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胡适,新文人的旧体诗,可圈可点

1917年陈独秀等人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当管理员,月薪是8元。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元,文科学长陈独秀大概能挣400元,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北大教授的工资都在200-300元之间。

毛泽东是主要用白话文写作的新式文人,他的诗、论文、消息、政论、演讲稿,甚至书信,多为大众熟知,不用我多啰嗦。本文说的是他的旧体诗创作。1957年1月,毛主席给主要发表新诗的《诗刊》题写刊名,寄诗稿、写回信,成为文艺界熟知的往事。

毛泽东与胡适,新文人的旧体诗,可圈可点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表阵地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因病去世,他从长沙赶回韶山。10月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一诗——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1957年,毛泽东的18首诗词,在臧克家主编的《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其中就有《沁园春·雪》。后来,臧克家(曾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写有《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主席谈诗及其他》等。

毛泽东与胡适,新文人的旧体诗,可圈可点

《毛泽东与中国现代诗人》讲到毛泽东与臧克家

毛泽东与胡适,新文人的旧体诗,可圈可点

提倡新诗创作的诗人毛泽东没有写过新体诗


胡适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著名学者,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时,又叫“天演哲学”。胡适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写诗用白话文代替古文;也提倡用白话来写其他文章。他还提出写新诗的要点:“约有八事:1、不用典,2、不用陈套语,3、不讲对仗,4、不避俗字俗语,5、须讲求文法,6、不作无病之呻吟,7、不摩仿古人,8、须言之有物。”

1918年1月,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在《新青年》4卷1号发表了一批新诗,这些诗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迥异于旧体诗。说白了,白话新诗运动是对旧体诗歌的反叛。

1938年胡适在华盛顿写的《自题小照》是一首合律的六言小诗:

偶有几根白发,心情微过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935年胡适写《飞行小赞》:

看尽柳州山,看尽桂林山水,

天上不须半日,地上五千里。

古人辛苦学神仙,要守千百戒,

看我不修不炼,也腾云无碍。

高擎文学革命大旗的胡适,早年在家乡安徽绩溪接受过九年的私塾教育。他没有真正写出自由体新诗,他只是尝试着写白话诗,即用白话写旧体诗,包括《尝试集》中的《希望》这样的白话诗。但他的尝试是有意义的。他为诗词的语言现代化探索了路子。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