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於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臺下鬨笑)。

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於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別的原因。

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

為什麼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地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

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許多腦力。

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面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知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麼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

現在學校裡各種教科,如物理、化學、歷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知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知識學問和經驗。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塗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為近,讀書要戴眼鏡。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

曾子固說過:“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所以他對於《本草綱目》、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謂“致已知而後讀”,讀書無非擴充知識而已。

我十二歲時,各種小說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後,再回頭看,很多不懂。講到《詩經》,從前以為講的是男女愛情、文王后妃一類的事,從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鏡去看,現在換了一副眼鏡,覺得完全不同。

現在才知道《詩經》和民間歌謠很有關係。對於民間歌謠的研究,近來很有進步,北平有《歌謠週刊》,歌謠叢書,關於各地歌謠收羅很廣。

我們如果能把歌謠的文章、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時代的環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詩經》裡有一段說:“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在從前眼光看來,覺得完全講不通,現在才知道當時野蠻人社會有一種風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獸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應。

再說在《墨子》一書裡,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算學、幾何學上的圓和平行線,以及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麼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

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嚮導。

我們要打倒難讀,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那麼,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於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

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著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是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困難很多。病有各樣的病,發燒、頭痛,多得很。

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困難弄清。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讀書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於是又逢著困難。主意多少要看學問多少。都採用也不行。

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麼,就換了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出就換了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第五步就是試驗。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五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段。科學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過這五步。

第三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無主意,便無辦法,沒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樣辦,這是因為知識不夠,學力不足,經驗不豐富,從來沒有想到,所以到要解決問題時便沒有材料。

讀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軍千日,用兵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塗起來。

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麼原則去解決,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了物競天擇的學說。

譬如一條魚可以產生二百萬魚子,這樣,太平洋應該佔滿了,然而大魚要吃小魚,更大的魚要吃大魚,所以生物要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像這樣當初逢著困難後來得到解決的事很多,單說我個人就有許多。在我的書房裡有一部小說叫作《醒世姻緣》,是西周生所著,自然用的是假名字,這是 17、18 世紀間的出品,印好在家藏了六年。

這部小說講到婚姻問題,其內容是這樣:有個好老婆,不知何故,後來忽然變壞,作者沒有提及解決方法,也沒有想到可以離婚,只說是前世作孽,因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換樣子,壓迫者變為被壓迫者。

這種前世作孽,起先相愛,後來忽變的故事,我彷彿什麼地方看見過,後來在《聊齋》一書中見到一篇和這相類似的筆記,也是說到一個女子,起先怎樣愛著她的丈夫,後來怎樣變為兇太太,便想到這部小說大約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雜誌,也說是蒲留仙做的,不過沒有證據。

今年我在北平,才找到了證據。這一件事可以解釋剛才我所說的第二點,就是讀書是為了要讀書而讀書,同時也可以解釋第三點,就是讀書可以供給出主意的來源。

當初若是沒有主意,到了逢著困難時便要手足無措,

所以讀書可以解決問題,就是軍事、政治、財政、思想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這就是讀書的用處。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關於作者:胡適,20 世紀中國著名的學者、思想家、教育家,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領域皆有建樹,同時也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本文有刪節,摘自圖書《容忍與自由》,匯智博達出品,轉載請私信聯繫我們取得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