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鋒——鍾南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摘要: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以鍾南山為代表的醫護工作者經過長期努力,戰勝了“非典”。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德江評價“

這次抗擊非典如果沒有鍾南山院士,結果可能就不會是這樣。”16年後的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襲來,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衝到了抗疫一線。他實事求是,敢說真話,為抗擊疫情問診把脈。《人民日報》官微評價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那鍾老的背後有哪些成長故事呢?

人物 | 抗疫先鋒——鍾南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鍾南山院士

一、生於醫學世家

1936年10月20日,對於兒科專家鍾世藩和他同為醫護人員的妻子廖月琴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南京中央醫院出生了。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中央醫院,因為醫院坐落於南京鐘山(即紫金山)的南面,他父母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取名為“南山”。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他的父親是鍾世藩,我國著名兒科醫學專家,國家一級教授,曾任華南醫學院兒科教授、主任等職。母親是廖月琴,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的高級護理專業。曾擔任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

鍾南山的家族中,僅僅醫學院士就出了兩名,一名就是鍾南山,而另一名則是戴尅戎院士,在鍾南山的長輩中,除了父母以外,他的姨夫是醫生,而他的舅舅也是醫生,就這樣的一個醫學世家,孕育出了兩名醫學院士。


二、頑皮的童年

取下“南山”一名的父母,或許對孩子日後挑戰人生高峰有著美好的祝願,但小時候的鐘南山卻十分頑皮,時常讓父母的期望“落空”。

童年時期的鐘南山和大多數淘氣的小男孩一樣,不喜歡學習,喜歡去釣魚、爬樹、打架。父親鍾世藩十分重視對他的教育,雖然工作很忙,但一有空就會坐下來,認真考核他的功課。小鐘南山只好頻頻以“上廁所”為藉口逃避。

小學三年,鍾南山是在貴陽度過的。他不是個乖學生,時常逃課去玩。家裡給的伙食費,鍾南山也沒有交給學校,而是自己留下買東西吃。後來,母親詢問他的伙食費,他撒謊了。沒料到,母親非常認真地去學校核實。父親也知道了這件事。一向嚴厲的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麼辦。”鍾南山一宿無眠,謊言被揭穿後的羞恥深深印在他的心裡。從那以後,他一直告誡自己,要講實話。

人物 | 抗疫先鋒——鍾南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三、初識醫學

小時候的某一天,鍾南山發現家裡多了一群可愛的小白鼠。他以為這是母親專門為他找來的寵物,但母親告訴他:“這是你父親用來做實驗的小白鼠,可不是給你玩的。不過可以在父親的允許下照看小白鼠。”

原來父親鍾世藩在美國學成回國後,他的特長是從事乙型腦炎病毒的培養和分離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他的科研題目是小鼠胚胎培養病毒。由於當時科研經費比較缺乏,他就用自己的薪水買來小白鼠,在自家的書房裡做實驗。看到兒子對小白鼠們充滿了好奇,鍾世藩有意讓兒子多與它們接觸。他覺得,熟悉小白鼠的習性、生理與機能,對於學醫之人,是很有好處的。自此之後,鍾南山就成了家裡的“白鼠飼養員”。

作為一個小“飼養員”,鍾南山開始逐步瞭解到一些最基本的醫學、醫療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照看小白鼠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鍛鍊了他的觀察力、耐心和責任心,而這些,正是一個醫生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小的時候,鍾南山家裡的晚上從來都很熱鬧,很多朋友、街坊鄰居會帶著孩子來找鍾醫生看病,孩子的病好了,家長們會露出真心的笑容,而爸爸也會很開心。這讓鍾南山覺得,醫生是一個能夠幫助人的職業,加上家庭氛圍的薰陶,高中畢業後,他也踏上了從醫之路。


四、奮發學習

抗戰結束後,中央醫院按計劃從貴陽遷至廣州。到了廣州,鍾南山讀四年級。他太貪玩了,又不會說廣東話,語言不通,留級了。但母親卻一直鼓勵他,學校的老師也鼓勵他。

鍾南山11歲時,母親許諾,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沒想到,在下定決心發奮努力後,鍾南山一躍成為班上的佼佼者,順利踏進名校。

但因時局原因,家裡生活一下子困難起來。不過,母親還是說到做到,真的買了輛自行車給他。這件事對鍾南山的觸動很大,他記住了,只要是答應過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五、運動天賦

隨著漸漸長大,運動的天賦逐漸在他身上綻放。1955年,正值高三的鐘南山參加了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比賽的亞軍,並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後他又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在400米項目中獲得第三名。

這時,中央體育學院來信,希望他能到國家隊去訓練。面對抉擇,父親建議兒子還是放棄當專業運動員,選擇學業。鍾世藩認為,體育競技不能成為從事一生的工作,但如果鍾南山選擇醫學,則可以一輩子治病救人。

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考入北京醫學院的鐘南山,依然是運動場上耀眼的明星。1956年,他作為北京高校“三好學生”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59年9月,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上,以54.4 秒的成績打破全國400米欄紀錄。

人物 | 抗疫先鋒——鍾南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六、勵志成才

出身醫學世家,又是北京醫學院最優秀的學生,鍾南山的醫學之路本該是一片坦途。但在那個特殊年代,個人的命運只能任憑時代大潮裹挾。畢業後,鍾南山當過校報編輯、下放農村鍛鍊、燒過鍋爐……整整十一年,他都沒有從事臨床工作。

1971年,鍾南山終於從北京調回廣州,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回家看望父親時,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突然問他:“南山,你今年多大了?”“35歲。”鍾南山回答說。父親只感嘆了一句“真可怕”,就不再多言。而這短短的幾個字,給鍾南山帶來了很多感觸。他知道,父親在這個年紀,已經是一名優秀的兒科醫生,他的同事中,有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而35歲的鐘南山,卻什麼也不是。

父親的一句感慨,讓鍾南山決心將從前失去的時間都趕回來。1979年,中國派出一批優秀人才去國外進修,鍾南山也在其中。他大學學習的是俄語,卻要到英國留學,“語言關”成為他的第一道難關。進修 期間,他鼓勵自己每天都用英文開口向老師提問,還不斷給曾在美國留學的父親用英文寫信。

父親的回信裡,也會附上兒子寄來的信,用紅筆一筆一畫修改其中的語法、用詞錯誤。在父親的幫助下,鍾南山的英文水平顯著提升,閱讀國外學術資料以及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都很熟練。國外的進修經歷讓鍾南山的醫學理論功底更為紮實,回國後,他很快被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


七、從幕後走向前臺

其實在2003年“抗擊SARS”之前,鍾南山已經是業內赫赫有名的專家,2003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只是讓他從“幕後”走向“臺前”,被更多普通民眾熟知。

2002年12月22日,當時ICU監護室中的幾個年輕醫生讓鍾南山過去看看,說有個從河源市轉院過來的病人有著奇怪的病症:持續高熱、乾咳,肺部經X光透視呈現“白肺”(即雙肺部炎症呈瀰漫性滲出,陰影占據了整個肺部);使用各種抗生素卻毫不見效。兩天後,從河源傳來消息:當地醫院救治過該病人的8名醫務人員均感染髮病,症狀與病人相同。

豐富的醫學知識與多年的行醫經驗告訴鍾南山,這是一例非常值得關注的特殊傳染病。他馬上指示將情況報告給廣州市越秀區防疫站,同時要求做好一定的防護隔離工作。

接著,中山市也報告出現了類似“怪病”與醫務人員被感染的情況。醫護人員中,一股恐慌情緒開始蔓延。分析完當時的情況,鍾南山主動向衛生廳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們醫院送!”

而面對一些醫務人員的顧慮情緒,鍾南山總是以身作則,奮鬥在最前線,他說:“我們本來就是搞呼吸病研究的,抗擊非典就是天職,正像排雷的碰到了地雷陣,你不上誰上?這次是非典型肺炎,下一次說不定就是傳染性心肌炎,我相信,搞心臟病研究的也會像我們一樣站到最前線,絕不會因為害怕傳染而逃離。”

短短几天時間,鍾南山所在的廣醫附一院便接收了21名危重病人。鍾南山親自檢查每一個病人,制定治療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氣囊為病人輸氧。他自己也因為過度勞累病倒,但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他在家悄悄休息了幾天,又照常回到了工作崗位。在他的帶動下,醫生隊伍穩住了。專業隊伍穩住了,病人才有了希望。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鍾南山帶領的醫療團隊發現了對付“SARS”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搶救率,降低了死亡率,明顯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鍾南山”的名字,自此響徹全國。


八、終成大器

鍾南山的一生,曲折而精彩。在《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中,作者李秋沅這樣總結:“鍾南山多才多藝,他是打破全國紀錄的運動健將、在文藝舞臺遊刃有餘的歌者、舞者、黑管演奏者,是仁愛的醫生、嚴格的導師、開明的領導人、學術權威……他的天賦與意志力,賜予他生命發展的多種可能,但他最終專注於醫學,執著探索,並將自己的才幹,發揮至極致。

“當兩次疫情肆虐,給民眾帶來危難之時,鍾南山逆向而行,挺身而出。他張開雙臂,為整個國家和民族,擋住風雨冰霜;用凜然風骨,詮釋了‘國士’風範。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脊樑、中國國士。”

她也在這本書的結尾分享了鍾南山說過的一段話,以此激勵疫情中的每一位讀者——

“始終不安於現狀,這好像是我生命的主軸……所以我一直在往前走。

假如所有人都有這麼一顆恆心,都有一個追求,然後努力朝前走,就會有很大的收穫。每個人都能這樣,不枉過這一生,這個社會就會進步很快,國家也會進步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