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为何不接受袁绍的建议称帝?

蕾小败


大家好,这里是说文

刘虞字伯安,汉室宗亲,幽州牧。

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虞在幽州广施仁政,安恤民生,同时对异族安抚怀柔所以无论是在北方百姓还是边境异族中都很有威望。

袁绍举荐刘虞做皇帝,则是源自十八路诸侯讨董。诸侯为了出师有名,便由袁绍韩馥带头,举荐刘虞做皇帝,刘虞拒绝后,又推举刘虞做尚书令为诸侯分封官职,刘虞再次拒绝。

至于刘虞为什么拒绝,个人认为,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因。

实力不允许,不合礼法

刘虞为幽州牧,虽占据一州之地但内部与公孙瓒不和,外部诸侯林立,能力和实力并不足以震慑其他诸侯,所以即使刘虞做皇帝,也只能做个名不副实的伪帝,而且天下局势未定,万一称帝最后却坐不到皇帝的位子,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埋下杀身之祸。

其次,被诸侯拥立为帝,或者拥立为尚书令,都有僭越的嫌疑,明显不符合礼法,一旦做了,免不了招致口舌,更可能让诸侯之间离心离德。

袁绍包藏祸心

袁绍名为扶汉,实为汉贼,从袁绍给何进出主意招董卓入朝就可以看出他祸乱大汉的心思。

而这次举荐刘虞做皇帝,明显弊大于利,一旦刘虞做了皇帝,天无二日,地无二主。这样只会让大汉越乱,明显不利于重整河山。

这个时候各方诸侯不再一心效忠大汉,而是各自打起了小算盘,都想割据一地称王称霸。

而袁绍推举刘虞做皇帝也正是出于此,只有天下越乱,袁绍才能更加肆无忌惮的扩充地盘做土皇帝。

所以对于袁绍而言灭董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要在这场讨伐中获取更多政治资本,提升自己的名望和实力,为下一步割据天下做打算。

而刘虞也许正是看透袁绍的想法,所以才拒绝做皇帝。


说文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是刘虞本身为人节俭,为官清廉,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私欲物欲,第二他不想成为袁绍等人的傀儡皇帝。\r据说刘虞为官清廉,也很受百姓们的爱戴。当时幽州由于处在北方边境和胡人地区接壤,这里经常饱受胡人的侵扰,刘虞为政期间开通了和胡人的贸易并制定了公平的贸易规则,北方的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在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都恭敬的表示上贡不敢侵扰边境。刘虞不仅治理州郡有一套他为人也十分简朴,当时刘虞位居三公之位但他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着节衣缩食的习惯,据说汉灵帝活着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缺钱向各地地方官要钱,但提及刘虞的时候汉灵帝也知道刘虞为官清廉没有什么财产于是就特意指示免除刘虞的份子钱。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刘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和其他州牧不同的是刘虞至始至终把自己当做是东汉帝国的臣子,他不聚敛钱财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人他会做皇帝吗?答案是肯定是不会的。\r刘虞不做皇帝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虽然是个好官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下,当时公孙瓒是刘虞手下的将军但公孙瓒却经常不买刘虞的账。后来两人的关系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尽管刘虞手上的兵马远多于公孙瓒但是刘虞心怀妇人之仁最终被公孙瓒擒杀。我们说袁绍为什么请刘虞当皇帝呢?事实上袁绍并不是为了复兴汉室,早在之前袁绍就和曹操有过一段对话透露了自己有当皇帝的野心,袁绍主动找刘虞就是认定刘虞就算当了皇帝也控制不住他,他之所以请刘虞当皇帝只是为了以后讨伐诸侯使用皇帝的名义能名正言顺,等到他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再取而代之。那么刘虞应该也清楚自己连手下的公孙瓒都控制不住,更何况名誉四海的袁绍呢?为了避免成为袁绍等人的傀儡皇帝刘虞当然要拒绝袁绍等人的好意啦。



希尔大大


分析起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袁绍、韩馥等人主动拥戴刘虞为帝,并不是真心听从刘虞的领导,而是一种权谋和利用,刘虞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不愿意被别人当枪使;

二、刘虞自身虽有一定实力,但局限于当时的幽州,眼前还有公孙瓒在捣乱,如果袁绍等人再掺和进来,形势更复杂,从实力上讲刘虞并没有称帝的资本和把握,勉强称帝也是一个傀儡;

三、刘虞出身汉室宗亲,历任九卿,长期接受汉朝正统教育,他出任幽州牧后坚持向朝廷进贡,一向尊奉朝廷,他也不愿意带头谋逆;

四、朝廷为防止各地大员造反,一般会将其一部分家人留在京城,会给他们的儿子们在中央安排一些职务,其实就是人质,益州牧刘焉有4个儿子,其中有3个被留在天子身边,只有一个刘瑁因为有精神病才得以跟随刘焉,史书上说刘虞的儿子刘和也在汉献帝身边任职(有没有其它子女不详),也说明刘虞的一部分家人由朝廷控制着,刘虞要称帝不得不考虑家人的安全。

综上所述,不愿称帝、不能称帝、不敢称帝是刘虞拒绝袁绍、韩馥等人的原因。

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本人新近出版的新书《三国全史》上下卷,当当网畅销新书,上市以来多次荣登当当网历史类新书销售排行榜周榜、月榜第1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