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胡適,新文人的舊體詩,可圈可點

1917年陳獨秀等人編輯的《新青年》雜誌發表了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1918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報刊閱覽室當管理員,月薪是8元。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月薪600元,文科學長陳獨秀大概能掙400元,胡適、李大釗、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北大教授的工資都在200-300元之間。

毛澤東是主要用白話文寫作的新式文人,他的詩、論文、消息、政論、演講稿,甚至書信,多為大眾熟知,不用我多囉嗦。本文說的是他的舊體詩創作。1957年1月,毛主席給主要發表新詩的《詩刊》題寫刊名,寄詩稿、寫回信,成為文藝界熟知的往事。

毛澤東與胡適,新文人的舊體詩,可圈可點

《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表陣地

1919年10月5日,毛澤東的母親文氏因病去世,他從長沙趕回韶山。10月8日,在母親靈前寫成《祭母文》一詩——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齎。總茲所述,盛德所輝。以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1957年,毛澤東的18首詩詞,在臧克家主編的《詩刊》創刊號上發表了,其中就有《沁園春·雪》。後來,臧克家(曾任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寫作學會會長)寫有《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主席談詩及其他》等。

毛澤東與胡適,新文人的舊體詩,可圈可點

《毛澤東與中國現代詩人》講到毛澤東與臧克家

毛澤東與胡適,新文人的舊體詩,可圈可點

提倡新詩創作的詩人毛澤東沒有寫過新體詩


胡適是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第一位白話詩人、著名學者,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時,又叫“天演哲學”。胡適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他寫詩用白話文代替古文;也提倡用白話來寫其他文章。他還提出寫新詩的要點:“約有八事:1、不用典,2、不用陳套語,3、不講對仗,4、不避俗字俗語,5、須講求文法,6、不作無病之呻吟,7、不摩仿古人,8、須言之有物。”

1918年1月,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在《新青年》4卷1號發表了一批新詩,這些詩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迥異於舊體詩。說白了,白話新詩運動是對舊體詩歌的反叛。

1938年胡適在華盛頓寫的《自題小照》是一首合律的六言小詩:

偶有幾根白髮,心情微過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935年胡適寫《飛行小贊》:

看盡柳州山,看盡桂林山水,

天上不須半日,地上五千裡。

古人辛苦學神仙,要守千百戒,

看我不修不煉,也騰雲無礙。

高擎文學革命大旗的胡適,早年在家鄉安徽績溪接受過九年的私塾教育。他沒有真正寫出自由體新詩,他只是嘗試著寫白話詩,即用白話寫舊體詩,包括《嘗試集》中的《希望》這樣的白話詩。但他的嘗試是有意義的。他為詩詞的語言現代化探索了路子。

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種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