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在汾陽眾多的商家中,南垣寨王家是重要的一支。王家先祖屬汾陽張堡豐裡四甲。因為老譜已經毀了,所以王氏的後代能夠回憶到的始祖是王大代。這位先祖約是清初康乾時人。王大代名下五子:長子王元臣,次子王享臣,三子王利臣,四子王祥臣,五子王福臣。五子分家時正值家族鼎盛,後人稱老五門,時在清乾隆末年。五門各有建樹,均為汾商隊伍中之佼佼者。王家故事枝繁葉茂,今單表與汾酒有關的一支,那就是老五門裡的老四王祥臣。王祥臣的兒子是王嚴,王嚴的兒子是王正邦,王正邦生了三個兒子,就是王燮、王森、王澐,被後人又稱為小三門,三門王澐即是杏花村汾酒發祥地“寶泉益”的老東家。王燮、王森、王澐弟兄三人都是義泉泳的股東,但王澐是最大的股東,就是董事長。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王燮名下的商號主要是當鋪。全盛時光當鋪即有27座。京城有一部分,密雲、順義、平谷等縣也有,如設在北京“元發永”、懷柔、平谷、順義、密雲等地的“寶益當”、“瑞益當”“永益當”。設在汾陽境內的字號則是“永巨木廠”、“元盛油店”、“益泰誠”等。二宅裡王森的買賣主要在河南新鄭一帶,規模也相當大。三宅裡王澐的買賣主要在口外,比如,他在張家口開設的“集成當”,是張家口當時最大的當鋪,經營人員達二百人之多。他經銷品種多,貨物銷路廣,東至哈爾濱北達俄羅斯,可謂財源茂盛達三江。那時候,僅以“益”字命名的當鋪,就有十七八家,老些的汾陽人都還記得汾陽城裡規模相當的永益當。王正邦分家那陣,家當分成四股子,老大、老二、老三和他的妻子各一股,妻子的那一股是養老的股,在老三王澐手裡。祖上的財產,光三宅就佔二分之一。所以他的買賣多,資金也足。這一門在新三門中,是經濟實力最強的一支。在南垣寨村有土地1000餘畝,經營範圍涉及銀號、典當、雜貨店、油坊和以及糧店等。在汾陽城內開設有“元裕銀號”、“永益當”、“萬全什貨店”、“元泰油坊”。在汾陽冀村鎮和杏花村鎮分別開設“益泰成油坊”和“萬全當”。此外,在北京、天津等地,也開設一些分號。特別是他在旅外的經營中吸收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先進的管理理念,因而在市場經營中有較大的發展。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南垣寨王氏可以說是世代家傳的儒商,特別是王澐本人,具有敏銳的經營才幹。他面對當時的市場,選擇了具有悠久釀酒歷史的杏花村,並在杏花村東堡盧家街的申明亭旁,獨資開設“寶泉益”酒坊,聘請當時著名的任潤玉為經理。因為王家有文化,而且商號多在外埠,所以,寶泉益從經營想法和管理方式上採用的都是比較先進的那一套。這樣,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技術分工日漸明顯。很快就成為杏花村有代表性的酒坊。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王澐名下二子,長子王廷祥,次子王廷瓚。廷祥就是王協舒,廷瓚就是王協卿。王澐必須全盤經營他的產業,不可能投身酒坊。所以說,義泉泳的創始人是王澐,但主要經營者則是他的這兩個兒子。據王氏後人講,杏花村汾酒從選料到釀造,那都是非常講究的。後來,人們把這歸集了許多經驗和秘訣,但有一點是應當在史料中加以肯定的,那就是王氏兩代人在汾酒的製作和發展過程中所做出努力,特別是參賽一事,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很簡單地說,要花錢。拿出錢來參加世界博覽大賽,這是做為義泉泳的東家在他的經營生涯中,所做出的具有偉大意義的決策。否則,就沒有後來的巴拿馬獲獎一說了。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光緒八年聘請楊得齡出任經理,對汾酒事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光緒八年(1882),“寶泉益”由王澐的長子王協舒轉給二子王協卿經營。王協卿接管後,一方面增加投資,裝潢門面;一方面聘請楊得齡出任經理。

楊得齡,字子久,號正堂,山西孝義縣下柵村人,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父母早逝,從14歲開始,隻身來到“寶泉益”酒坊跟班學徒。三年的學徒間,為了學到一定的技術,他起五更睡半夜,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工餘時間還得為師傅端茶遞水,打水掃地。在燒爐前悉心讀書,累了便和身席地而眠,從不叫苦叫累,深得師傅的愛戴。在師傅的悉心傳教下,他18歲時不僅已經出師,而且成為帶班作業的小領班。以後30餘年來一直在第一線從事著被人稱為“糟腿子”的釀酒工。他酷愛釀酒事業,在他的心裡,釀酒工雖然非常的辛苦,是一個神聖的工種,於是他自稱釀酒工為“酒香翁”。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寶泉益”酒坊創建時的投資規模今已無存考證。雖然經歷了光緒三年和光緒二十六年汾陽曆史上最大的旱災打擊,但是,到民國4年(1915)三兄弟分家時,“寶泉益”酒坊尚有資本金2000兩白銀。當時杏花村生產規模較大的酒坊還有“德厚成”、“義順魁”、“興成義”等數家,以及一些小作坊。只是以上幾家和“寶泉益”酒坊的生產規模大體相當。其日產量大致在30-40斤左右。

在生產技術上,新任經理楊得齡根據《禮記·月令篇》“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法,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的記述,並且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來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將汾酒的釀造工藝歸納為以下七條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良,曲必得其時,糧必得其實,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溼,火必得其緩”。“寶泉益”正是以此作為汾酒生產的工藝規範和嚴格管理的要求,使汾酒產品的質量逐步穩步提高。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寶泉益酒坊的生產用料非常講究,水選用古井亭內水井之水,曲選用優質的清茬曲,糧食選用晉中盆地汾河沿岸地區生產的優質高粱--“一把抓稻黍”,並採用“清蒸二次清”分離發酵工藝生產而成,因此“寶泉益”酒坊生產出來的汾酒酒質純正,芳香撲鼻,入口甜綿,銷路暢通,名聲大振。

到清末的宣統年間,杏花村鎮能夠與寶泉益酒坊競爭的酒坊只有“德厚成”和“崇盛永”兩戶。並且在激烈的競爭中舉步維艱,慘淡經營,面臨著歇業和倒閉的威脅。為此,“寶泉益”酒坊依然選擇了與“德厚成”和“崇盛永”聯合經營,利益分成,風險共擔。三家合併後,作坊改名為“義泉泳”,同時重新整頓店規,調整了人事安排。大掌櫃為楊得齡,二掌櫃韓瑞符、三掌櫃曹庭輔、四掌櫃張爵軒、五掌櫃張祥甫,組成了一個非常幹練的管理集團。東家仍是胸有成竹的王協卿。弟兄倆在杏花村發展了汾陽的白酒事業,說明了他們的遠見卓識。只是,他們的後代不爭氣。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王協舒無後,年邁時過繼了王協卿的長子王鈺,王協卿則由次子王勤頂家。弟兄倆的全部家當,就敗在這兩個不爭氣的兒子身上了。到了上世紀20年代,先是王鈺經營錢莊時非法印製有價證券,被當局扣捕,因案情嚴重,他的母親不得不把最後在城裡的“永益當”和在杏花村的“義泉泳”賣掉,用來打點官府,減輕對他的處罰。“永益當”在當時僅以1萬餘元買給了當地富商賈紹先,“義泉泳”也以1萬元賣給晉裕汾酒有限公司。花了這兩萬元,總算保住了王鈺的性命,但這個家已經是敗了。王鈺後來吸洋菸死了。王鈺膝下兩女王彩雲、王彩霞都已出嫁。王勤則一輩子就是抽洋菸,賣了鋪子賣地,賣完地就賣房子,後來,妻子不堪其苦,早早就病死了。抽洋菸抽到買主來拆房子了,他還在炕上抽。王勤死時,正是日本人手裡,爛塌的土窯裡一無所有,炕上的蝨子長得老大,到處爬,真是慘不忍睹。王勤頂多活了三十來歲。他有一個兒子,叫王道文,跟上他也是受盡了苦和罪,最後還是西河堡的奶媽看著恓惶,領回去培養成人。土改時道文回到南垣寨已是片瓦無存……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民國6年,也就是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取甲等獎章的第二年,由清末舉人申季莊撰寫的《申明亭酒泉記》寫到:“歲乙卯(1915),王東協卿慨然興起,獨立整頓,易其名日:”義泉泳“。延子九楊君,瑞符韓君,輔廷曹君,爵軒張君,祥甫張君等,法酒正五齊之式,用酒官六物之監,黍稷必豐其材,麴櫱必潔其母。佳釀之譽,宇內交馳。……越明年丙辰,巴拿馬賽會,航海七萬裡而遙,陳列其間、冠絕島國,得邀金牌之獎。於是汾酒之名,不惟漸被於東西亞、歐,並且暨迄南、北美洲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當年創業者的風采。當時情景離現在也快一百年了,但汾陽人和汾酒的子孫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舉杯相慶的日子。也不會忘記將汾酒推到世界高度的王氏東家和他的經理楊得齡們。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隨著根據現代文學名著《呂梁英雄傳》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的熱播,它的拍攝地,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山村南垣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來到這裡尋訪,驚訝地發現,這裡竟然蘊藏著如此深厚的人文歷史內涵。 南垣寨村屬汾陽市粟家莊鄉,距離汾陽城不對10公里。整個村莊座落在溝壑縱橫象一條巨龍一樣的山樑上,這條龍頭在高偃頭,尾在城道坡。說起南垣寨,就不能不說起王氏家族,王氏先祖們擇此地安居,也許是取其龍騰虎躍之風水,企盼祥和發達之意吧。這裡是汾商大家杏花村“寶泉益”汾酒的老東家、汾商鉅子王澐的發祥地。其子王廷瓚(王協卿)則是民國年間以汾酒在巴拿馬奪魁的“義泉泳”的東家。 而說起王氏家族的住宅,又不能不說起新堡和舊堡。王氏家族的後人們還能清楚地記起他們曾經顯赫的家園,如果新堡能夠保留至今,晉商大院將會出現另一個奇蹟。可惜,現在看到的也就只能是電視劇上見到的已經破落了的舊村堡了。

南垣寨分舊堡和新堡。王氏家族的先祖們原來也是居在村莊北面的舊堡裡。居室全都呈清一色的磚壘窯洞,冬暖夏涼,結實耐用,舊堡內住宅建築呈階梯式分佈,上下共有三層,地理位置特高,視野開闊,方圓幾十裡內的村莊山川看的一清二楚。記得在晚上,站在窯院裡,汾陽城內及周邊村莊內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與王協卿孫子王道一在一起

新堡是指南垣寨王氏家族新蓋的一座叫做“集賢堡”的住宅區,是王家從本村一姓郭的大戶手中買到的一片舊建築區,王氏買了這塊地皮後郭姓就搬到宋家莊定居了。在這裡家族歷代的成員進行了長期的開發和建設。隨著家族的興旺發達,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十餘套二進、三進的精緻的宅院就陸續地建成了。新宅以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為主,設計精巧,生活場所高雅大方,令人賞心悅目。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已被拆毀,現在僅留殘垣斷壁和破磚爛瓦。 據記載和王氏老人回憶,“集賢堡”由堡門、門樓、東、西堡樓、東西走向的堡牆及住宅組成,寨門門樓高大挺拔,寨門門洞正上方有石刻“集賢堡”三個大字,門洞兩側,左石刻“廈廣千間人安玉宇”,右為“牆高數仞地鞏金甌”。字跡清秀飄逸,蒼勁有力,據說,此作是清朝甲子年間的舉人李藝所書。東西堡樓視野開闊,寨牆厚實、壯觀,而住宅區也極華麗壯觀。走進堡門南拐過臥城即看到由西向東排列開來的住宅群體以及一條不太寬敞但很筆直的大街,珠連壁合,嘆為觀之。倘若登東西堡樓一望,住宅群便現出宅門偉岸,廳樓林立,正窯高挑,廂房雅對,穿廊曲幽,亭榭繽紛,整個房屋麟次櫛比,排列有序,紫氣縈繞。巡街一遊你便會看到吉祥如意的牌匾高掛,青石臺階拾級而上,每宅門前均有形態各異的對對青獅把門,門簷高聳,牆高數仞,門扇朱漆,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隨處可見,一派豪門氣象。踏進宅院,一種深宅大院的感覺襲面而來。

村內還有三官廟,老爺廟,龍王廟,王氏宗祠,義學學堂,魁星樓,筆塔等,遺憾是,這麼多的建築景物都已難尋蹤跡。只留下生長了數百年的參天老槐、老柏等樹木依然堅守在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上。。

探尋山西古村鎮南垣寨村——汾商鉅子發祥地,王氏家族“集賢堡”

與王道一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