠杀百姓。这时,狄仁杰刚回朝当尚书省的左丞。李贞一破,武则天就派他去当豫州刺史。野蛮的张光辅一伙入城以后,又以搜查李贞党羽为名,随意搜捕,受连累的有六七百家。沦为官府奴婢的有5000人,被判处死的约2000人。狄仁杰看到许多人无辜受累,就特上密表启奏,说明真象,请求“仁恤”。武则天相信狄仁杰,立即下诏,不杀一人,而把这些人流放到丰州(今河套上的五原)去。他们到了丰州后,给狄仁杰立了纪念碑。

狄仁杰对惨无人道的张光辅非常愤恨。有一天,张光辅要狄仁杰供给一些东西,遭到拒绝。张光辅不高兴地说,州官敢轻视元帅吗?狄仁杰义正辞严地指责张光辅包纵部下杀降邀赏的罪恶行经,最后指着张光辅说:“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张)之颈,(我)虽死如归耳!”张光辅一时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但他班师回朝之后,捏造罪状,极力攻击狄仁杰,迫使武则天把狄仁杰调到更远的复州(湖北沔阳)去做刺史。后又谪降为洛州司马。

殚精竭虑 复兴唐室

公元690年,武则天由太后成为皇帝,改唐为周,第二年,狄仁杰被召回朝中当宰相。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以前你在豫州有善政,但有诬告你的人,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说:“谢谢,陛下以为臣有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他不愿意知道诬告他的人是谁。武则天不禁称叹仁杰为“长者”,即特别忠厚的人。

公元700年初,武则天想造大佛像,打算命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献一文钱相助。狄仁杰知道后,上疏力谏,他认为造寺造像,耗资很大,必然增加人民劳役和财物的负担。他说:“功不使鬼,61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捐百姓,将何以求!”武则天又一次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并且虚心地对老臣表示了极大的敬意,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

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曾苦恼过,皇位是传给武姓呢,还是传给李姓呢?她的侄儿武三思力劝她传给武姓,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为此问宰相,都不敢答对,狄仁杰则主张传给李姓,他说:“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如匈奴犯边,陛下让梁王三思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招募勇士不到1000人,而庐陵王招募勇士,不到10日,就招募5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不可。”武则天发怒,罢议。

过了一段,武则天召见狄仁杰,狄仁杰说,陛下也知道,《礼记》说:“天子七庙”。以后各朝帝王都建立家庙,称为太庙,由本姓子孙奉祀祖宗。一位皇上升天后,由新君敬他的牌位,安放于太庙中,从来绝无侄儿奉祀姑母牌位于太庙的事。所以,陛下皇位,不可传侄,必须传子。武则天觉得狄仁杰说的有道理,于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早年被废为庐陵王的中宗李哲,派大臣从房州接回神都,不久,又听从狄仁杰的建议,举行了迎太子李哲回朝的仪式。

知人善任 推荐贤才

狄仁杰以知人著称,居位蓄意荐贤,所荐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后皆为中兴名臣。在狄仁杰死后的公元705年,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拥戴中宗复位,改周为唐。史称狄仁杰有再造唐室之功。

武则天晚年,越来越信任、敬重狄仁杰,满朝文武,无人可比。在大殿上朝见时,武则天总叫狄仁杰不用按常礼跪拜,并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经常呼“国老”而不称名。狄仁杰由于年高且病,屡次请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挽留,并叫狄仁杰不要和其他宰相一样到朝内值班住宿,嘱咐其他大臣说:“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公元700年6月,71岁的老宰相狄仁杰病卒。武则天非常伤悼,甚至痛哭出声,她流着眼泪叹息说:“朝堂空矣!”宣布放假三日。从此,每遇国家有大事,朝中大臣们一时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是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武则天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时又追封为梁国公,后人因此称为狄梁公。

狄仁杰的主张和措施,都能注意到安定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他不论在朝廷在地方作官,都受到人民的支持与爱戴。宁州、丰州、豫州、彭泽、魏州等地的人,为了纪念好官狄仁杰,建了他的德政碑或生祠,这不仅在唐朝,就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狄仁杰的故乡狄村,村中立一大石碑“狄梁公故里”。

文化的理想国,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写作。感谢您的关注!


文化的理想国


在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狄仁杰(630—700)是个神探。但这距离真实的狄仁杰有不少差距。

史书记载,狄仁杰确实是位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也是再造唐室的大功臣之一。 据说,狄仁杰考取了明经(相当于进士)第一名后,从此踏上仕途。按照唐代规定,明经科上来的人,根据考试成绩,授予不同品级的官职。狄仁杰被派到汴州担任判佐,是个从七品下的官。

不巧的是,初入仕途担任汴州参军时,狄仁杰被人诬告。幸运的是当时是黜陟使(有升降官吏大权的钦差大臣)阎立本受理审讯他,阎认为事属冤屈,并且发现了狄仁杰才学出众,对他十分赏识,赞其为“沧海遗珠”,随后提拔他做了并州法曹参军,可以说狄仁杰因祸得福。其后历任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豫州刺史、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直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他的一生功绩应该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武则天登基之后,地位举足轻重,颇受武则天赏识。在担任大理丞期间,一年中审理解决了许多积案,处理结果非常公正,颇受朝野之称赞。而且他为人宽厚为怀,不陷善良,在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以后,他不畏强势,处处为李唐老臣着想。在抵御契丹兵入境侵扰时,他也是处处为民考虑,举贤荐能,知人善任。在武则天称帝以后,他也是积极劝阻引导武则天从大局出发,将政权归还李唐。

圣历三年(700),狄仁杰病故,享年70岁。


史说新传


狄仁杰,字怀英,他是唐朝武周时期著名的重臣。而在文学作品中,狄仁杰是一位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大臣,他断案如神,深受后世的推崇。那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狄仁杰,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在他为官的道路上,他无论身居何职,都关心民生,皆有很高的政绩。在他做上宰相后,辅佐武则天,深受武则天的倚重。

同时他还对武则天施行不当之处多有改正,对武则天执政时期帮助极大,故而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的器重。同时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到后来的开元盛世这段承上启下的时期,狄仁杰是作出很大贡献的。

武则天为帝以周代唐后,曾经想立武家人为太子,但狄仁杰却劝谏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他对武则天说,自古都是儿子做皇帝,自己可以得到配享太庙,未闻立侄子,侄子做皇帝后,会把姑姑配享太庙的,同时侄子和儿子两者谁亲谁疏,也很清楚。经过武则天的考虑,最终李显被立为太子。换句话说,你显能得以复位,在一定程度上讲,狄仁杰是有功劳的。


狄仁杰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深受武则天的礼敬,武则天贵为女皇,却不喊狄仁杰之名,而称他为国老。武则天也不让狄仁杰对她行跪拜大礼。对狄仁杰提出的建议,武则天也多会采纳。而狄仁杰要请辞退休,武则天则一直不同意。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地位和威望。

武则天和狄仁杰之间,可谓是君臣相和。而狄仁杰在做宰相的时候,他以他的地位、威望和身份,也作出不少有利于民、有利于朝的事,特别是对李唐宗室帮助很大,在一定程度上给李唐保存、扶植了很大的实力。他力谏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又举荐正直、忠于李唐的人才,从而扶植忠于李唐的势力,这也成为大唐朝廷得以平稳过渡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狄仁杰举贤任能,他先后举荐的有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而重要的是这些人多数都成了大唐名臣。可见狄仁杰知人的能力。在当时狄仁杰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曾向狄仁杰说,她想找一个可以担任宰相重任的人才,问狄仁杰谁比较合适。狄仁杰于是就举荐了张柬之,那时张柬之虽然有些年龄大了,但是他却是宰相之才。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举荐,于是就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但是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可以担任重任的人才,这时狄仁杰就说了,上次举荐的张柬之还没有重用呢。而武则天就说“已经提升他的官职了。”这时狄仁杰就回答说“我举荐的张柬之是做宰相的,不是做一个洛州司马的。”武则天听后,不久就拜张柬之为宰相了。

这张柬之就是后来在武则天晚年的时候,那时虽然李显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张柬之为了防患于未然,于是就联合桓彦范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从而李显得以提前复位登基。


当狄仁杰因病去世后,武则天非常悲。他去世后,被追赠为文昌右相,谥号为文惠。而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狄仁杰又被追赠为司空、梁国公。


中孚鉴


很多人都看过神探狄仁杰,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狄仁杰生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明经科及第,明经科自然比不上进士科,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判佐就是判官的副职,从七品下,后来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而这个阎立本就是那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的那个画家。

狄仁杰后来担任大理寺寺丞,从六品,大理寺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主要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大理寺寺丞主要负责大理寺的各项事务,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处理了大量的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后担任侍御史,从六品下。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狄仁杰担任度支郎中,从五品下,度支部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狄仁杰外放担任宁州刺史,正四品下,很受百姓爱戴,宁州百姓还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扬狄仁杰。

御史郭翰巡察陇西,弹劾了很多州县的官县,到了宁州之后,听到当地百姓都在称赞狄仁杰,郭翰就上表推荐狄仁杰,狄仁杰被任命为冬官侍郎,也就是工部侍郎,正四品下。

垂拱四年,狄仁杰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遍地都是自行设立的祠庙,狄仁杰上表停掉了一千七百所祠庙,只留下祭祀大禹,太伯,季札,伍子胥这四个祠堂。

九月,狄仁杰担任豫州刺史,正四品下,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平乱,但却纵容士兵滋扰乡里,狄仁杰斥责张光辅,说张光辅之罪胜过李贞,张光辅回朝弹劾狄仁杰,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狄仁杰担任地官侍郎,也就是户部侍郎,正四品上,代理尚书事务,并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三品,这个就意味着狄仁杰成为宰相了。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狄仁杰向狱卒借了笔墨,然后把被子撕下一块帛,写了自己的冤屈,然后放在棉衣里,交给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就带着这块帛书找武则天申冤。

武则天派周綝去狱中查看,但是周綝害怕来俊臣,不敢如实调查,就向武则天复命了。武则天决定亲自审理狄仁杰的案件,最后查实狄仁杰是被诬告的。狄仁杰被贬到彭泽县令,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处死狄仁杰,武则天都拒绝了。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攻陷冀州,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孙万荣听说狄仁杰到任,就退兵了。狄仁杰被任命为幽州都督,从三品。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杰担任鸾台侍郎,也就是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说狄仁杰再次担任宰相,后又代理纳言,也就是侍中,兼任御史大夫。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担任内史,也就是中书令,正三品,真正的宰相,而且唐朝一二品都是虚衔,正三品就是最高的了。九月,狄仁杰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武则天专门为狄仁杰停朝三天,追赠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中宗时,追赠为司空,唐叡宗时,追为梁国公,唐玄宗时,与张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庙,后晋时,石敬瑭追封其为太师。


历史简单说


武则天任命了73个宰相,唯有狄仁杰寿终正寝,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还痛哭流涕,慨叹朝堂空矣!既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也证实狄仁杰必有其过人之处,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书君认为狄仁杰是拯救大唐的权谋师,是一个敢言直谏的能言善辩者,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法官。

一、狄仁杰是拯救大唐的权谋师。

狄仁杰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劝说武则天放弃立武氏家族人为太子,立李显为太子,把皇位归还大唐,因而后世称他为“唐氏砥柱”。

狄仁杰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替李唐宗亲着想,替天下百姓着想,为了免除朝代更替带给百姓和李唐宗亲的血雨腥风,极力劝谏武则天,立李氏子孙为太子。

武则天本欲立梁王武三思为太子,众臣都不敢进言。

狄仁杰巧舌如簧,从武则天自身的利益出发,劝谏武则天:“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了,国家将面临灾难。天下百姓有向往大唐,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何况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谁更亲?我只听说过儿子会供奉父母亲入庙堂,没有听说过侄子把姑姑供奉进庙堂的。”

这句谏言既以天下稳定为宗旨,为大唐整个国运考虑,又设身处地的为武则天考虑生前身后事,透彻的分析她百年之后将面临的问题,如果立武家人为太子,必会面临去世后不能进庙堂供奉。

武则天明察善断,当然不想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她终于听从劝谏,下定决心归政于大唐,让大唐又延续了几百年。

狄仁杰具有心系百姓的仁心和对大唐的忠心,终于力挽狂澜。所以人们都说狄仁杰是拯救大唐的权谋师。

二、狄仁杰是一个敢言直谏的能言善辩者。

狄仁杰是两朝元老,经历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任帝王,在朝野中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高宗在位时,将领权善才因为惩治了一个值班犯错的侍卫,侍卫告发权善才砍了唐太宗昭陵柏树。

唐高宗认为权善才误砍父皇陵园上的柏树,陷自己于不孝,怒不可遏,命令杀了权善才。

狄仁杰据理力争,按照律法砍伐一棵柏树,不至于犯死罪,皇上因为一棵柏树而杀一位将军,千年之后,别人会说皇上您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呢?我不敢听从命令杀了权善才,陷皇上于不道。

唐高宗听得有理,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只是撸了他的官帽,让他做百姓去了。

像这样的直言相谏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每一次劝谏,都有可能给他带来灾难,但他从不畏惧,只求本心以对。

狄仁杰不但在高宗时期敢于直谏,武则天时期也直言不讳。

武则天想建造一尊大佛像,费资巨大,当时库存银两不够,武则天让大唐所有僧人,每日施舍些钱财资助造佛像。

狄仁杰认为不妥,就向武则天进言:要去建造佛像,必然要有人去做,就会增加老百姓的徭役。

而我们的庄稼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为了造佛像,而让百姓不去种庄稼,误了农时,就是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这样又要花费钱财,又要动用劳力,假如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办,谁还会支持你呢?

武则天觉得狄仁杰说的有道理,是在要她向善,就终止了造佛像。

有书君只撷取了这两件小事,足以见证狄仁的能言善辩,敢于犯颜直谏。

这些事对他个人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但是他敢于直谏,甚至冒犯龙颜,知道稍有不慎,可能他的人头就要落地,然而他为大唐的江山稳固着想,为老百姓着想,为促使两个皇帝向明君靠拢,他愿冒杀头的危险,直言相谏,勇气可嘉。

三、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大法官。

据不完全统计,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时,一年判决积案无数,涉及到一万七千人,一天就要为47人判案,效率真是杠杠的,而且还没有一个人觉得冤枉的,这判案的效果也惊为天人,被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所以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判案如神的大法官。

重要的是他刚正廉明,不畏强权,执法公正,惩奸除暴,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后世的小说《狄公案》,影视作品《神探狄仁杰》等,都在刻意塑造狄仁杰判案如神的一面,说明狄仁杰判案水平高超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其历史原型。

狄仁杰敢于直谏,判案如神,以江山社稷为重,真是难得的人才,如阎立本所言: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怪不得有诗传颂狄仁杰:千秋青史奉日月,一代人杰古今传。大唐中心天子臣,断狱如神父母官,去伪现真揭谜案,惩恶扬善荡青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唐朝时期的狄仁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本人却认为武则天当政(武周)时期更为恰当。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630)年间~于武则天九视元年(700)病逝。唐朝并州太原(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士。



狄仁杰本是出生于宦官家庭,从小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再加上狄仁杰勤奋好学的态度,多年的勤学苦读经过当时的科举考试通过测试,最初担任汴州的一个小参军(也就是当时的官职判左)。但是因为狄仁杰办事公正廉明,工作认真负责,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个利益之徒罗织罪名,诬告狄仁杰。但当时掌管官史升降的黜置使阎立本也是个清官,于是把狄仁杰叫来询问在两人的谈话间,阎立本大人就发现狄仁杰是一位德才兼备刚正不啊的可造之材,不但没有治狄仁杰的罪,反而还写了举荐信推荐担任了并州法曹参军(官升一级)。就次狄仁杰开始了他真正的仕途之路直到丞相直至。

先说下狄公在接朋待友方面。


一次和狄仁杰在一起共事的参军郑崇奉命令出使很远的边疆。而郑崇质的母亲又年老多病,古人非常重孝道。但忠孝又不能两全怎么办呢。郑非常好为难,狄仁杰知道郑崇质的家庭情况后,自告奋勇请求长史蔺仁基,要代替郑出使边疆。当时长史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但是听说了这件事后被狄仁杰的对待朋友的态度所感动,对李孝廉说看见狄公对朋友的情意。我们还有什么矛盾不能解决呢?这就是狄仁杰对朋友的态度。


狄仁杰处事办案为官更是公正廉明,敢于直言。

特别是在对待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件事情上,排除万难,冒死进谏当时的武则天,最后终于使武则天改变心思,不让历史真的应该改写了。


大家看到电视剧中的狄仁杰是断案如神,想下在当时那种科技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狄仁杰通过过人的天赋把每次的大小案件都梳理的有条不紊,而且不为他人金钱威胁而让步的精神。是值得让后人学习和敬仰的,这大概就是史记对狄仁杰大加赞赏的原因吧。


我是喜欢历史的二师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对历史的认知,欢迎大家的点评和关注。



小八戒愚论


简述:

狄仁杰是中国古代难得一遇的贤臣名相,他历经唐高宗,武则天两个朝代,在武则天治下的险恶朝局中,依旧取得了杰出的功业,的确有过人之处。当时的人称赞他“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就连史学家也说他:功之莫大,人无以师。

铁锤用一句话来形容狄仁杰:唐代智勇双全的政治家。

狄仁杰同志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两次被诬陷,一次坐牢,一次被贬,差点丢了脑袋,但是依旧不屈不挠的向恶势力作斗争,最终两次登上宰相之位,并且重塑了唐朝政治格局,把江山送还到老东家李家人手里,你可以说他是愚忠李唐,但是从当时的实情来看,李家人才的确比武则天的后人要出众,开元盛世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历史记载来看,狄仁杰具有才干出众,严格执法,擅长荐贤和敢于诤谏的四大特点。

第一,才干出众。

狄仁杰谙熟唐朝法律,在担任并州法曹和大理丞期间处理过大量案件,曾经在一年之内,判处拖延不决的案件一万七千人次,居然没有一个当事人不服的。这恐怕就是电视剧里面把狄老师塑造成断案高手的原因。现在有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果狄仁杰同志活在今天,第一个采访的人就应该是他吧,啥叫高效能,这才是高效能吧。狄仁杰老师曾经担任宁州刺史,在今天甘肃省境内,属于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民族矛盾很多,但是狄仁杰老师圆融处理了各方矛盾,竟然将一个边疆之地搞得一团和气,当时有个御史大夫,就是专门到地方挑刺的难缠角色,一路走来到处批评,唯有到了宁州地面上,看到这里人民安居乐业,谁不说咱仁杰好。于是这个大夫感慨的说:狄老师,我一到你这一亩三分地就知道你是个人物,回去我就给你写表扬稿让您升官!(入其境,其政可知,愿成使君之美,无为久留)。

第二,狄仁杰执法严格,不鸟权贵。

仪凤元年,两位将军误砍了唐太宗陵墓前 的柏树,按照大唐法律理应除名,可是唐高宗非常不爽,认为这是把自己置于不孝的境地,点明狄仁杰要砍这两位倒霉蛋的脑袋,狄仁杰居然生生的给顶了回去,还说了:今天你丫砍的爽,明天百姓骂你娘!(千载之后,谓陛下何主?),算是救了两位将军的小命儿。单就这事儿来讲,狄仁杰老师是个爷们,纯的。

第三,狄仁杰擅长荐举贤良。

李世民曾经讲过,一个合格的宰相,可以不管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只要擅长荐举人才和规劝皇帝就完全OK。(至治之术,在于得贤。主纳忠谏,臣进直言。)开元盛世的名相姚崇,就是狄老师推荐的人才;最有意思的是张柬之小朋友,被狄仁杰举荐的时候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了,前列腺都不行了,但是愣是被狄仁杰看出他别的地方很行,后来果然在武则天手下从洛阳司马一直做到当朝宰相。而最能体现狄仁杰勇气的是,他居然直接把自己的儿子狄光嗣推荐给朝廷。正所谓内不避亲是也。

第四,狄仁杰敢于诤谏。

狄仁杰较真的时候,不鸟唐高宗,也不鸟武则天。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武三思和武承嗣都希望被立为太子,这时候包括狄仁杰在内许多大臣全力反对,但是别人都用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武则天这样的人物根本不care,而狄仁杰拿出来的理由,直接击中武则天的G点: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死后可以享受宗庙祭祀,因为她是皇帝的母亲;如果立武家那两个子侄为太子,立庙不立姑,武则天作为姑妈根本没有资格享受后人祭祀的待遇。这对于武则天来讲,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结局。so ,李显被立太子。可以说,狄仁杰用这种巧妙的方式,把江山再次挪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上。

当然了,狄仁杰之所以能在则天一朝大放异彩,和武则天对他的器重和信任息息相关。所以每当狄仁杰据理力争的时候,武则天难得会表现出温柔的一面:你说啥就是啥好啦,你高兴就好。(仁杰好面行廷争,则天每曲意从之)。而狄仁杰去世之后,武则天哀叹:朝堂空矣! 后来每当遇到重要国事,大臣们拿不出决定的时候,武则天也会叹息: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总结: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才华出众,忠于职守,不仅稳定了武则天时代的天下政局稳定,也为随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PS吐槽:提问者搞了一张海瑞的雕像,是几个意思?


铁锤文史


饱读诗书,博闻强记的狄仁杰。

狄仁杰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努力,而且特别喜欢读书,一读起书来就会废寝忘食,有一件事就很好的说了这一点。有一次,他们家的一名门客被离奇的杀害,衙门县吏前来调查,附近邻居都来围观,命案现场被围的水泄不通,吵吵闹闹的。但是狄仁杰不管不顾,一心捧着书,直到县吏来询问都不予理。年少时,狄仁杰就饱读诗书,而且涉猎广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对于兵法,农学等也都有钻研。高僧海涛法师见过狄仁杰后也说,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

医术高超,能辨会识的狄仁杰

历史上的狄仁杰虽然不是神探,但是却是名副其实的神医。狄仁杰有一次路过集市,看到一牌子说能救吾儿定赠送良布千匹。原来是一孩子鼻子上长了一个大瘤子,他父亲四处寻医都无法医治,只好在大街上寻求机缘。狄仁杰走上前先查看了下病情,然后取出银针,在孩子脑后扎了三针,没多久就看到瘤子自行脱落,可见狄仁杰确实厉害。其父亲立马将布匹拿给狄仁杰,狄仁杰拒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治国,良医治人,都得有大境界才能做,狄仁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为的百姓,做的臣子的狄仁杰

狄仁杰之所以会被我们很多人误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大理寺就职。但是那时候的大理寺,职能只是负责审理案件,并不负责案件的调查,取证,而且狄仁杰负责的也大多是一些民事案件,像是争财产,改嫁等。狄仁杰入职大理寺一年时他的绩效就得到了”中上考“,这个是很多新人做不到的,狄仁杰之所以能做到,主要原因就是他这一年审理了一万七千人的案件,而且大多数人都没有任何异议,绝对公平公正,受到一致好评。主管官员知道这件事后还特意将狄仁杰的”中上考“提为”上下考“。狄仁杰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审案上,尽管仕途并不顺畅但她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当上了宰相。

仗义使然,拒绝苟且的狄仁杰

狄仁杰有个同僚叫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常年多病需要人照顾,狄仁杰知道后,主动担负更多的责任,让郑崇质有时间回家照顾母亲。当朝廷命令郑崇质去西域征讨胡匪的时候,郑崇质左右为难,朝廷命令不可违抗,可是家中母亲又需要人照顾。狄仁杰主动请缨代替郑崇质去西域,他们的长官都感动的直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武则天当政时滥用酷吏,狄仁杰被陷害入狱,狱中要求他攀连高官。狄仁杰毅然头撞长柱,以死明志。

征服武皇的狄仁杰

武则天当政初期,很多官员都反对,一个女人当了皇帝怎么都说不通,而且李唐的江山怎么能给了姓武的,无疑通通脑袋落地。狄仁杰很聪明,他知道武则天对老百姓好就行,而且她百年之后只要把皇位传给她儿子那么江山还是李唐的。武则天上位以后,杀掉的宰相有14位,流放的有9个,但是偏偏对狄仁杰宠爱有加。狄仁杰觐见武则天时都不用下跪,武则天晚年想传位给自己的侄子,最终在狄仁杰的劝说下,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就这样狄仁杰完成了曲线救国的”壮举“,也使得唐王朝多延续了200年。


雅度空间68


狄仁杰又叫怀英,是唐朝名相,武则天喊他为“国老” ,可见他在武则天眼中分量很重的。

狄仁杰心思缜密,做事稳重,思维清晰,有主见,是李唐王朝的一代忠臣 ,也是为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也想有番作为做个好皇帝 ,来稳定她的统治,他之所以被武则天看中,狄仁杰对武则天作为女性当权没有过多的歧视,再加上他的能力 ,能力超群,不畏强权 ,狄仁杰心系民生,,救民于饥馑之中。狄仁杰关心民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政绩卓著,名声极好。武则天在当时的环境约束下,需要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说武则天希望靠狄仁杰来涨粉。据说他们还是老乡,用起来也亲切些。

狄仁杰是李唐的忠实拥护者,他不反对武则天是因为武则天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他看到武则天也是为民办事的皇帝,换一个皇帝说不定不如武则天,如果换个皇帝说不定又会搞得朝野动荡,民不聊生。从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利益考虑,也就算了吧。

但狄仁杰却不动声色地为李唐天下的兴复播下了种子,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力保李显为太子,推荐了李唐的忠实拥护者张谏之为宰相,后来的张谏之乘武则天病重兴起复唐意愿,逼迫武则天退位。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历史学家称狄仁杰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义之士。这是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恢复李唐天下,用了曲线兴唐的策略。

狄仁杰几经波折,官海沉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心系民生,公正,刚直,不畏强权,不愧为唐朝名相。让人敬佩。





追影逐剧族


元芳,你怎么看?一句走红的狄仁杰是《神探狄仁杰》中的主角,电视剧刻画的狄仁杰无所不能,那现实中历史上的狄仁杰又是如何的呢?



一、狄仁杰其人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死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现在的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代的名相。

二、年轻时候的狄仁杰

年轻时候的狄仁杰,科举的时候中了“明圣科”,类似进士,被任命汴州参军。官职不是很高,但是很重要。当时狄仁杰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给予他高度赞扬。

不过后来,狄仁杰被诬告,亏得工部尚书阎立本帮他洗刷冤情,同时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一个人才就推荐他做了并州的都督府法曹就是法官。后来狄仁杰被升为中央大理寺的大理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法官了。



三、狄仁杰怒怼唐高宗救将官

唐高宗年轻的时候体弱多病,很多事情都是由武则天处理。有一天,唐太宗陵上一株柏树不下心被近卫军大将军权善才和中郎将范怀义给砍掉了。皇帝知道了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两人。

狄仁杰知道了上奏劝说皇帝:“两人按照律法砍了一棵树不至于死罪。”

皇帝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对狄仁杰说:“照你的意思,是要让我当不孝子了,这两人必须死。”

看到皇帝生气,狄仁杰并没有害怕,而是和皇帝据理力争,他说:“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按着自己的喜怒杀人。就因为一颗柏树就要杀死两个将官,更是不可以。”

没办法后来高宗收回成命,没想到过了几天之后,狄仁杰就被提升为侍御史。



四、狄仁杰不迷信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六年,也就是660年时,高宗和武则天来并州瞻仰高祖和太宗的今次,之后有回文水看望父老乡亲。那时候,狄仁杰被临时委派为掌管行宫布置的“知顿使”。

那时候,高宗和武则天去了汾阳宫。前往那里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妒女神祠。据说有穿的好看的女子路过妒女神祠的时候会招来雷电。

当时并州刺史下令重新修一条道路绕过妒女神祠,狄仁杰知道后极力反对,他不想劳民伤财重修道路,他不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还是让高宗和武后走了原路前往汾阳宫。受到皇帝的赞许。



五、狄仁杰救下数千人

688年,是武则天当太后的第五年,那是唐朝贵族豫州刺史李贞造反,反对武则天临朝。李贞带领5000人造反,不过造反失败,全家闭门自杀。

当时前来讨伐李贞的是张光辅,他带领了30万大军前来剿灭李贞。豫州人民听说张光辅带领这么多人立刻出门投降。但是张光辅的士兵贪得无厌,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以搜查李贞我借口到处惹事,连累了五六百家。导致5000多人沦为官府奴婢,2000多人被判处死刑。

狄仁杰知道此事后就秘密上奏,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奏章之后相信狄仁杰,下令不杀一人,将他们全部流放到丰州。那些人到了丰州后帮狄仁杰立了纪念碑。



六、狄仁杰怼张光辅

狄仁杰看讨厌张光辅,因为他惨无人道。有一次,张光辅向狄仁杰要一些东西,狄仁杰不给。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一个州官居然敢得罪元帅吗?

狄仁杰怼他:“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 (张)之颈, (我) 虽死如归耳!”

张光辅无言以对灰溜溜的跑了。但是张光辅恨透了狄仁杰。后来由于张光辅狄仁杰被贬官为洛州司马。



七、狄仁杰被抓下狱

武则天称帝后,立刻召回了狄仁杰让他做了宰相。武则天问他想不想知道陷害他的人是谁,狄仁杰说:“ “谢谢, 陛下以

为臣有过, 臣当改之, 以为无过, 臣之幸也。”武则天赞叹他的人品。

不过,狄仁杰当宰相的时候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想要做太子的时候,武承嗣把狄仁杰当做眼中钉想要除掉狄仁杰。就诬陷狄仁杰谋反,让狄仁杰下了大狱。

当时审问的是酷吏来俊臣,狄仁杰知道这个人善用私刑,而当时有个规定说如果造反的人如果一审问就承认的话就可以免死。但是如果死不承认就要被用以毒刑。狄仁杰没办法只好先承认不,一审问就说:“大周革命, 万物维新, 唐室旧臣, 反是实”就这样躲过了毒刑。



不过,后来又想让狄仁杰陷害另外一名宰相,说这样可以减刑。狄仁杰怒了,当时63岁的他用头去撞柱子满脸的献血。吓得判官连连忙道歉。之后监狱的管理宽松了些。有一次狄仁杰趁看守不注意撕下头上的绸子写了申诉状夹在在自己的被子中然后借口说自己的被子太热了想让儿子换一条薄一点的被子来。儿子将被子拿回家后发现申诉状就向朝廷告状。

武则天知道后就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什么要承认自己谋反,狄仁杰告诉武则天如果不先承认的话现在已经死了私刑之下了。

在武则天的审问下终于搞清楚狄仁杰是被冤枉的,不过最后还是将他降为了彭泽县县令。

八、武则天亲赐狄仁杰

狄仁杰被贬彭泽县令后,契丹首领造反,所以武则天调回了狄仁杰为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调了大批的农民前来修筑防御工事。但是狄仁杰想不可能攻打到这里的就让百姓们回去种地去了。后来如果很快契丹就兵败了。武则天为了表彰狄仁杰的安抚工作就亲赐亲赐紫袍、 龟带, 还亲手在紫袍上题了十二个字: “敷政术, 守清勤, 升显位, 励相臣” 。



九、后期时候的狄仁杰

后来武则天要建大佛,狄仁杰觉得劳民伤财阻止了武则天。

武则天在后来到底是传为了姓武还是姓李的问题上也询问狄仁杰。

狄仁杰劝说武则天:“ 陛下也知道, 《礼记》 说: “天子七庙” 。以后各朝帝王都建立家庙, 称为太庙, 由本姓子孙奉祀祖宗。一位皇上升天后,由新君敬他的牌位,安放于太庙中,从来绝无侄儿奉祀姑母牌位于太庙的事。所以, 陛下皇位, 不可传侄, 必须传子。”

武则天被狄仁杰说服了。

狄仁杰还举荐了很多名臣,后期的时候武则天十分的信任狄仁杰,狄仁杰死后武则天非常的伤心还说:“ “朝堂空矣!”放假三天,每次有事情解决不了就经常感叹说:““天夺吾国老, 何太早耶!”



这就是一代名相狄仁杰,我是非说不凡,喜欢的话点个赞吧,加个关注吧。

参考文献:

《一代名相狄仁杰》 高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